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一种铬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铬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方法。建立一个表面流人工湿地装置,使铬富集植物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 Swartz)直接生长在选择好的填料上,通过填料和植物的作用去除水体中的铬。并通过定期收割李氏禾地上部分有效地将填料中吸附的铬带走,使填料保持较高的处理效果。本发明对不同形态的铬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具有成本低、操作简单、能耗低、容易维护、铬去除率高、不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可用于电镀、冶炼、皮革加工等铬污染废水的修复和污染治理,修复后的水质能够达到国家相关水质标准的要求。
申请公布号 CN101293710A 申请公布日期 2008.10.29
申请号 CN200810073629.3 申请日期 2008.06.17
申请人 桂林工学院 发明人 张学洪;刘杰;朱义年
分类号 C02F3/32(2006.01);C02F1/62(2006.01);C02F101/22(2006.01) 主分类号 C02F3/32(2006.01)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1、一种铬污染水体的生物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一个表面流人工湿地装置,主要由进水区(2),填料区(4)和出水区(6)组成;进水区(2)设进水口(1),填料区(4)中填满填料,填料上种植李氏禾(8),出水区(6)设出水口(7);进、出水均采用三角堰(3)(5)溢流方式;具体步骤如下:A.将地上部分高度10-15cm的李氏禾(8)种植在处理装置填料区(4)的填料上,间距5-10cm;填料为沸石和红壤按体积比1∶1混合而成;B.含铬废水从装置进水区(2)流入,经过填料区(4)流出;C.当李氏禾(8)长至25-30cm,留茬5cm左右进行收割,将收割的李氏禾(8)水上部分收集起来,进行填埋或焚烧处理;D.留茬的李氏禾(8)可继续生长,待长至25-30cm后,再进行步骤C的操作,循环至一个生长周期。
地址 541004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建干路12号桂林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