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电介质分离型半导体装置
摘要 提供一种电介质分离型半导体装置,可防止由于半导体装置的耐压取决于电介质层的厚度而限制第1半导体层的厚度,同时实现了高耐压。为此,漏N-区(3)通过埋置氧化膜(2)与半导体衬底(1)贴合,高耐压器件在漂移N-区(3)中形成。此外,第1场板(9)接近于漏电极(7)在漂移N-区(3)上形成。而且,由埋置N+区构成的第1高浓度硅区(12),在漏极(7)的正下方位置的构成埋置氧化膜(2)的一部分的多孔氧化膜区(2c)内形成。而且漏极(7)、第1场板(9)、和第1高浓度硅区(12)电连接。
申请公布号 CN101388409B 申请公布日期 2010.09.08
申请号 CN200810175141.1 申请日期 2005.04.15
申请人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发明人 秋山肇
分类号 H01L29/78(2006.01)I;H01L29/786(2006.01)I;H01L29/06(2006.01)I;H01L29/40(2006.01)I;H01L29/739(2006.01)I;H01L29/861(2006.01)I;H01L29/74(2006.01)I 主分类号 H01L29/78(2006.01)I
代理机构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代理人 岳耀锋
主权项 一种电介质分离型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半导体衬底;与上述半导体衬底主面的全部区域邻接配置的电介质层;通过上述电介质层贴合在上述半导体衬底上的杂质浓度低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1半导体层;在上述第1半导体层上以圆环状形成,沿横向分离该半导体层而形成元件区的沟分离件;高耐压器件,具有在上述元件区的中央部表面上有选择地形成的杂质浓度高的第1导电类型的第2半导体层、和以离开上述第2半导体层并包围该第2半导体层的方式在上述元件区上形成的第2导电类型的第3半导体层;与上述第2半导体层的表面接合配置的第1电极;与上述第3半导体层的表面接合配置的第2电极;以覆盖上述第2半导体层的方式在上述第1半导体层上配置的第1场板;以覆盖上述第3半导体层且包围上述第1场板的方式在上述第1半导体层上配置的第2场板;以及在上述第1电极正下方位置的上述电介质层内形成的第1高浓度硅区;上述第1电极与上述第1高浓度硅区电连接;上述高耐压器件是包括以与上述第2电极相接的方式在上述第3半导体层上形成的第1导电类型的源区的横型HV-MOS;上述第1高浓度硅区由埋置N+区构成,以与上述第1电极和上述第1高浓度硅区电连接的方式在上述第1半导体层内形成了漏N+区;上述第1高浓度硅区在构成上述电介质层的一部分的多孔氧化膜区中形成,上述漏N+区贯通上述多孔氧化膜区且与上述第1高浓度硅区电连接;以及上述多孔氧化膜区被构成为,在对半导体装置进行驱动时要求的高耐压岛的耐压为BV伏时,从上述第1高浓度硅区的端部算起的径向上的宽度W、和从上述第1高浓度硅区算起到与第1半导体层相反的一侧的深度T,满足W>0.01×BVμm和T>0.01×BVμm。
地址 日本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