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大鼠双视觉线索训练检测实验系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鼠双视觉线索训练检测实验系统,电机驱动单元中(1)中的步进电机依次分别与步进电机驱动器连接,步进电机驱动器的接线口依次分别接步进电机的A相绕组的正负端正负端,步进电机驱动器依次分别接步进电机正负端、步进电机转动轴分别通过套锁插入到转动盘中,转动盘的前端的中心分别连接金属圆片,步进电机的转动轴分别穿过金属圆片,转动盘与套锁固定,步进电机驱动器分别连接恒压电源,步进电机驱动器的接口与单片机微处理器的相连,步进电机驱动器的接口与单片机微处理器相连,步进电机驱动器接口与外接恒压电源的正负极相连。操作简单并且自动化,检测稳定,数据准确,易于清扫以及故障排查。
申请公布号 CN101828529B 申请公布日期 2011.12.28
申请号 CN201010112954.3 申请日期 2010.01.29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 发明人 李昭;李少蕊;乔飞;秦工;雷皓
分类号 A01K15/02(2006.01)I 主分类号 A01K15/02(2006.01)I
代理机构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代理人 王敏锋
主权项 一种大鼠双视觉线索训练检测实验系统,它包括电机驱动单元(1)、双线索显示单元(2)、足底电击单元(3)、自动给水控制单元(4)、数据接收与显示单元(5)、训练圆筒(15)、踩踏板(18)、外臂(19)、白光LED(56),其特征在于:电机驱动单元中(1)中的第一步进电机(12a)、第二步进电机(12b)、第三步进电机(12c)、第四步进电机(12d)依次分别与第一步进电机驱动器(13a)、第二步进电机驱动器(13b)、第三步进电机驱动器(13c)、第四步进电机驱动器(13d)连接,第一步进电机驱动器(13a)的接线口13aA+和13aA‑、第二步进电机驱动器(13b)接线口13bA+和13bA‑、第三步进电机驱动器(13c)接线口13cA+和13cA‑、第四步进电机驱动器(13d)接线口13dA+和13dA‑依次分别接第一步进电机(12a)的A相绕组的正负端、第二步进电机(12b)的A相绕组的正负端、第三步进电机(12c)的A相绕组的正负端、第四步进电机(12d)的A相绕组的正负端,第一步进电机驱动器(13a)的接线口13aB+和13aB‑、第二步进电机驱动器(13b)接线口13bB+和13bB‑、第三步进电机驱动器(13c)接线口13cB+和13cB‑、第四步进电机驱动器(13d)接线口13dB+和13dB‑依次分别接第一步进电机(12a)的B相绕组的正负端、第二步进电机(12b)的B相绕组的正负端、第三步进电机(12c)的B相绕组的正负端、第四步进电机(12d)的B相绕组的正负端,第一步进电机(12a)、第二步进电机(12b)、第三步进电机(12c)、第四步进电机(12d)的转动轴分别通过第一套锁(7a)、第二套锁(7b)、第三套锁(7c)、第四套锁(7d)插入到第一转动盘(8a)、第二转动盘(8b)、第三转动盘(8c)、第四转动盘(8d)中,第一转动盘(8a)、第二转动盘(8b)、第三转动盘(8c)、第四转动盘(8d)的前端的中心分别连接第一金属圆片(10a)、 第二金属圆片(10b)、第三金属圆片(10c)、第四金属圆片(10d),第一步进电机(12a)、第二步进电机(12b)、第三步进电机(12c)、第四步进电机(12d)的转动轴分别穿过第一金属圆片(10a)、第二金属圆片(10b)、第三金属圆片(10c)、第四金属圆片(10d),第一转动盘(8a)、第二转动盘(8b)、第三转动盘(8c)、第四转动盘(8d)与第一套锁(7a)、第二套锁(7b)、第三套锁(7c)、第四套锁(7d)之间用螺丝固定,第一步进电机驱动器(13a)的电源接口13aV+和13aGND、第二步进电机驱动器(13b)的电源接口13bV+和13bGND、第三步进电机驱动器(13c)的电源接口13cV+和13cGND、第四步进电机驱动器(13d)的电源接口13dV+和13dGND分别与24V5A恒压电源(23)的正极和接地端相连,第一步进电机驱动器(13a)的13aDir‑接口与单片机微处理器(28)的P1.0相连,13aENA‑接口与单片机微处理器(28)的P1.1相连,13a Pul‑接口与单片机微处理器(28)的P0.0相连,第二步进电机驱动器(13b)的13bDir‑接口与单片机微处理器(28)的P1.2相连,13b ENA‑接口与单片机微处理器(28)的P1.3相连,13bPul‑接口与单片机微处理器(28)的P0.0相连,第三步进电机驱动器(13c)的13c