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横流式热交换器
摘要
申请公布号 TWM405557 申请公布日期 2011.06.11
申请号 TW099218055 申请日期 2010.09.17
申请人 艾尔瑞克公司 发明人 培森 史方
分类号 F28C3/00 主分类号 F28C3/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阎启泰 台北市中山区长安东路2段112号9楼;林景郁 台北市中山区长安东路2段112号9楼
主权项 一种在不同媒介之间进行热交换的横流式热交换器(1),至少由一块第一板(2)和至少一块第二板(3)组成,彼此交替堆放,形成叠板(4),其中,板(2、3)分别由上侧和对面的下侧组成;热交换区(9a、9b)布置在板(2、3)的第一短侧(6a、6b)的第一孔式分流模(5a、5b),以及布置在相同板的对面的第二短侧(8a)、(8b)的第二孔式分流模(7a、7b)之间,其中第一板(2)的上侧构成了A-A侧视图,而第一板的对侧构成了B-B侧视图,其中第二板(3)的上侧构成了C-C侧视图,而第二板(3)的对侧构成了D-D侧视图,其中第一板(2),在热交换区(9a)内由第一类凹坑(10)组成,其中第二板(3),在热交换区(9b)内由第二类凹坑(11)组成,与第一类凹坑(10)不同,其中在叠板(4)中,两个相邻板(2、3)的B-B侧与C-C侧相连接,形成了第一直流管(12),其中在叠板(4)中,两个相邻板(2、3)的A-A侧与D-D侧相连接,形成了第二直流管(13),其中第一直流管(12)的容量比第二直流管(13)的容量大,其中第一直流管(12)的入口(14)和出口(15)布置在叠板(4)中的两个相邻板(2、3)之间的两个正对的长侧(16a、16b、17a、17b),B-B侧正对C-C侧并且相连接,其中沿长侧(16a、16b、17a、17)布置的第一直流管(12)的入口(14)或者出口(15),至少一个口由支撑凹坑(18a、18b)组成,其空间间隔应为,支撑凹坑(18a、18b)的两个支撑顶(19a、19b)之间的间距超过热交换区(9a、9b)内的凹坑(10、11)的相邻凹坑顶(20a、20b)之间的间距。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一种横流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沿对面长侧(16a、16b)的第一直流管(12)的入口(14)和出口(15)布置有支撑凹坑(18a、18b)。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一种横流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板(2)内的第一类凹坑(10)对称布置在整个热交换区(9a)内。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一种横流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板(2)内的第一类凹坑(10)的凹坑顶(20a)布置在第二平面(21)内。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一种横流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类凹坑(10)由位于第一板(2)的第一平面(23)内的底(22)组成。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一种横流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一板(2)中的每个孔式分流模(5a、7a)由第一和第二密封表面(24、25)组成。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一种横流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一第一和第二密封表面(24、25)布置在第一板(2)中的第二平面(21)内。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一种横流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三和第四密封表面(26、27)沿第一板(2)长侧(16a、17a)布置。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一种横流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二板(3)内与第二板(3)的长侧(16b、17b)平行的第二类凹坑(11)形成了波形脊(2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一种横流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板(3)中,在两个相邻凹坑顶(20b)之间为谷(29),其底(30)在第二板(3)的第一和第二平面(23、21)之间。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一种横流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二板(3)中的各孔式分流模(5b、7b)分别由第五和第六密封表面(31、32)组成。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一种横流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一第五和第六密封表面(31、32)布置在第二板(3)的第二平面(21)内。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一种横流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七和第八密封表面(33、34)沿第二板(3)长侧(16b、17b)布置。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一种横流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第七和第八密封表面(33、34)布置在第二板(3)的第一平面(23)内。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一种横流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在板(2、3)中,经证实沿短侧(6a、6b、8a、8b)的边沿(35a、35b)的折起应为,当板(2、3)在叠板(4)中在彼此的顶部堆放时,边沿(35a、35b)部分搭叠下边板(2、3)的边沿(35a、35b)。
地址 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