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可自动吸合脱离的直流电气对接装置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自动吸合脱离的直流电气对接装置,包括了浮动模块和固定模块。浮动模块由A接线柱、B接线柱、A塞堵、B塞堵、A牵引导线、B牵引导线、A复位弹簧、B复位弹簧、浮动对接头、A浮动触点、B浮动触点、A永磁铁和B永磁铁构成;固定模块由C永磁铁、D永磁铁、A固定触点、B固定触点和固定对接头构成。A复位弹簧和A牵引导线将A浮动触点与A接线柱联通;B复位弹簧和B牵引导线将B浮动触点与B接线柱联通。当浮动模块与固定模块接近时,A永磁铁与C永磁铁吸合导通,B浮动触点与D永磁铁吸合导通。当浮动模块与固定模块彼此分离时,两根牵引导线将两个浮动触点拉开,线路彼此断开。本装置能够在两插头体彼此游移错动时仍能够保持导通,尤其适用于远程电路导通、野外遥控作业等领域。
申请公布号 CN101640323B 申请公布日期 2011.07.27
申请号 CN200910092299.7 申请日期 2009.09.09
申请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发明人 王巍;于文鹏;李雄峰;李宗良;宗光华
分类号 H01R11/30(2006.01)I;H01R13/22(2006.01)I;H01R13/62(2006.01)I 主分类号 H01R11/30(2006.01)I
代理机构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代理人 周长琪
主权项 一种可自动吸合脱离的直流电气对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A接线柱(1)、B接线柱(2)、A塞堵(3)、B塞堵(4)、A牵引导线(5)、A复位弹簧(6)、B牵引导线(18)、B复位弹簧(17)、固定对接头(16)、浮动对接头(7)、A浮动触点(8)、B浮动触点(9)、A固定触点(14)、B固定触点(15)、A永磁铁(10)、B永磁铁(11)、C永磁铁(12)和D永磁铁(13);其中,由A接线柱(1)、B接线柱(2)、A塞堵(3)、B塞堵(4)、A牵引导线(5)、A复位弹簧(6)、B牵引导线(18)、B复位弹簧(17)、浮动对接头(7)、A浮动触点(8)、B浮动触点(9)、A永磁铁(10)和B永磁铁(11)构成浮动模块;其中,由C永磁铁(12)、D永磁铁(13)、A固定触点(14)、B固定触点(15)和固定对接头(16)构成固定模块;A接线柱(1)与B接线柱(2)的结构相同,A接线柱(1)上设有A出线端(1a)、塞杆(1b)、A连接孔(1c)和B连接孔(1d),A连接孔(1c)和B连接孔(1d)设置在塞杆(1b)上;塞杆(1b)穿过A塞堵(3)的塞堵中孔(3a)后,置于A弹簧导向孔(7b)内;A连接孔(1c)用于与A复位弹簧(6)的A悬挂端(6a)连接;B连接孔(1d)用于与A牵引导线(5)的A连接端(5a)连接;B接线柱(2)上的A连接孔用于与B复位弹簧(17)的A悬挂端(17a)连接;B接线柱(2)上的B连接孔用于与B牵引导线(18)的A连接端(18a)连接;A塞堵(3)与B塞堵(4)的结构相同,A塞堵(3)的中心设有塞堵中孔(3a),塞堵体上设有螺纹(3b),塞堵中孔(3a)用于塞杆(1b)穿过,螺纹(3b)用于与浮动对接头(7)的A塞堵螺纹(7a)连接,实现将A接线柱(1)与浮动对接头(7)的后端(7h)连接;B塞堵(4)上的塞堵中孔用于B接线柱(2)的塞杆穿过,B塞堵(4)上的螺纹与浮动对接头(7)的B塞堵螺纹连接,实现将B接线柱(2)与浮动对接头(7)的后端(7h)连接;A牵引导线(5)与B牵引导