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河滩坡岸多塘湿地废污水处理方法及装置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滩坡岸多塘湿地废污水处理方法及装置,其步骤:①待处理的污水经过沉淀塘;②经处理的污水沿第一分水溢流堰自流至氧化塘富氧;③经处理的污水一部分泵入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富余部分自流进入表面流人工湿地;④经处理的污水进入稳定塘处理后排入下游河道。氧化塘与表面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与稳定塘之间以分水溢流堰相连,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与氧化塘之间通过污水泵相连,垂直潜流人工湿地通过跌水平台与表面流人工湿地和下游河道相连。本发明方法简单易行,操作方便,能耗低,投资建设成本低,可实现污水量及水位大幅波动情况下对污水的高效净化,同时还具有景观效果。
申请公布号 CN102351376A 申请公布日期 2012.02.15
申请号 CN201110190773.7 申请日期 2011.07.08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发明人 方涛;朱文涛;丘昌强;司马小峰
分类号 C02F9/14(2006.01)I 主分类号 C02F9/14(2006.01)I
代理机构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代理人 王敏锋
主权项 一种河滩坡岸多塘湿地废污水处理方法,其步骤是:A、废污水收集与前处理:废污水经收集渠由连接沉淀塘的调控阀进入沉淀塘;暴雨时污染的初期雨水进入沉淀塘,后期污染的废污水沿引排沟渠排出,沉淀塘前拦污格栅拦截漂浮垃圾及大颗粒杂物,沉淀塘由漂浮植物对污水中悬浮物及泥沙进行截留,同时漂浮植物表面附着的微生物及其本身对营养盐的吸收,去除部分N、P、BOD及COD;沉淀塘出水经分水溢流堰自流至氧化塘,氧化塘以沉水植物为主,提高废污水溶解氧含量,进入下一流程处于好氧状态;B、深度处理:在常水量及常水位时,经沉淀塘和氧化塘处理后的污水由污水泵提升至坡岸处垂直潜流人工湿地配水渠,配水后进入穿孔布水管均匀布水,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从上至下填充颗粒粒径为6‑10mm、10‑20mm、20‑30mm的碎石层,表层栽种美人蕉、花叶芦竹、黄菖蒲和风车草,底部采用穿孔管集水至集水槽,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出水设两个跌水平台,常水位时,出水经跌水平台跌至河滩处栽种有芦苇、荷花、千屈菜的表面流人工湿地,表面流湿地出水自流进入稳定塘;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包括苦草、轮叶黑藻、荷花,调节后达标排入下游河道;在污水量超过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处理能力时,氧化塘多余出水直接经溢流堰进入表面流湿地处理后进入稳定塘,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出水则经跌水平台直排入河道;在汛期或洪水季节,河道处于高水位,废污水混杂雨水,稀释了污染物浓度,此时河滩多塘及表面流湿地系统功能丧失,废污水经拦污格栅截留大颗粒杂物后直接提升至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后出水由跌水平台直接排入下游河道;C、高水位运行:常规河道原位修复,多塘湿地处理单元选在河滩低洼处,在坡岸处构建垂直流人工湿地,使得汛期河滩多塘系统被淹没的情况下,将污染河水直接提升至坡岸湿地上进行处理后排入下游河道,实现了高水位的河流废污水原位修复;D、垂直流人工湿地防堵塞:对于潜流型人工湿地,堵塞是直接影响其运行寿命的关键因素,通过三个方面预防和消除湿地堵塞:① 拦污格栅和沉淀塘的设置,拦污格栅去除大颗粒杂物和漂浮垃圾,沉淀塘通过其对悬浮颗粒及泥沙的物理沉降、漂浮植物截留,去除大部分的悬浮物SS;② 氧化塘的设置,废污水由于其污染物浓度高:TN范围在4~20mg/L,TP在0.5~2.0mg/L,CODCr在160~400mg/L,NH4+‑N在2.5~16mg/L,DO含量往往偏低:1~2mg/L,低溶解氧的废污水进入垂直流湿地后导致表层碎石填料层厌氧微生物的繁殖,形成的厌氧生物膜极易堵塞湿地填料层,通过氧化塘的富氧作用使湿地表层形成好氧环境;③ 湿地填料的选取,湿地自上至下三层碎石颗粒,上层400mm填充粒径为6‑10mm的碎石,中层350mm填充粒径为10‑20mm的碎石,底层350mm填充粒径为20‑30mm的碎石;E、生态景观化配置:多塘系统:沉淀塘、氧化塘、稳定塘和湿地系统:垂直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涉及5‑14种湿生植物:沉水植物苦草、轮叶黑藻,漂浮植物凤眼莲、水鳖,挺水植物芦苇、千屈菜、荷花、美人蕉、花叶芦竹、黄菖蒲、风车草,根据植物的颜色、植株大小,搭配栽种,实现了废污水处理和人居环境的和谐统一。
地址 430072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东湖南路7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