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用于人工林营造和抚育的抗旱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人工林营造和抚育的抗旱方法,其步骤包括:(1)建集流面;(2)建集流坑,还可包括建收集水系统的步骤。采用本发明用于人工林营造和抚育的抗旱方法,可以合理利用干旱、半干旱地区极为宝贵的降水资源,充分发挥土地的生产潜力,最大限度的提高林木的生长量,为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保持水土、抗旱造林及人工林抚育提供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申请公布号 CN101213925B 申请公布日期 2011.09.07
申请号 CN200810056510.5 申请日期 2008.01.21
申请人 北京林业大学 发明人 陈丽华;余新晓;张富;景亚安;高嶙;赵克荣;肖洋
分类号 A01G23/00(2006.01)I;A01G25/00(2006.01)I;E02D17/00(2006.01)I;E02B13/00(2006.01)I 主分类号 A01G23/00(2006.01)I
代理机构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代理人 王朋飞
主权项 一种用于人工林营造和抚育的抗旱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建集流面:将荒坡地表面修平整并夯实,成为集流面,所述集流面横向比为1/30~1/50,纵向比为1/50~1/100;(2)建集流坑:与集流面相连,修建集流坑,所述集流坑为燕尾状或竹节状;所述燕尾状集流坑在25°以上坡面修建,布设成品字状,坑底直径0.8~1.0m,坑深0.6m,内坡比1∶0.3,埂宽0.2m,外坡为自然溜土形成坡面,坑横向间距4~5m,纵向间距为相邻集流面的宽度,两边延伸的聚流埂长2~2.5m、高0.3m,形似燕尾;所述竹节状集流坑为长方形,在25°以下坡面,沿等高线自上而下修筑,长方形竹节状集流成坑组成的栽植区纵向间距为5~8m,长以地块为限,栽植区两边土埂组成的宽1.4m的沟,沟内汇流区每5m设一小土档,状似竹节,小土档之间形成长方形竹节状集流坑,中间挖0.5×0.5m2、深0.6m的栽植穴;(3)在所述集流坑中修建蓄水保墒系统,所述修建蓄水保墒系统的方法为:在燕尾状集流坑中或在竹节状集流坑中挖穴栽植树后,首先在栽植穴底铺刈草10cm,再施农家肥15cm,再在栽有果树的坑底或穴底铺上拌有1.5kg过磷酸钙的土15cm,其次覆表土10cm,浇水50kg,然后,回填土,回填土时留深10~15cm的储水坑,最后在集流坑表面覆盖聚乙烯膜;(4)建收集水系统:修建或利用道路集流面,修建引水、贮水系统,将降水通过引水系统收集到贮水系统,然后将水引到集流坑;所述的修建引水系统的方法为在道路集流面的旁边布设引水渠;所述的修建贮水系统的方法为在引水渠旁边修建水窖,在雨量不大,即24小时内雨量达10毫米或一小时内雨量在2.5毫米以下的道路集流面的引水渠旁,修井式水窖,单窖容量为30~50m3,在路旁有土质坚实的崖坎且雨量较大的地方,修窑式水窖,单窖容量100m3以上,水窖和引水渠之间修水渠,在所述水窖和引水渠之间修建沉沙池,在沉沙池侧壁修建与水窖相通的进水管,然后在引水渠和沉沙池之间修水渠;所述沉沙池与进水管均为混凝土构件。
地址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