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不织布、不织布制造方法及不织布制造装置
摘要
申请公布号 TWI346158 申请公布日期 2011.08.01
申请号 TW096122283 申请日期 2007.06.21
申请人 优你 娇美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水谷聪;野田佑树;石川秀行;木村明宽
分类号 D04H1/74 主分类号 D04H1/74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林志刚 台北市中山区南京东路2段125号7楼
主权项 一种不织布制造装置,其特征为:具备有:将形成为薄片状的纤维聚合体即含有构成该纤维聚合体之纤维的至少一部分呈自由状态的纤维聚合体,由纤维聚合体之一方的面侧支承的通气性支承构件;由藉由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从一方的面侧予以支承的前述纤维聚合体之另一方的面侧,喷吹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之喷吹手段;及使前述纤维聚合体朝预定方向移动之移动手段,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系为网状构件、前述不通气部以预定的图案结构配置于前述网状构件之构件、或在不通气性的板状构件形成有复数个预定的孔部之构件中之任一者,前述移动手段,是使藉由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从一方的面侧支承的状态之前述纤维聚合体朝第1方向移动,并让该纤维聚合体通过两端开口的加热手段,藉由利用该加热手段所形成之热风法,在维持着纤维彼此的形状之状态下予以接着,前述喷吹手段,对藉由前述移动手段朝前述第1方向移动之前述纤维聚合体之前述另一面侧,喷吹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调整纤维定向、纤维密度,或预定的沟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不织布制造装置,其中,前述不织布是调整了纤维定向、纤维疎密、纤维基量、沟槽部形成、开口部形成、突起部形成中之任一者。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不织布制造装置,其中,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为常温或调整成预定温度之气体,或该气体中含有固体或液体之微粒子的气悬胶体。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不织布制造装置,其中,前述纤维聚合体包含以预定的温度软化之热可塑性纤维,由前述喷吹手段喷吹至前述纤维聚合体之另一面侧的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之温度为较前述热可塑性纤维软化之前述预定温度更高的温度。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不织布制造装置,其中,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具备有:使对前述纤维聚合体所喷吹的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朝与配置有前述纤维聚合体侧之相反侧通气的通气部;与使对前述纤维聚合体所喷吹的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无法朝前述相反侧通气,且,构成前述纤维聚合体之纤维无法朝前述相反侧移动之不通气部。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不织布制造装置,其中,前述通气部具有:构成前述纤维聚合体之纤维无法实质地朝前述相反侧移动之第1通气部;与构成前述纤维聚合体之纤维可朝前述相反侧移动之第2通气部中之至少其中一方。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不织布制造装置,其中,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为网状构件、前述不通气部以预定的图案结构配置于前述网状构件之构件、或在不通气性的板状构件形成有复数个预定的孔部之构件的任一方。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不织布制造装置,其中,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支承前述纤维聚合体的侧呈平面状或曲面状,并且该平面状或曲面状之表面大致呈平坦状。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不织布制造装置,其中,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为板状。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不织布制造装置,其中,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为圆筒状。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不织布制造装置,其中,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可装卸地配置于该不织布制造装置。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不织布制造装置,其中,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可与由不同的复数个通气性支承构件所选择的其他通气性支承构件进行更换。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不织布制造装置,其中,进一步具备有可控制前述移动手段的移动控制手段,前述移动手段具备有:使前述纤维聚合体朝接近前述喷吹手段的方向移动之第1移动手段;和与前述第1移动手段连续配置,且使前述纤维聚合体朝由前述喷吹手段分离的方向移动之第2移动手段,前述移动控制手段可分别调整:前述第1移动手段的前述纤维聚合体之第1移动速度及前述第2移动手段的前述纤维聚合体之第2移动速度。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不织布制造装置,其中,前述移动控制手段分别控制前述第1移动手段及前述第2移动手段,前述第1移动速度可作成较前述第2移动速度更快。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不织布制造装置,其中,前述喷吹手段具备:配置成与前述纤维聚合体之前述另一方的面相对向,具有沿着与前述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以预定间隔进行配置的复数个喷出口之喷出部;及对前述气体喷出部输送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或构成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之气体的送气部。