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炒炉
摘要 本案炒炉包括炉体和炒锅,所述炉体里设置有燃烧装置,所述炉体和所述炒锅之间设置有使所述燃烧装置燃烧产生的能量为所述炒锅充分吸收的阻火装置,这样的结构使燃烧产生的热能够被炒锅充分吸收,提高热效率至50%以上,节约了能源。另外还在炉体里面设置有可以吸收阻火装置里排出废气的热能交换器,可以把冷水加热为热水,充分利用了能源,并使排出的废气温度降为50至60度,使得操作环境更加舒适,还提供了热水,使得炒菜的速度更快。
申请公布号 TWM385662 申请公布日期 2010.08.01
申请号 TW098216788 申请日期 2009.09.10
申请人 林光涌 LAM, KWONG YUNG 香港 发明人 林光涌
分类号 主分类号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许博尧 台中县丰原市育仁路114巷15号2楼之2
主权项 1.一种炒炉,包括炉体和炒锅,所述炉体里设置有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和所述炒锅之间设置有使所述燃烧装置燃烧产生的能量为所述炒锅充分吸收的阻火装置。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炒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火装置包括阻火环及阻火件,所述阻火环的内壁与所述炒锅的锅边相贴合,所述阻火环与所述阻火件相连接处设置有烟道孔,所述阻火件的内表面包围住所述整个炒锅底面并且相互平行,所述阻火件的内表面与炒锅底面的距离为1至18mm。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的炒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火件包括第一板、第二板及连接所述第一板、第二板的连接板,所述第一板、第二板的内表面分别为与所述炒锅的锅底表面区域相平行的第一内表面、与所述锅底底面区域相平行的第二内表面,所述第一内表面的外侧分别均匀设置有排出烟气的第一烟道孔。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所述的炒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锅底表面区域的距离为2至18mm,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锅底底面区域的距离为2至8mm。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的炒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锅底表面区域的距离为2至12mm,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锅底底面区域的距离为2至6mm。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所述的炒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锅底表面区域的距离为2至8mm,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锅底底面区域的距离为2至4mm。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的炒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表面与所述锅底表面区域的距离为2mm或4mm或8mm,所述第二内表面与所述锅底底面区域的距离为2mm或3mm或4mm,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炉体的内壁密封连接。 ;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的炒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包括将所述阻火装置排出的烟气的余热吸收的热能交换器,所述热能交换器连接有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另一端连接热水箱,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连接有水箱,所述水箱的顶部连接有根据水箱水位高低而自动控制进冷水的控制装置。 ;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所述的炒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箱与所述热能交换器的进水管上设置有将所述水箱的水用水泵泵入所述热能交换器,所述热水箱、水箱的底部和顶部设置有连通的导管。 ;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的炒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炒炉正面设置有控制点火与熄火的接触式开关。;图1为现有技术炒炉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炒炉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的Q-Q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新型炒炉的较佳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图5是本新型炒炉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新型炒炉的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7是本新型炒炉的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8是本新型炒炉的较佳实施例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图9是本新型炒炉的较佳实施例的正面示意图;图10是图9的右视示意图;图11是图10的C-C剖面示意图;图12是图9的后视示意图;图13是图9的俯视示意图;图14是图9的A-A剖面示意图;图15是图10的B-B剖面示意图;图16是本案的阻火件的正视示意图;图17是图16的俯视示意图;图18是图16的D-D剖面示意图;图19是本案的阻火件的立体示意图;图20是本案的炒锅与阻火件、阻火环、炉体组合的正面示意图;图21是图20的E-E剖面示意图;图22是本案的阻火件另一结构的正视示意图;图23是图22的俯视示意图;图24是阻火件和阻火环做成一体的立体示意图。
地址 LAM, KWONG YUNG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