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光学拾波装置
摘要
申请公布号 申请公布日期 2011.01.01
申请号 TW096103024 申请日期 2007.01.26
申请人 胜利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大山实
分类号 G11B7/135 主分类号 G11B7/135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林志刚 台北市中山区南京东路2段125号7楼
主权项 一种光学拾波装置,用以发射收歛光至具有沿着记录轨而被记录之资讯信号的资讯记录媒体,侦测来自该资讯记录媒体之该收歛光的反射光,及读出该等资讯信号,该光学拾波装置包含:一全息元件,系形成于一平面上,该平面含有来自该资讯记录媒体之该反射光的变迁区:以及一光接收元件,用以侦测通过该全息元件之该反射光,其中:该全息元件系藉由一第一分隔线、一第二分隔线、一第三分隔线、及一第四分隔线而被划分成为八个区,该第一分隔线与平行于该反射光在光学测绘中之反射光轴延伸的切线轴重合,该第二分隔线与在光学测绘中延伸穿过该反射光轴且亦与该记录轨直角相交的径向轴重合,该第三分隔线平行于该第二分隔线而延伸,及该第四分隔线平行于该第二分隔线而延伸,该第三分隔线系相关于该第二分隔线而与该第四分隔线对称;该全息元件之该等八个区系分类成为第一及第二区群组以及第三及第四区群组,该第一及第二区群组均系设置于该第二分隔线之一侧上,该第三及第四区群组则均系设置于该第二分隔线之另一侧上,该第一及第二区群组各自由两个区所组成,而该两个区在对角方向上系以相关于该第一分隔线与该第三分隔线或与该第四分隔线的交点而彼此相对,该第三及第四区群组亦各自由两个区所组成,而该两个区在对角方向上系以相关于该第一分隔线与该第四分隔线或与该第三分隔线的一交点而彼此相对,在一区群组中之该两个区各自部分地构成一群组之产生一具有连续波表面之绕射光的曲线;该第一至第四区群组系形成而使得在各个区群组中划分第0阶与±第一阶绕射光的方向实质上与该径向轴之等效方向重合;形成该第一至第四区群组以便产生两对绕射光群组,该两对绕射光群组之其中一对绕射光群组具有其到该反射光轴的绕射角与另一对绕射光群组的个别绕射角不同;形成该第一至第四区群组以便相对于该切线轴的等效方向而添加不同的透镜放大率于个别的绕射光,藉以产生不同收歛角度的收歛光,而该等个别的绕射光系包含于同一对之绕射光群组中,且其到该反射光轴的绕射角度系彼此相等;若发射至该资讯记录媒体之该收歛光系在聚焦状态中,则形成该光接收元件以便含有该两对绕射光群组之至少个别的变迁区,而该两对之绕射光群组系由该第一至第四区群组以实质上相同于该反射光轴的方向所绕射;该光接收元件系形成于一在反射光轴的方向上与该全息元件间隔开的平面上,以便让该两对之绕射光群组在发射至该资讯记录媒体之该收歛光系处于聚焦状态中的条件下能够彼此空间地分离;该平面系定位于该两对绕射光群组中之其中一绕射光的切线方向上之焦线与该两对绕射光群组中之另一绕射光的切线方向上之另一焦线之间;该光接收元件系藉由一第五分隔线及一第六分隔线而被划分成为四个光接收区,该第五分隔线系平行于该切线轴之等效方向且系定位于该两对绕射光群组之实质的中点处,而该第六分隔线系平行于该径向轴之等效方向且同时通过该反射光轴,该四个光接收区产生四个光转换成光电流的输出,各个输出系与该等绕射光之照射强度的任一强度成比例;以及该光接收元件系建构而使得若发射至该资讯记录媒体之该收歛光系在聚焦状态中,则在对应于第三分隔线与该第四分隔线之该等绕射光群组中的轮廓线与该光接收元件的第二分隔线重合,藉此,该四个光接收区产生对应于藉由透过该切线轴及该径向轴以划分来自该资讯记录媒体之该反射光所获得到的四个象限之分量的四个光转成光电流的输出。