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不织布制造装置,其中,前述喷吹手段,将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对前述纤维聚合体之前述另一面侧连续地喷吹。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不织布制造装置,其中,藉由前述喷吹手段所喷吹的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与通气于前述纤维聚合体且受到前述不通气部改变了流动方向之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中的至少其中一者,来使构成前述纤维聚合体之纤维移动。一种不织布制造方法,其特征为:包含:利用将形成为薄片状的纤维聚合体即含有构成该纤维聚合体之纤维的至少一部分呈自由状态的纤维聚合体配置于通气性支承构件的预定面,或将预定的纤维层积成在前述预定面上形成前述纤维聚合体,使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由一方的面侧支承前述纤维聚合体之支承制程;藉由预定的移动手段,使受到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所支承的前述纤维聚合体朝第1方向,并让该纤维聚合体通过两端开口的加热手段,并藉由利用该加热手段所形成之热风法,在维持着纤维彼此的形状之状态下予以接着的方式移动之移动制程;及藉由预定的喷吹手段,由在前述移动制程被朝前述第1方向移动的前述纤维聚合体之未被前述支承构件所支承的面之另一面侧,喷吹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调整纤维定向、纤维密度,或预定的沟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之喷吹制程,其中,前述支承制程之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系为网状构件、前述不通气部以预定的图案结构配置于前述网状构件之构件、或在不通气性的板状构件形成有复数个预定的孔部之构件中之任一者。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不织布制造方法,其中,前述不织布是调整了纤维定向、纤维疎密、纤维基量、沟槽部形成、开口部形成、突起部形成中之任一者。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或19项之不织布制造方法,其中,前述纤维聚合体包含以预定的温度软化之热可塑性纤维,由前述喷吹手段喷吹至前述纤维聚合体之另一面侧的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之温度较前述热可塑性纤维软化之前述预定温度高。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或19项之不织布制造方法,其中,前述支承制程之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具备有:使对前述纤维聚合体所喷吹的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朝与配置有前述纤维聚合体侧之相反侧通气的通气部;及使对前述纤维聚合体所喷吹的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无法朝前述相反侧通气,且,构成前述纤维聚合体之纤维无法朝前述相反侧移动之不通气部。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1项之不织布制造方法,其中,前述通气部具有:构成前述纤维聚合体之纤维无法实质地朝前述相反侧移动之第1通气部、与构成前述纤维聚合体之纤维可朝前述相反侧移动之第2通气部中之至少其中一者。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或19项之不织布制造方法,其中,前述支承制程之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支承前述纤维聚合体之侧呈平面状或曲面状,并且,该平面状或曲面状之表面大致呈平坦状。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或19项之不织布制造方法,其中,前述支承制程之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为板状。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或19项之不织布制造方法,其中,前述支承制程之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为圆筒状。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或19项之不织布制造方法,其中,前述支承制程之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是由不同的复数个通气性支承构件所选择的。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或19项之不织布制造方法,其中,前述移动制程包含:使前述纤维聚合体朝接近前述喷吹手段的方向移动之第1移动制程;与连续于前述第1移动制程,使前述纤维聚合体朝由前述喷吹手段分离的方向移动之第2移动制程,前述第1移动制程之作为前述纤维聚合体之移动速度的第1移动速度较前述第2移动制程之作为前述纤维聚合体之移动速度的第2移动速度更快。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或19项之不织布制造方法,其中,前述喷吹制程之前述喷吹手段具有:配置成与前述纤维聚合体之前述另一方的面相对向,具有沿着与前述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以预定间隔进行配置的复数个喷出口之喷出部,由复数个喷出口分别所喷出的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朝前述纤维聚合体之前述另一面侧喷吹。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1项之不织布制造方法,其中,在前述喷吹制程,藉由对前述纤维聚合体之受到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的前述通气部所支承的区域喷吹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形成预定的沟槽部。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1项之不织布制造方法,其中,在前述喷吹制程,藉由对前述纤维聚合体之受到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的前述不通气部所支承的区域,喷吹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形成预定的开口部。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不织布制造方法,其中,在前述喷吹制程,藉由对前述纤维聚合体之受到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的前述第2通气部所支承的区域,喷吹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使构成该纤维聚合体之纤维移动成进入至前述第2通气部,形成预定的突起部。