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淡水轮虫和小球藻的共培养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O3/BAC深度处理工艺中优势轮虫的分离与小球藻共培养的方法,其步骤:a、O3/BAC深度处理工艺中轮虫的确定:对水厂臭氧活性炭深度水处理中各工艺流程浮游动物种群结构进行调查,取样分别做定量和定性分析;b、O3/BAC深度处理工艺中优势轮虫的分离:在室温、黑暗中驯化过夜,用滴管挑选出健康、活泼的成体用于进一步的培养;c、小球藻的培养:将纯化单种小球藻接种于Blue-GreenMedium培养液中;d、轮虫的适应性培养:轮虫以初始密度为10-30个升直接接种于上述已培养好的小球藻液中。e、共培养:轮虫的初始接种密度对共培养;f、传代培养:培养体系中轮虫死亡,转接轮虫进行传代培养。实现O3/BAC深度处理工艺优势轮虫室内较长时间的共培养,轮虫密度维持在400-600ind/ml。特别是为生活饮用水中轮虫的安全控制和风险评估研究长期提供实验材料。
申请公布号 CN102273431A 申请公布日期 2011.12.14
申请号 CN201110145766.5 申请日期 2011.06.01
申请人 深圳大学 发明人 黎双飞;周连宁;胡章立
分类号 A01K67/033(2006.01)I;C12N1/12(2006.01)I;C12R1/89(2006.01)N 主分类号 A01K67/033(2006.01)I
代理机构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代理人 王敏锋
主权项 1.一种O<sub>3</sub>/BAC深度处理工艺中优势轮虫的分离与小球藻共培养的方法,其步骤是:a、O<sub>3</sub>/BAC深度处理工艺中轮虫的确定:对水厂臭氧活性炭深度水处理中各工艺流程浮游动物种群结构进行调查,取样分别做定量和定性分析,按照O<sub>3</sub>/BAC深度水工艺流程,采样点设置有出厂水、活性炭池滤后水、活性炭池、砂滤池、沉淀池、絮凝池及原水,分别采集表面水样和2m深处的水样;定性分析:使用250目小型浮游生物网分别在O<sub>3</sub>/BAC深度处理各工艺中采集,将采集的样品用乙醇固定,将已固定的样品带回实验室后,在解剖镜下挑取出鉴定的轮虫,置于载玻片上,滴加一滴封片剂,加盖盖玻片,Olympus BX51显微镜下观察,对轮虫进行物种鉴定;定量分析:使用5L有机玻璃采样器,每个采样点采集10L水样,250目小型浮游生物网过滤浓缩至50mL离心管中,定量样品用鲁哥氏液固定,最终浓度1%,将样品带回实验室后,静置沉淀,虹吸浓缩,使用5mL浮游生物计数框,显微镜下进行计数;b、O<sub>3</sub>/BAC深度处理工艺中优势轮虫的分离:于水厂O<sub>3</sub>/BAC工艺流程中,用250目小型浮游生物网采集转轮虫和盘状鞍甲轮虫,样品带回实验室后,暂养于9cm x 1cm的一次性培养皿,在室温、黑暗中驯化过夜,用滴管挑选出健康、活泼的成体用于进一步的培养;c、小球藻的培养:将纯化单种小球藻接种于Blue-Green Medium培养液中,置于恒温光照培养箱中进行14~18∶10~6小时光照并封闭通气培养,培养过程中每天震荡2~3次,震荡时间为2~5min,培养温度为23-27℃,光照强度为6000~8000LX,充气量为80~90L/h,培养14-16天,小球藻密度达到10<sup>6</sup>~10<sup>8</sup>ind/ml;所述的培养液为:BG11(Blue-Green Medium)培养液的配置:<img file="FDA0000065541290000021.GIF" wi="1660" he="1507" />d、轮虫的适应性培养:轮虫以初始密度为10~30个/升直接接种于上述已培养好的小球藻液中,改变培养条件:温度为25-29℃,光照强度为3000~6000LX,光照周期为12~16∶12~8,封闭通气培养;e、共培养:轮虫的初始接种密度对共培养,在(d)步骤中的培养条件培养9-11天,轮虫密度均达到300-500ind/ml,将培养条件改变为(c)步骤中的培养条件适合小球藻的快速繁殖,同时抑制轮虫的快速繁殖,周期性的改变(c)步骤和(d)步骤中的培养条件,实现小球藻与轮虫长达10~12个月时间的共培养,并且轮虫密度维持在400-600ind/ml;f、传代培养:培养体系中轮虫开始死亡,转接轮虫进行传代培养,重复上述(c)步骤、(d)步骤、(e)步骤一次,获得单系纯种轮虫,密度维持在400-600ind/ml,为以轮虫为材料的进一步研究长期持续提供实验材料。
地址 518060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