发明名称 线起偏器
摘要 一种线起偏器,由第一等腰梯形棱镜、第二等腰梯形棱镜和偏振分束膜构成,其位置关系是:所述的偏振分束膜镀制在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棱镜或第二等腰梯形棱镜的底面上,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棱镜的底面和第二等腰梯形棱镜的底面相胶合。本发明线起偏器与现有线起偏器相比,利用了全部入射光束能量。
申请公布号 CN102411161A 申请公布日期 2012.04.11
申请号 CN201110410079.1 申请日期 2011.12.09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发明人 袁乔;曾爱军;黄惠杰
分类号 G02B5/30(2006.01)I 主分类号 G02B5/30(2006.01)I
代理机构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13 代理人 张泽纯
主权项 一种线起偏器,其特征在于由第一等腰梯形棱镜(01)、第二等腰梯形棱镜(02)和偏振分束膜(03)构成,其位置关系是:所述的偏振分束膜(03)镀制在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棱镜(01)或第二等腰梯形棱镜(02)的底面上,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棱镜(01)的底面和第二等腰梯形棱镜(02)的底面相胶合,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棱镜(01)和第二等腰梯形棱镜(02)具有相同的形状、结构尺寸和折射率n,所述的第一等腰梯形棱镜(01)和第二等腰梯形棱镜(02)的底角均为45°,所述的偏振分束膜03对电矢量垂直于入射面的子光束的位相为δ3⊥、电矢量平行于入射面的子光束的位相为δ3//,二者的位相差应满足下列关系式: <mrow> <msub> <mi>&delta;</mi> <mrow> <mn>3</mn> <mo>&perp;</mo> </mrow> </msub> <mo>-</mo> <msub> <mi>&delta;</mi> <mrow> <mn>3</mn> <mo>/</mo> <mo>/</mo> </mrow> </msub> <mo>=</mo> <mi>m&pi;</mi> <mo>-</mo> <mfrac> <mi>&delta;</mi> <mn>2</mn> </mfrac> </mrow>其中:m为正整数,δ为所述的两个子光束分别经第一等腰梯形棱镜(01)的顶面、第二等腰梯形棱镜(02)的顶面反射后产生的位相差,δ表示为: <mrow> <mi>&delta;</mi> <mo>=</mo> <mn>2</mn> <mi>arctan</mi> <mrow> <mo>(</mo> <mfrac> <mrow> <mi>cos</mi> <mi>&theta;</mi> <msqrt> <msup> <mi>sin</mi> <mn>2</mn> </msup> <mi>&theta;</mi> <mo>-</mo> <msup> <mrow> <mo>(</mo> <mn>1</mn> <mo>/</mo> <mi>n</mi> <mo>)</mo> </mrow> <mn>2</mn> </msup> </msqrt> </mrow> <mrow> <msup> <mi>sin</mi> <mn>2</mn> </msup> <mi>&theta;</mi> </mrow> </mfrac> <mo>)</mo> </mrow> </mrow>θ为所述的两个子光束入射到第一等腰梯形棱镜(01)、第二等腰梯形棱镜(02)上的入射角。
地址 201800 上海市嘉定区800-211邮政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