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臭氧高压电源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臭氧高压电源,包括电源整机箱体及箱体内的电源电路,电源电路包括控制电路、电流反馈电路、过温保护电路、输入过压保护电路、供电电路、驱动及输出电路,控制电路分别与电流反馈电路、过温保护电路、输入过压保护电路、供电电路、驱动及输出电路连接,供电电路与驱动及输出电路连接,驱动及输出电路与电流反馈电路连接;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工作频率高,整机耗能低;具有输入过压、功率转换过热及输出过流等保护功能;配有输出功率手动微调和报警指示;长期工作稳定性好,重量较轻,外形美观。
申请公布号 CN101867307A 申请公布日期 2010.10.20
申请号 CN201010223852.9 申请日期 2010.07.12
申请人 天津市东文高压电源厂 发明人 刘云滨;殷生鸣;于亮
分类号 H02M7/12(2006.01)I;C01B13/11(2006.01)I;H02H7/125(2006.01)I;H02H5/04(2006.01)I 主分类号 H02M7/12(2006.01)I
代理机构 天津中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5 代理人 莫琪
主权项 一种臭氧高压电源,包括电源整机箱体(1)及箱体内的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电路包括控制电路、电流反馈电路、过温保护电路、输入过压保护电路、供电电路、驱动及输出电路,所述控制电路分别与电流反馈电路、过温保护电路、输入过压保护电路、供电电路、驱动及输出电路连接,所述供电电路与驱动及输出电路连接,所述驱动及输出电路与电流反馈电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中控制芯片U1的13脚和15脚相连并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控制芯片U1的3脚、10脚和12脚相连并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1的1脚和9脚相连并通过电容C4接控制地GND1,电阻R6与电容C5并联,控制芯片U1的2脚分别接电阻R5和电阻R6的一端,控制芯片U1的16脚接电容C3的正极并作为内部基准电压端Vref,电容C3的负极与电阻R6的另一端相连并接控制地GND1,电容C1的正极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电容C1的负极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1的5脚接电容C2的一端并通过电阻R2接控制芯片U1的7脚,控制芯片U1的6脚通过电阻R1接可调电阻W1的2端,可调电阻W1的2端和3端相连,可调电阻W1的1端与电容C2的另一端相连并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2A的1脚和2脚相连并接电阻R5的另一端,控制芯片U2B的7脚接电阻R3的一端,电阻R7与电容C6并联,控制芯片U2B的6脚分别接电阻R7和电阻R4的一端、电阻R3的另一端、二极管D3的正极,电阻R4的另一端接控制芯片U2A的3脚,控制芯片U2B的5脚接内部基准电压端Vref,控制芯片U2A的4脚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2A的8脚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所述电流反馈电路中电阻R26的一端通过电容C14分别接二极管D4的负极和二极管D5的正极,电阻R26的另一端接二极管D4的正极,二极管D5的负极分别接电阻R27的一端和电容C13的正极,电容C13的负极接高压输出地G,电阻R27的另一端分别接电阻R28和电阻R29的一端,电阻R28的另一端接可调电阻W4的2端,可调电阻W4的2端和3端相连,可调电阻W4的1端接输出地G,电阻R29的另一端分别接光电耦合器U5的1脚和电容C15的一端,光电耦合器U5的2脚和电容C15的另一端相连并接输出地G,光电耦合器U5的3脚接控制地GND1,光电耦合器U5的4脚接控制电路中控制芯片U1的8脚;所述过温保护电路中电阻R25与电容C9并联,控制芯片U4B的5脚通过电阻15分别接电阻R14和电阻R25的一端、三极管T5的基极,电阻R14的另一端接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电阻R25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5的集电极相连并接控制地GND1,电阻R17与电容C11并联,控制芯片U4B的6脚分别接电阻R16和电阻R17的一端,电阻R16的另一端