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背光模组及所使用之扩散板结构
摘要
申请公布号 TWI346813 申请公布日期 2011.08.11
申请号 TW095137902 申请日期 2006.10.14
申请人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陈政传
分类号 G02F1/1335 主分类号 G02F1/1335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李贞仪 台北市大安区仁爱路4段376号8楼
主权项 一种扩散板结构,供与一光源模组配合使用,该扩散板结构包含:一板体,具有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复数个散光微结构区,系设置于该板体之该入光面及该出光面其中之一,每一散光微结构区系包含复数个第一几何结构;以及复数个聚光微结构区,系设置于该板体之该入光面及该出光面其中之一,每一聚光微结构区系包含复数个第二几何结构;其中该复数个聚光微结构区系与该复数个散光微结构区间隔排列,第一几何结构之宽度系根据第一几何结构及其最靠近之第二几何结构之间的距离而变化。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扩散板结构,其中该第一几何结构系包含一弧面透光微结构,该弧面透光微结构具有一圆弧凸面;该第二几何结构系包含一凸棱镜微结构。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扩散板结构,其中该弧面透光微结构系包含沿该板体延伸之一半圆柱体,该圆弧凸面系位于该半圆柱体之侧面。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扩散板结构,其中该凸棱镜微结构系包含沿该板体延伸之一多边形柱体,该圆弧凸面系位于该多边形柱体之侧面。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之扩散板结构,其中该多边形柱体系包含一三角柱体。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扩散板结构,其中于同一散光微结构区中,位于中间之该第一几何结构之宽度系大于位于两侧之该第一几何结构之宽度。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扩散板结构,其中于同一散光微结构区中,位于中间之该弧面透光微结构之该圆弧凸面曲率系小于位于两侧之该弧面透光微结构之该圆弧凸面曲率。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扩散板结构,其中该凸棱镜微结构具有二侧表面,其中于同一聚光微结构区中,位于中间之该凸棱镜结构之该二侧表面夹角系小于位于两侧之该凸棱镜结构之该二侧表面夹角。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扩散板结构,其中于横切该散光微结构区及该聚光微结构区之一截面上,该散光微结构区之分布宽度相对于该聚光微结构区之分布宽度比率系介于3与0.33之间。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扩散板结构,其中该散光微结构区之分布宽度系与该聚光微结构区之分布宽度相同。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扩散板结构,其中每一该弧面透光微结构之宽度系介于40μm至120μm之间。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扩散板结构,其中每一该弧面透光微结构之高度系介于20μm至30μm之间。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扩散板结构,其中每一该凸棱镜微结构之宽度系介于40μm至120μm之间。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扩散板结构,其中每一该凸棱镜微结构之高度系介于20μm至30μm之间。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扩散板结构,其中该板体之穿透率系大于75%。一种背光模组,包含:一光源模组,具有复数个发光源;以及扩散板结构,系设置于该光源模组上,该扩散板结构包含:一板体,具有一入光面及一出光面,其中该入光面系对应于该光源模组;复数个散光微结构区;系设置于该板体之该入光面及该出光面其中之一,每一散光微结构区系包含复数个第一几何结构,其中每一该散光微结构区之设置系对应于每一该发光源之位置;以及复数个聚光微结构区,系设置于该板体之该入光面及该出光面其中之一,每一聚光微结构区系包含复数个第二几何结构;其中该复数个聚光微结构区系与该复数个散光微结构区间隔排列,并对应于二相邻发光源间之间隙位置,第一几何结构之宽度系根据第一几何结构及其最靠近之第二几何结构之间的距离而变化。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第一几何结构系包含一弧面透光微结构,该弧面透光微结构具有一圆弧凸面;该第二几何结构系包含一凸棱镜微结构。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弧面透光微结构系包含沿该板体延伸之一半圆柱体,该圆弧凸面系位于该半圆柱体之侧面。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凸棱镜微结构系包含沿该板体延伸之一多边形柱体,该圆弧凸面系位于该多边形柱体之侧面。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多边形柱体系包含一三角柱体。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于同一散光微结构区中,位于中间之该第一几何结构之宽度系大于位于两侧之该第一几何结构之宽度。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于同一散光微结构区中,位于中间之该弧面透光微结构之该圆弧凸面曲率系小于位于两侧之该弧面透光微结构之该圆弧凸面曲率。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凸棱镜微结构具有二侧表面,其中于同一聚光微结构区中,位于中间之该凸棱镜结构之该二侧表面夹角系小于位于两侧之该凸棱镜结构之该二侧表面夹角。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二侧表面夹角系介于二相邻发光源于该板体会合线交角之0.5倍至1.5倍之间。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凸棱镜微结构具有二侧表面,该二侧表面夹角系介于二相邻发光源于该板体会合线交角之0.85倍至1.15倍之间。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于横切该散光微结构区及该聚光微结构区之一截面上,该散光微结构区之分布宽度相对于该聚光微结构区之分布宽度比率系介于3与0.33之间。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6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散光微结构区之分布宽度系与该聚光微结构区之分布宽度相同。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每一该弧面透光微结构之宽度系介于40μm至120μm之间。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每一该弧面透光微结构之高度系介于20μm至30μm之间。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每一该凸棱镜微结构之宽度系介于40μm至120μm之间。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每一该凸棱镜微结构之高度系介于20μm至30μm之间。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板体之穿透率系大于7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散光微结构区之分布宽度系介于相邻二发光源间距离之0.25倍到0.75倍之间。
地址 新竹市科学工业园区力行二路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