线(18)为结构相同的具有导电性能的导线;A牵引导线(5)的A连接端(5a)与A接线柱(1)上的B连接孔(1d)连接,A牵引导线(5)的B连接端(5b)与A浮动触点(8)的D连接孔(8b)连接,当A固定触点(14)与正极导线连接时,通过C永磁铁(12)与A永磁铁(10)的吸合,从而实现将正极电流经A浮动触点(8)、A牵引导线(5)传导至A接线柱(1)上;B牵引导线(18)的A连接端(18a)与B接线柱(2)上的B连接孔连接,B牵引导线(18)的B连接端(18b)与B浮动触点(9)的D连接孔连接,当B固定触点(15)与负极导线连接时,通过D永磁铁(13)与B永磁铁(11)的吸合,从而实现将负极电流经B浮动触点(9)、B牵引导线(18)传导至B接线柱(2)上;A复位弹簧(6)与B复位弹簧(17)的结构相同;A复位弹簧(6)的A悬挂端(6a)与A接线柱(1)上的A连接孔(1c)连接,A复位弹簧(6)的B悬挂端(6b)与A浮动触点(8)的C连接孔(8a)连接;B复位弹簧(17)的A悬挂端(17a)与B接线柱(2)上的A连接孔连接,B复位弹簧(17)的B悬挂端(17b)与B浮动触点(9)上的C连接孔连接;浮动对接头(7)的两侧对称设有A弹簧导向孔(7b)、B弹簧导向孔;A弹簧导向孔(7b)的一端为A定位锥面(7c),A弹簧导向孔(7b)的另一端上设有A塞堵螺纹(7a),该A定位锥面(7c)用于放置A浮动触点(8),该塞堵螺纹(7a)用于与A塞堵(3)的外螺纹(3b)配合,实现将A塞堵(3)安装在A弹簧导向孔(7b)内;B弹簧导向孔(7f)的一端为B定位锥面(7d),B弹簧导向孔(7f)的另一端上设有B塞堵螺纹,该B定位锥面(7d)用于放置B浮动触点(9),该B塞堵螺纹用于与B塞堵(4)的外螺纹配合,实现B塞堵(4)安装在B弹簧导向孔(7f)内;浮动对接头(7)的后端(7h)分别通过A塞堵螺纹(7a)、B塞堵螺纹与A塞堵(3)、B塞堵(4)的螺纹连接,进而实现A接线柱(1)、B接线柱(2)与浮动对接头(7)的连接;A浮动触点(8)与B浮动触点(9)的结构相同,A浮动触点(8)上设有C连接孔(8a)、D连接孔(8b)和A磁铁安装穴(8c),A磁铁安装穴(8c)用于放置A永磁铁(10),C连接孔(8a)用于与A复位弹簧(6)的B悬挂端(6b)连接,D连接孔(8b)用于与A牵引导线(5)的B连接端(5b)连接;B浮动触点(9)上的磁铁安装穴用于放置B永磁铁(11),B浮动触点(9)上的C连接孔上连接有B牵引导线的B连接端(18b),B浮动触点(9)上的D连接孔上连接有B复位弹簧的B悬挂端(17b);A永磁铁(10)、B永磁铁(11)、C永磁铁(12)和D永磁铁(13)的结构相同;A永磁铁(10)的一面为S极磁面(10a),A永磁铁(10)的另一面为N极磁面(10b);B永磁铁(11)的一面为S极磁面,B永磁铁(11)的另一面为N极磁面;C永磁铁(12)的一面为S极磁面,C永磁铁(12)的另一面为N极磁面;D永磁铁(13)的一面为S极磁面,D永磁铁(13)的另一面为N极磁面;A固定触点(14)与B固定触点(15)的结构相同;A固定触点(14)上设有C磁铁安装穴(14a)和C出线端(14b);C磁铁安装穴(14a)内安装有C永磁铁(12);C出线端(14b)用于与正极导线连接,实现电流接通;B固定触点(15)上设有D磁铁安装穴(15a)和D出线端(15b);D磁铁安装穴(15a)内安装有D永磁铁(13);D出线端(15b)用于与负极导线连接,实现电流接通;固定对接头(16)的后端(16e)上设有A接线柱安装座(16a)、B接线柱安装座(16b)、两个沉头螺纹孔(16c),A接线柱安装座(16a)内安装有A固定触点(14),B接线柱安装座(16b)内安装有B固定触点(15)。
地址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