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玉米的栽培技术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1)选种(2)晒种(3)种子包衣(4)施肥(5)追肥(6)播种(7)化学除草(8)田间管理(9)化控(10)病虫害防治(11)适期收获。本发明的玉米栽培技术,主要在于选择良种、种子包衣和优良的播种模式。本发明有效解决了现有玉米栽培技术浪费种子、产量低、质量差等问题,能充分利用空间、通风透光,可激发植物充分吸收地下水分和养分,植株之间根系交叉,增强了抗倒伏能力,达到优质高产。
申请公布号 CN102037832A 申请公布日期 2011.05.04
申请号 CN200910196978.9 申请日期 2009.10.10
申请人 宋晓东 发明人 宋晓东
分类号 A01G1/00(2006.01)I;A01C1/00(2006.01)I;A01C1/06(2006.01)I;A01M21/04(2006.01)I;A01G13/00(2006.01)I;A01G7/06(2006.01)I 主分类号 A01G1/00(2006.01)I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一种玉米栽培技术,其特征在于:(1)选种:选用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纯净度高、发芽势强、发芽率在90%以上的种子。(2)晒种:将选好的种子摊在席上或地上一薄层,连续翻晒2‑3天。(3)种子包衣:防治病虫害,1公斤种衣剂包40公斤种子,优选“穗不黑”(8.1%克·酮·戊唑悬浮种衣剂)。(4)施肥:增施有机肥,结合整地老垄沟内施农肥30立方米/公顷,公顷施禾丰玉米专用肥350‑400公斤,或三元复合肥350‑400公斤,或尿素150公斤加二铵100公斤加钾肥100公斤。化肥深施于种子层下10厘米以上。(5)追肥:在6片叶展开时和玉米喇叭口期结合铲趟追尿素,每公顷75‑100公斤。距根部10‑15厘米,开沟深施5‑10厘米。(6)播种:适时播种,在耕层5‑10厘米的地温稳定通过6‑7℃时播种。播种期4月25日‑5月5日,用机械或人工进行点播,每穴2粒种子,播深3‑4厘米,行距60‑65厘米,株距30厘米左右,公顷保苗5.1‑5.5万株,公顷播种量35‑40公斤。(7)化学除草:播后立即进行土壤封闭。公顷用药配方:(1)旱斯3.75‑4.50升;(2)4%玉农乐750‑1000毫升+70%赛克津100‑140毫升;(3)72%都尔2.5‑3升+72%2.4滴丁酯1‑1.5升,对水300‑450公斤均匀喷雾。(8)田间管理:玉米田要达到二铲三趟。在3‑4叶期间苗,4‑5叶期定苗,早间苗,间弱苗。及时打叉(去蘖)防止争肥。为防止后期脱肥,确保植株健壮生长可喷施叶面肥,每公顷用尿素7.5‑10公斤加磷酸二氢钾2.5公斤,再加入杀虫药兼防治玉米螟,对水300‑450公斤。玉米田要达到二铲三趟。第一次在定苗时进行。以促根下扎,茎杆粗壮,起蹲苗作用。第二次在拔节前进行。第三次在拔节至小喇叭口期进行,结合培土防倒伏、雨后必锄,破除板结杂草。在雨季前拿起大垄,放秋垄,拿大草1‑2次。(9)化控:化控能增加密度,每公顷增加3000‑5000株;每公顷用矮脚虎225克或高玉宝150毫升,对水225公斤叶面喷施。玉米6‑12片叶时只喷施上部叶片。避开高温时间,喷旺不喷弱,喷高不喷低,不能重复喷洒。(10)病虫害防治玉米锈病:选用抗病杂交品种为主;合理密植;在植株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0~1500倍液喷雾,隔10天左右一次,共喷2~3次。粘虫防治:当粘虫幼虫数量达到20‑30头/百株时,在幼虫3龄前及时施药。30%速克毙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20%速灭杀丁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玉米螟防治:“Bt”乳剂2.3公斤/公顷,加细砂50‑75公斤,配制成颗粒剂,在玉米心叶末期前人工投药,或在7月20日左右玉米螟卵孵化盛期,对水450公斤喷雾,或大喇叭口期投撒1.5%辛硫磷颗粒剂45公斤/公顷。(11)适期收获:等玉米籽粒基部形成黑色层、乳线消失,苞叶变白松散时,即完全成熟可收获。
地址 201714 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工业园康园路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