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工件结构的变化
摘要 提供一种变化一工件之结构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一第一步骤致使一功率光束与工件之间相对移动,因此工件之一区域熔化并且造成熔融材料变位,用以在区域中的一第一位置处构成一突出部分,以及在区域中的一不同位置处构成一孔。接着容许熔融材料在重复第一步骤一或更多次之后至少部分地固化,每一重复对应的区域与第一步骤之区域交叉。
申请公布号 TWI298660 申请公布日期 2008.07.11
申请号 TW092125519 申请日期 2003.09.16
申请人 威尔定协会 发明人 丹席;基拉
分类号 B23K26/36(200601AFI20080303VHTW) 主分类号 B23K26/36(200601AFI20080303VHTW)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恽轶群 台北市松山区南京东路3段248号7楼;陈文郎 台北市松山区南京东路3段248号7楼
主权项 1.一种变化工件结构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致使一功率光束与工件之间相对移动,因此使该 工件之一区域熔化并且造成熔融材料变位,用以在 该区域中的一第一位置处构成一突出部分,以及在 该区域中的一不同位置处构成一孔; (2)容许该熔融材料至少部分地固化;并且之后 (3)重复步骤1)一或更多次,每一重复对应的区域与 步骤1)之区域相交。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中该步骤3)进一 步包括于每次重复步骤1)之后重复步骤2)。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中该区域系藉由 光束界定,该光束受引致沿着由一开始位置至一完 成位置的一路径,相对于工件行进。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方法,其中该第一位置系 位在开始或是完成位置的其中之一位置处,以及该 不同位置系位在开始或是完成位置的另一位置处 。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方法,其中该路径之长度 系至少为三光束直径。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中至少部分的该 区域系为伸长的。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方法,其中该区域大体上 系为直线的。 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中至少部分的该 区域系为弯曲的。 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中该变化包含大 体上工件之主体结构的变化。 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中该变化包含 大体上工件之表面结构的变化。 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中该步骤3)之每 一区域大体上系与步骤1)之区域一致。 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进一步包含构 成一或更多的区域群组,该每一群组系与步骤1)之 区域相交。 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之方法,其中该每一群组 之孔系大体上与步骤1)之区域之孔一致。 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之方法,其中该每一群组 之突出部分大体上与步骤1)之区域的突出部分一 致。 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之方法,其中该区域群组 系配置为一规则阵列。 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中于步骤2)期间 ,该功率光束在工件上的其他位置构成一或更多的 区域。 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中该工件系配 置另一材料,因此可在实行本方法期间构成一或更 多的合金。 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中该步骤1)-3)系 在气态氛围下完成,因此构成一或更多的合金。 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中相交区域系 经配置俾便构成外伸于工件表面的突出部分。 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方法,其中二或更多的 外伸突出部分系经结合俾便构成一或更多的位在 工件表面上方的环圈。 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中功率光束之 能量密度系于步骤3)期间相对于一或更多先前功 率光束的移动降低,俾便使构成之突出部分及/或 孔之边缘平滑。 22.一种制备一用于与一或更多的另外工件结合之 构件形式之工件的方法,其包含利用如申请专利范 围第1项之方法,在构件之表面及/或主体中构成多 重孔,并自构件表面构成向外突出部分。 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方法,其中该等孔之一 或更多之尺寸、形状或是相对布置,及/或突出部 分的一或更多之尺寸、形状、相对布置或是化学 成分,系以一预定方式加以控制。 2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方法,其中该构成突出 部分及/或孔俾便机械地与构件所结合之工件啮合 。 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方法,其中该突出部分 系经配置俾便与工件范围内的互补结构互相作用 。 2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方法,其中该等孔系为 适当尺寸用以容纳一黏着剂或树脂。 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方法,其中构成突出部 分及/或孔致使于使用中突出部分及/或孔与工件 配合,俾便分散介于工件与构件之间结合处内的任 何应力,并从而降低结合处内的应力集中。 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方法,其中该等突出部 分及/或孔系经配置,俾便提供预定的局部机械、 物理或热性质。 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之方法,其中该等突出部 分及/或孔系配置在至少部分之该构件中,俾便致 使在该部分构件中的局部热及/或机械性质,大体 上系与该部分之构件在使用中所欲结合的工件的 该等性质相同。 3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方法,其中该等突出部 分及/或孔系经配置俾便控制结合之损坏方式。 3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方法,其中该构件系为 一中间构件用于将二或更多的另外工件结合在一 起。 32.一种工件,其已利用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 法加以处理。 33.一种将一第一工件与一或更多的另外工件结合 的方法,该方法包含利用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 方法制备以供结合的第一工件,以及将该第一工件 与一或更多的另外工件结合。 图式简单说明: 第1图系图示沿着一基材的单一碰擦; 第2图系图示第1图之碰擦的横截面; 第3至5图系为与第2图相似的视图,但分别地图示二 、三及n相交的碰擦; 第6图系为第5图实例的一透视图; 第7至9图系图示一记法系统(notation system); 第10图系图示一“超突出部分"的形成; 第11图系图示一“超孔"的产生; 第12图系图示超孔与超突出部分之网络的形成; 第13图系为沃斯田不锈钢中之一超突出部分的显 微照片; 第14图系为第13图中所示之基材之一区域的显微照 片; 第15图系为一显微照片,显示以一部分环状光束路 径所构成的突出部分; 第16图系为一显微照片,显示使用多重弯曲光束路 径; 第17图系为一显微照片,显示脊状部分; 第18图系为一显微照片,显示外伸特征; 第19图系为一显微照片,显示孔及三角形突出部分; 第20图系为一显微照片,显示在一变化表面结构中 的孔及突出部分; 第21A至21F图系显示根据第32图之表格的不同基本 图案; 第22图系为根据本发明修改的一包含一工件之结 合处的透视图; 第23图系为工件构件的透视图; 第24图系显示层叠在工件上的合成物层; 第25图系显示黏合工件与合成物之进一步视图; 第26图系为一概略断面图,显示突出部分与合成物 之间的相交部分; 第27图系显示突出部分与纤维合成物层之间相交 部分的一实例; 第28图系为位在一工件中,该等突出部分的一影像; 第29图系显示形成“空气薄片材"; 第30图系显示位在一经处理工件之底侧上的贯穿 孔; 第31图系为一表格,显示结合型式之实例;以及 第32图系为一表格,显示加工参数。
地址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