一种光学拾波装置,用以发射收歛光至具有沿着记录轨而记录之资讯信号的资讯记录媒体,侦测来自该资讯记录媒体之该收歛光的反射光,及读出该等资讯信号,该光学拾波装置包含:一全息元件,系形成于一平面上,该平面含有来自该资讯记录媒体之该反射光的变迁区;以及一光接收元件,用以侦测通过该全息元件之该反射光,其中:该全息元件系藉由一第一分隔线、一第二分隔线、一第三分隔线、及一第四分隔线而被划分成为八个区,该第一分隔线与平行于该反射光在光学测绘中之反射光轴延伸的切线轴重合,该第二分隔线与在光学测绘中延伸穿过该反射光轴且亦与该记录轨直角相交的径向轴重合,该第三分隔线平行于该第二分隔线而延伸,及该第四分隔线平行于该第二分隔线而延伸,该第三分隔线系相关于该第二分隔线而与该第四分隔线对称;该全息元件之该等八个区系分类成为第一及第二区群组以及第三及第四区群组,该第一及第二区群组均系设置于该第二分隔线之一侧上,该第三及第四区群组则均系设置于该第二分隔线之另一侧上,该第一及第二区群组各自由两个区所组成,而该两个区在对角方向上系以相关于该第一分隔线与该第三分隔线或与该第四分隔线的交点而彼此相对,该第三及第四区群组亦各自由两个区所组成,而该两个区在对角方向上系以相对于该第一分隔线与该第四分隔线或与该第三分隔线的交点而彼此相对,在一区群组中之该两个区各自部分地构成一群组之产生一具有连续波表面之绕射光的曲线;该第一至第四区群组系形成而使得在各个区群组中划分第0阶与±第一阶绕射光的方向实质上与该径向轴之等效方向重合;该第一至第四区群组系形成以便产生两对绕射光群组,该两对绕射光群组之其中一对绕射光群组具有其到该反射光轴的绕射角与另一对绕射光群组的个别绕射角不同;该第一至第四区群组系形成以便相对于该切线轴的等效方向及该径向轴的等效方向之各个等效方向而添加不同的透镜放大率于个别的绕射光,藉以产生不同收歛角度的收歛光,而该等个别的绕射光系包含于同一对之绕射光群组中,且其到该反射光轴的绕射角度系彼此相等;若发射至该资讯记录媒体之该收歛光系在聚焦状态中时,则该光接收元件系形成以便含有该两对绕射光群组之至少个别的变迁区,而该两对之绕射光群组系由该第一至第四区群组以实质上相同于该反射光轴的方向所绕射;该光接收元件系形成于一在反射光轴的方向上与该全息元件间隔开的平面上,以便让该两对之绕射光群组在发射至该资讯记录媒体之该收歛光系处于聚焦状态中的条件下能够彼此空间地分离;该平面系定位于该两对绕射光群组中之其中一绕射光的切线方向上之焦线与该两对绕射光群组中之另一绕射光的切线方向上之另一焦线之间,且定位于该两对绕射光群组中之其中一绕射光的径向方向上之焦线与该两对绕射光群组中之另一绕射光的径向方向上之另一焦线之间;该光接收元件系藉由一第五分隔线及一第六分隔线而被划分成为四个光接收区,该第五分隔线系平行于该切线轴之一等效方向且系定位于该两对绕射光群组之实质的中点处,而该第六分隔线系平行于该径向轴之等效方向且同时通过该反射光轴,该四个光接收区产生四个光转换成光电流的输出,各个输出系与该等绕射光之照射强度的任一强度成比例;以及该光接收元件系建构而使得若发射至该资讯记录媒体之该收歛光系在聚焦状态中,则在对应于第三分隔线与该第四分隔线之该等绕射光群组中的轮廓线与该光接收元件的第二分隔线重合,藉此,该四个光接收区产生对应于藉由透过该切线轴及该径向轴以划分来自该资讯记录媒体之该反射光所获得到的四个象限之分量的四个光转换成光电流的输出。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