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或19项之不织布制造方法,其中,在前述喷吹制程,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对前述纤维聚合体之前述另一面侧连续地喷吹。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或19项之不织布制造方法,其中,在前述喷吹制程,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与通气于前述纤维聚合体且受到前述不通气部改变了流动方向之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中的至少其中一者,使构成前述纤维聚合体之纤维移动。一种不织布,其特征为:利用对藉由预定的通气性支承构件从一方的面侧所支承之形成为薄片状且具有纤维定向、纤维密度、或预定的沟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之纤维聚合体即含有构成该纤维聚合体之纤维的至少一部分呈自由状态的纤维聚合体,喷吹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将纤维藉由利用该加热手段所形成之热风法,在维持着纤维彼此的形状之状态下予以接着,调整不织布之预定的结构者,其中,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系为网状构件、前述不通气部以预定的图案结构配置于前述网状构件之构件、或在不通气性的板状构件形成有复数个预定的孔部之构件中之任一者。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之不织布,其中,前述不织布调整了纤维定向、纤维疎密、纤维基量、沟槽部形成、开口部形成、突起部形成中之任一者。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或35项之不织布,其中,前述纤维聚合体包含以预定的温度软化之热可塑性纤维,由前述喷吹手段对前述纤维聚合体之前述另一面侧所喷吹的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较前述热可塑性纤维软化之前述预定温度更高的温度,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所接触的前述热可塑性纤维的全部或一部分软化或熔融,并维持所调整的纤维定向、纤维疎密或纤维基量中之1种或2种以上。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或35项之不织布,其中,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具备有:使对前述纤维聚合体所喷吹的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朝与配置有前述纤维聚合体侧之相反侧通气的通气部;及使对前述纤维聚合体所喷吹的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无法朝前述相反侧通气,且,构成前述纤维聚合体之纤维无法朝前述相反侧移动之不通气部,因应前述通气部及前述不通气部的形状及配置,调整纤维定向、纤维疎密或纤维基量中之1种或2种以上者。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或35项之不织布,其中,利用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与通气于前述纤维聚合体且受到前述不通气部改变了流动方向之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中的至少其中一者,来使构成前述纤维聚合体之纤维移动,调整纤维定向、纤维疎密或纤维基量中之1种或2种以上者。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或35项之不织布,其中,前述纤维聚合体包含以预定的温度软化之热可塑性纤维,由前述喷吹手段对前述纤维聚合体之前述另一面侧所喷吹的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为较前述热可塑性纤维软化之前述预定温度更高的温度,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所接触的前述热可塑性纤维的全部或一部分软化或熔融,维持前述所形成的预定的沟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中的1者或2者以上之形状。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或35项之不织布,其中,具备有:使对前述纤维聚合体所喷吹的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朝与配置有前述纤维聚合体侧之相反侧通气的通气部;及使对前述纤维聚合体所喷吹的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无法朝前述相反侧通气,且,构成前述纤维聚合体之纤维无法朝前述相反侧移动之不通气部,因应前述通气部及前述不通气部的形状及配置,形成预定的沟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中的1者或2者以上。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0项之不织布,其中,利用对前述纤维聚合体之受到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的前述通气部所支承的区域,喷吹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来形成预定的沟槽部。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0项之不织布,其中,利用对前述纤维聚合体之受到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的前述不通气部所支承的区域,喷吹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形成预定的开口部。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0项之不织布,其中,前述通气部为孔部,藉由对前述纤维聚合体之受到前述通气性支承构件的前述不通气部所支承的区域,喷吹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来使构成该纤维聚合体之纤维移动成进入至前述孔部,形成预定的突起部。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或35项之不织布,其中,利用前述所喷吹的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与通气于前述纤维聚合体且受到前述不通气部改变了流动方向之前述主要由气体所构成的流体中之至少其中一者,来使构成前述纤维聚合体之纤维移动,来形成预定的沟槽部、开口部或突起部中的1者或2者以上。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