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4B的7脚分别接电阻R20的一端、电阻R17的另一端,电阻R20的另一端接控制芯片U4A的2脚,电阻R19与电容C12并联,控制芯片U4A的3脚分别接电阻R21和电阻R18的一端、电容C12的正极,电容C12的负极接控制地GND1,电阻R18的另一端接可调电阻W3的2端,可调电阻W3的2端和3端相连,可调电阻W3的1端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控制芯片U4A的1脚分别接电阻R22的一端和电阻R21的另一端,电阻R22的另一端分别接电阻R23的一端、三极管T4的基极,电阻R2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4的发射极相连并接控制地GND1,三极管T4的集电极分别接发光二极管D3的负极、控制电路中二极管D1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3的正极通过电阻R24接内部供电端V2,控制芯片U4A的4脚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4A的8脚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电容C10的正极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电容C10的负极接控制地GND1;所述输入过压保护电路中控制芯片U3A的2脚通过电阻R8接内部基准电压端Vref,控制芯片U3A的3脚分别接电阻R9和电阻R10的一端,电阻R9的另一端分别接电容C7的正极、电阻R11的一端、可调电阻W2的1端,可调电阻W2的3端和2端相连并与电容C7的负极相连后接控制地GND1,电阻R11的另一端接稳压二极管D2的正极,稳压二极管D2的负极接内部供电端V2,控制芯片U3A的1脚分别接电阻R12的一端、电阻R10的另一端,电阻R12的另一端分别接电阻R13的一端和三极管T3的基极,电阻R13的另一端与三极管T3的发射极相连并接控制地GND1,三极管T3的集电极分别接电容C8的正极、控制电路中控制芯片U1的8脚,电容C8的负极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3A的4脚接控制地GND1,控制芯片U3A的8脚接内部稳压供电端Vcc;所述供电电路中交流供电的L端通过保险管BX接输入滤波电感L1的1脚,交流供电的N端接输入滤波电感L1的2脚,输入滤波电感L1的3脚分别接整流桥BRIDGE1的1脚、变压器TRF3初级线圈的1端,输入滤波电感L1的5脚分别接整流桥BRIDGE1的3脚、变压器TRF3初级线圈的2端,输入滤波电感L1的4脚接大地E,电阻R31与电容C16并联,电阻R32与电容C17并联,整流桥BRIDGE1的2脚接电容C16的正极并作为内部功率供电端V1,电容C16的负极接电容C17的正极,电容C17的负极分别接整流桥BRIDGE1的4脚、电容C20的一端及交流热地HG,电容C20的另一端接输出地G,变压器TRF3次级线圈的3、4端分别接整流桥BRIDGE2的AC端,整流桥BRIDGE2的正端接电阻R30的一端并作为内部供电端V2,电阻R30的另一端分别接稳压芯片U6的1脚和电容C18的正极,稳压芯片U6的3脚接电容C19的正极并作为内部稳压供电端Vcc,稳压芯片U6的2脚分别与整流桥BRIDGE2的负端、电容C18和电容C19的负极相连并接控制地GND1;所述驱动及输出电路中隔离驱动变压器TRF2的初级线圈1端接控制电路中控制芯片U1的11脚,隔离驱动变压器TRF2的初级线圈2端接控制电路中控制芯片U1的14脚,电阻R33与二极管D6并联,电阻R34与二极管D7并联,隔离驱动变压器TRF2的次级线圈3端接二极管D6的负极,二极管D6的正极分别接电阻R35的一端和场效应三极管T1的栅极,隔离驱动变压器TRF2的次级线圈4端分别接场效应三极管T1的源极、电阻R35的另一端、场效应三极管T2的漏极、主变压器TRF1初级线圈的2端及电容C25的一端,场效应三极管T1的漏极接内部功率供电端V1,隔离驱动变压器TRF2的次级线圈5端接二极管D7的负极,二极管D7的正极分别接电阻R36的一端和场效应三极管T2的栅极,隔离驱动变压器TRF2的次级线圈6端分别接场效应三极管T2的源极、电阻R36的另一端及交流热地HG,电容C21与电容C22并联,电容C23与电容C24并联,电容C21的一端接内部功率供电端V1,电容C21的另一端分别接电容C23的一端、电阻R37的一端和主变压器TRF1初级线圈的1端,电容C25的另一端接电阻R37的另一端,电容C23的另一端接交流热地HG,主变压器TRF1次级线圈的3端接高压输出端HV.out,主变压器TRF1次级线圈的4端接电流反馈电路中电容C14和电阻R26的相连点,高压输出地G接电流反馈电路中二极管D4的正极。
地址 300171 天津市河东区十一经路47号蓝海大厦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