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避震装置
摘要
申请公布号 TWI333036 申请公布日期 2010.11.11
申请号 TW096144791 申请日期 2007.11.26
申请人 林庚贤 发明人 林庚贤
分类号 F16F1/364 主分类号 F16F1/364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恽轶群 台北市松山区南京东路3段248号7楼;陈文郎 台北市松山区南京东路3段248号7楼
主权项 一种避震装置,包含:多数个第一弹性件,沿一线性方向连接组合在一起,每一第一弹性件包括一其截面概呈一弧面的第一外半管、一由该第一外半管界定出的第一外半管空间,及一填置在该第一外半管空间中的第一填充物,该第一外半管为热塑性聚胺酯材料所制成;及多数个第二弹性件,沿一线性方向连接组合在一起,且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是分别彼此平行地并列连接在一起,每一第二弹性件包括一其截面概呈一弧面的第二外半管、一由该第二外半管界定出的第二外半管空间,及一填置在该第二外半管空间中的第二填充物,该第二外半管为热塑性聚胺酯材料所制成。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避震装置,其中,每一第一、第二外半管的硬度范围为萧氏硬度55 ShoreA至85 ShoreD。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避震装置,其中,每一第一、第二填充物皆是选自于下列所构成之群组:密度范围为0.2 g/cm3至0.6 g/cm3的热塑性聚胺酯材料、热塑性弹性体、聚胺酯材料、天然橡胶、矽胶及此等之组合。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所述避震装置,其中,每一第一、第二填充物分别开设有一第一、第二容置槽。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避震装置,其中,每一第一、第二弹性条更分别包括一设置于第一、第二容置槽上且截面概呈一弧面的第一、第二内半管,每一第一、第二内半管亦为热塑性聚胺酯材料所制成,且硬度范围为萧氏硬度55 ShoreA至85 ShoreD。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所述避震装置,更包含一包覆在所述第一、第二弹性条外围的第一包覆层。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弹性避震装置,其中,该第一包覆层为热塑性聚胺酯材料所制成,且硬度范围为萧氏硬度55 ShoreA至85 ShoreD。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或5项所述避震装置,更包含多数个沿一线性方向连接组合在一起的第三弹性件,每一第三弹性件包括一第三外管、一由该第三外管界定出的第三外管空间,及一填置在该第三外管空间中的第三填充物,该第三外管为热塑性聚胺酯材料所制成,所述第三弹性件之两侧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而使所述第一、二、三弹性件是呈彼此并列地连接在一起。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所述避震装置,其中,每一第三外管的硬度范围为萧氏硬度55 ShoreA至85 ShoreD。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避震装置,其中,每一第三填充物皆是选自于下列所构成之群组:密度范围为0.2 g/cm3至0.6 g/cm3的热塑性聚胺酯材料、热塑性弹性体、聚胺酯材料、天然橡胶、矽胶及此等之组合。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避震装置,其中,每一第三填充物中开设有一第三容置槽。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避震装置,其中,每一第三弹性条更包括一设置于第三容置槽上的第三内管,每一第三内管为热塑性聚胺酯材料所制成,且硬度范围为萧氏硬度55 ShoreA至85 ShoreD。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所述避震装置,更包含一包覆在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弹性条之外围的第二包覆层。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避震装置,其中,该第二包覆层为热塑性聚胺酯材料所制成,且硬度范围为萧氏硬度55 ShoreA至85 ShoreD。
地址 高雄市小港区北林路8之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