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新型生态边坡绿化防护技术
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新型生态边坡绿化防护技术,用于解决土质边坡或岩质边坡生态绿化问题,其特征是利用竹桩与竹片进行边坡表层防护,利用一种改良土进行培植绿化,改良土由当地壤土与改良剂组成,改良剂包括铝酸钠、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树脂、硅酸钠与壤土按照质量比1∶2∶1∶3∶93进行配置,竹桩即为成年的竹子,入土一侧削成尖状,竹片采用直径为6~8cm的竹子,从中间剖开,每段竹片长为200~250cm,草籽采用黑麦草、高羊茅和狗牙根,灌木采用多花木兰、火把果和刺槐。
申请公布号 CN102172138A 申请公布日期 2011.09.07
申请号 CN201110030153.7 申请日期 2011.01.28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发明人 李志清;周应新
分类号 A01G1/00(2006.01)I;A01B79/02(2006.01)I;C09K17/40(2006.01)I;E02D17/20(2006.01)I;E02D5/74(2006.01)I 主分类号 A01G1/00(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一种新型生态边坡绿化防护技术,其特征是利用竹桩与竹片进行边坡表层防护,利用改良土进行培植绿化,该改良土由当地壤土与改良剂组成,该改良剂包括铝酸钠、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树脂、硅酸钠,均为固体粉末,铝酸钠、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树脂、硅酸钠与壤土按照质量比1∶2∶1∶3∶93进行配置,聚丙烯酰胺离子度要求大于25%,分子量要求低于250万,聚丙烯酸树脂粘度小于10‑2,硅酸钠模数要求介于2.0~2.5之间,竹桩采用直径为4~6cm的竹子,竹桩入土一侧削成尖状,竹片采用直径为6~8cm的竹子,将竹子从中间剖开,每段竹片长为200~250cm,草籽采用黑麦草、高羊茅和狗牙根,灌木采用多花木兰、火把果和刺槐,具体防护技术包括如下步骤:(1)开挖边坡,刷坡,放线,整理坡面,坡顶与坡脚处设有排水沟,分级边坡设有碎落台与排水沟;(2)对于风化岩质边坡,在边坡表面凿出穴点,穴点深度为4~6cm,间距为10~20cm;(3)将竹桩垂直坡面楔入土中,入土深度不小于30cm,坡面露出竹桩长度为10~15cm,竹桩水平方向间隔为100~120cm,竖直方向间隔为80~100cm,水平与垂直方向均布置在一条直线上,形成矩形格子状结构;(4)将竹片沿水平方向放在竹桩上,竹片的弧形面靠近竹桩,竹片的边缘靠近坡面,用草绳将竹桩与竹片绑扎,竹片搭接处采用自然接触;(5)将铝酸钠、聚丙烯酰胺、聚丙烯酸树脂、硅酸钠四种粉末,按质量比1∶2∶1∶3进行混合搅拌,配置成改良剂,将改良剂与当地壤土按质量比7∶93进行搅拌,配置成改良土,其中壤土含水量要求不大于10%,且保持结块直径尺寸不大于3cm;(6)将三种草籽黑麦草、高羊茅、狗牙根与改良土混合,按照每立方米体积土各掺入50~60克草籽进行配置,同时,再将三种灌木多花木兰、火把果、刺槐与改良土混合,按照每立方米体积土各掺入40~50克灌木进行配置;(7)将配置好草籽与灌木的改良土,分三次均匀喷播到边坡上,每次喷播按照从左到右、从下到上、每个格子的顺序进行,控制培植改良土的厚度为5~6cm,并用无纺布遮盖改良土,待草长出后进行定期修剪,以促进灌木的生长。
地址 100029 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