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含油废水的深度处理工艺方法
摘要 一种含油废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工艺由吸附和再生两个系统构成:吸附系统由一系列实现并联运行的多柱串联的吸附塔组构成,交替对传统工艺的低浓度30~50mg/L含油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吸附操作在常温下进行,经过一组多柱串联的吸附塔处理控制出水油含量低于1mg/L,吸附剂采用改性粉煤灰、活性炭、膨胀石墨吸附材料;当该组吸附塔的出水超过处理要求时,将该组切换至生物再生系统,与此同时将其他吸附塔组切换至吸附系统进行连续吸附;此时的饱和吸附塔利用耐高温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的降解能力对饱和吸附剂进行原位再生。
申请公布号 CN102060350B 申请公布日期 2012.02.08
申请号 CN201010549276.7 申请日期 2010.11.18
申请人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 发明人 顾锡慧;滕厚开;陈军;李立峰;杨子立;官赟赟;王昊
分类号 C12N1/00(2006.01)I;C12R1/10(2006.01)I;C12R1/125(2006.01)I;C12R1/265(2006.01)I;C12R1/385(2006.01)I;C12R1/40(2006.01)I;C02F1/40(2006.01)I;C02F1/28(2006.01)I;C02F3/34(2006.01)I;B01J20/34(2006.01)I 主分类号 C12N1/00(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一种含油废水深度处理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工艺由吸附和再生两个系统构成:吸附系统由一系列实现并联运行的多柱串联的吸附塔组构成,交替对传统工艺的低浓度30~50mg/L含油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吸附操作在常温下进行,经过一组多柱串联的吸附塔处理控制出水油含量低于1mg/L,吸附剂采用改性粉煤灰、活性炭、膨胀石墨吸附材料;上述的改性粉煤灰为将粉煤灰与改性剂溶液以灰水质量体积比为1∶1的比例混合均匀,在超声波作用下进行搅拌反应3h,烘干后即获得改性粉煤灰吸附剂,所述改性剂溶液为以HCl∶H2SO4=1∶3体积比的混合液;当该组吸附塔的出水超过处理要求时,将该组切换至生物再生系统,与此同时将其他吸附塔组切换至吸附系统进行连续吸附;此时的饱和吸附塔利用耐高温高效石油烃降解菌的降解能力对饱和吸附剂进行原位再生;当进水油含量为30~50mg/L,吸附停留时间为5~60min,再生停留时间为1~48h,控制吸附处理出水油含量低于1mg/L,饱和吸附剂的生物再生次数达到40以上;所述的生物再生系统,再生液的组成包括能以石油烃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高效降解菌系;由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GMCC 1.1377、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CICC 10315、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CMCC28001、铜绿假单胞菌CICC10205和恶臭假单胞菌CICC 21906,按15‑20%、10‑20%、15‑20%、15‑25%、15‑25%的重量配比混合;以及能满足生物生长必须的氮源;选自尿素或硫酸铵,磷源;选自磷酸氢二钾或磷酸二氢钾;该菌系具有富产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能力和耐受50‑65℃的高温环境的能力,以保障对于吸附剂表面石油烃的解析;饱和吸附塔组进行原位再生时,吸附塔组的进出口与再生液管道相连,再生液温度为50‑65℃,高温再生液对饱和吸附剂进行淋洗,淋洗过程中生物表面活性剂和较高的温度促进吸附石油烃的不断解析,解析下来的石油烃由再生菌液中的高效降解菌降解、矿化,能不断打破石油烃在固相表面和液相中的浓度梯度,直至完成再生过程。
地址 100010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2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