Dir‑接口与单片机微处理器(28)的P1.4相连,13cENA‑接口与单片机微处理器(28)的P1.5相连,13cPul‑接口与单片机微处理器(28)的P0.0相连,第四步进电机驱动器(13d)的13d Dir‑接口与单片机微处理器(28)的P1.6相连,13dENA‑接口与单片机微处理器(28)的P1.7相连,13dPul‑接口与单片机微处理器(28)的P0.0相连,第一步进电机驱动器(13a)的13aENA+、13aDir+、13aPul+接口、第二步进电机驱动器(13b)的13bENA+、13bDir+、13bPul+接口、第三步进电机驱动器(13c)的13cENA+、13cDir+、13cPul+接口、第四步进电机驱动器(13d)的13dENA+、13dDir+、13dPul+接口与5V2A恒压电源(24)的正极相连,5V2A恒压电源(24)负极接地,足底电击单元(3)中第一固态继 电器(27a)、第二固态继电器(27b)、第三固态继电器(27c)、第四固态继电器(27d)的负载端正极和0‑40V可调恒压电源(26)的正极相连;第一固态继电器(27a)、第二固态继电器(27b)、第三固态继电器(27c)、第四固态继电器(27d)的负载端负极分别与第一外延展臂(20)的第一金属铜棒(36a)、第二外延展臂(20b)的第二金属铜棒(36b)、第三外延展臂(20c)的第三金属铜棒(36c)、第四外臂延展臂(20d)的第四金属铜棒(36d)连接;将第一金属饮水管(30a)、第二金属饮水管(30b)、第三金属饮水管(30c)、第四金属饮水管(30d)分别插入第一金属饮水管插孔(41a)、第二金属饮水管插孔(41b)、第三金属饮水管插孔(41c)、第四金属饮水管插孔(41d)中;第一金属饮水管(30a)、第二金属饮水管(30b)、第三金属饮水管(30c)、第四金属饮水管(30d)分别用导线与0‑40V可调恒压电源(26)的负极相连。第一固态继电器(27a)、第二固态继电器(27b)、第三固态继电器(27c)、第四固态继电器(27d)控制端负极接地;第一固态继电器(27a)、第二固态继电器(27b)、第三固态继电器(27c)、第四固态继电器(27d)控制端正极分别与单片机微处理器(28)的P2.4‑P2.7相连;自动给水控制单元(4)中第一电磁阀(29a)、第二电磁阀(29b)、第三电磁阀(29c)、第四电磁阀(29d)分别与12V1A恒压电源(25)的正极和第一NPN型三极管(46a)的集电极C、第二NPN型三极管(46b)的集电极C、第三NPN型三极管(46c)的集电极C、第四NPN型三极管(46d)的集电极C相连,12V1A恒压电源(25)负极与第一NPN型三极管(46a)的发射极E、第二NPN型三极管(46b)的发射极E、第三NPN型三极管(46c)的发射极E、第四NPN型三极管(46d)的发射极E共接地;第一NPN型三极管(46a)的基极B、第二NPN型三极管(46b)的基极B、第三NPN型三极管(46c)的基极B、第四NPN型三极管(46d)的基极B分别连接第一470Ω电阻(44a)、第二470Ω电阻(44b)、第三470Ω电阻(44c)、第四470Ω电阻(44d),第一470Ω电阻(44a)、第二470Ω电 阻(44b)、第三470Ω电阻(44c)、第四470Ω电阻(44d)的另一端分别与单片机微处理器(28)的P2.0、P2.1、P2.2、P2.3相连,第一电磁阀(29a)、第二电磁阀(29b)、第三电磁阀(29c)、第四电磁阀(29d)进水口分别和第一进水接头(48a)、第二进水接头(48b)、第三进水接头(48c)、第四进水接头(48d)连接;第一电磁阀(29a)、第二电磁阀(29b)、第三电磁阀(29c)、第四电磁阀(29d)出水口分别和第一出水接头(49a)、第二出水接头(49b)、第三出水接头(49c)、第四出水接头(49d)连接;第一进水接头(48a)、第二进水接头(48b)、第三进水接头(48c)、第四进水接头(48d)分别和第一塑料进水管(34a)、第二塑料进水管(34b)、第三塑料进水管(34c)、第四塑料进水管(34d)相连,第一塑料进水管(34a)、第二塑料进水管(34b)、第三塑料进水管(34c)、第四塑料进水管(34d)的另外一端连到装置总水源(47);第一出水接头(49a)、第二出水接头(49b)、第三出水接头(49c)、第四出水接头(49d)分别和第一塑料出水管(35a)、第二塑料出水管(35b)、第三塑料出水管(35c)、第四塑料出水管(35d)连接;第一塑料出水管(35a)、第二塑料出水管(35b)、第三塑料出水管(35c)、第四塑料出水管(35d)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金属饮水管(30a)、第二金属饮水管(30b)、第三金属饮水管(30c)、第四金属饮水管(30d)连接。
地址 430071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小洪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