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双重壁 合管及联结组件及其制造方法与制造装置
摘要 一种双重壁复管包含使不可渗透入之内壁及蛉壁隔开之可渗透环形结构。可渗透环形结构有微裂缝形成于其上,其作用为减低流体漏过内在之流动速率又压力,因此而阻止流体渗漏。环形结构承受内部流体压力及其他工作负载所产生之应力。管环形结构经历应力引起之尺寸变化时,内外壁将会保持永久不渗透。一联结器组件将每一纵向相邻成对之管通械式组合在一起。并包含二半圆柱形半联结器,一可压缩密封环,一圆柱形固定套管,及一包围并密封组合完成之半联结器之挠性护套。一检漏感测器可立于该联结器组件。本发明也阐释制造该管及联结器组件之较佳方法及装置。
申请公布号 TW244981 申请公布日期 1995.04.11
申请号 TW082104088 申请日期 1993.05.24
申请人 大道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查理斯E.坎本
分类号 F16L9/14;F16L37/12;F16L41/00 主分类号 F16L9/14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何金涂 台北巿大安区敦化南路二段七十七号八楼
主权项 1.一种管状结构包含:以细丝构成之许多层,及浸透 细丝 之可硬化粘合装置用以形成供上述诸层之硬化基 质;以及 在至少上述诸层之一之装置,用以预先处理上述管 状结构 ,以阻止漏泄通过,并承受及吸收由于加于其上之 冲击及 流体静力振动负载所产生之内部操作压力及高应 变率应力 ,而不破裂。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管状结构 ,其中该结构配置 于其一纵向轴线上,并且上述诸层包含:一以细丝 加强热 固性聚合第一树脂构成之不可渗透第一层;一包围 上述第 一层并以嵌于一脆弱第一基质之朝周向连续细丝 加强物构 成之可渗透第二层,上述装置包含第一大量朝周向 微裂缝 ;一包围上述第二层并以嵌于一脆弱第二基质之朝 纵向连 续细丝加强物构成之可渗透第三层,上述装置另包 含第二 大量朝纵向微裂缝;以及一包围上述第三层并以一 细丝加 强热固性聚合第二树脂构成之不可渗透第四层。3 .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管状结构,其中上述第 一及 第二树脂各包含一种弹性体环氧树脂。4.根据申 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管状结构,其中上述第一及 第二基质各包含一种粘度约为100厘泊之可溶性矽 酸酯。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管状结构,其中 至少上述第 一层之一末端部份形成一环形密封面,自上述轴线 径向向 外延伸,有一外径至少约等于上述第三层之内径。 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管状结构,其中上述第 一, 第三及第四层之末端部份为在至少该管状结构之 一端构成 ,以提供一外管凸缘,在该结构之一端终止于一密 封面。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管状结构,其中 上述管凸缘 为环形,并有一外径至少约大于该管状结构之内径 1.46寸 (37毫米),该管状结构之壁厚度约在0.1至0.4寸(2.54毫 米至10.12毫米)之范围。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 之管状结构,其中上述壁厚度 〝T〞超过0.4寸(10.2毫米),以及该凸缘之外径〝ODF 〞 至少实际等该管状结构之内径〝ID〞,另加一量〝 DE〞, 而〝DE〞等于1.46寸另加二倍量T-0.4寸,如公式所示: ODF=ID+(1.46+2 (T-0.4)寸。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 管状结构,其中上述第三层 之末端部份配置于一锥形斜面结构上,并被一细丝 绕卷之 凸缘环结构所包围。1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 管状结构,其中该管状结 构包含一总壁厚度可被 0.05寸除尽之管,以及其中该壁厚度为选自0.05至1.00 寸 之范围。1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管状结构, 其中上述第三 层之厚度至少等于上述总壁厚度之约三分之一。 1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管状结构,其中上述 第二 ,第三及第四层之末端部份为在上述管之至少一端 构成, 以提供一环形管凸缘,而上述第二层以寸计之厚度 系由公 式:TC=P D/2SC所决,式中〝P〞为以psi计之最大管测 试压力,〝D〞为以寸计之上述管之内径,以及〝SC 〞为 该第二层之最大容许抗拉强度;以及其中上述最大 管测试 压力系由第三层之壁厚度〝TL〞所支配,并且系由 公式: P=EL/A所决定,式中〝A〞(平方寸)为根据公式A=(ODF)C^ ^ 之上述管凸缘之面积,其中〝〞为该管凸缘之外 径, 及〝EL〞为以磅计上述第三层在管凸缘所可承受 之最大端 负载,以及其中以磅计所测定之最大端负载〝EL〞 系由公 式EL=SL TL 3.1416 ODF所决定,式中〝TL〞为第三层 以寸计之壁厚度,及〝SL〞为第三层以每平方寸磅 计之横 向抗剪强度。1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之管状 结构,其中上述第二 层之最大抗拉强度至少约为50,000 psi (345 Mpa),以及 第三层之横向抗剪强度至少约为35,000 psi (241 Mpa) 。1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管状结构,另包含 用以将 二管状结构之管凸缘连接及密封在一起之联结装 置,包含 一对半圆柱形半联结器及一覆盖该二半联结器并 使该二半 联结器保持与管凸缘锁定贴接之固定套管,以防止 管状结 构之一彼此相对轴向移位。1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 第14项之管状结构,其中一对管状 结构纵向对准,并且上述联结装置另包含弹性体密 封装置 用以密封上述连接之管状结构之对置密封面,包括 密封上 述第一及第四层。1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之 管状结构,其中上述密封 装置包含一密封环,有第一凹槽装置在内部形成于 其上及 许多第二凹槽装置形成于其每一侧面,用以于上述 密封面 响应上述管状结构之一或二者之长度增加,及响应 上述连 接之管状结构所受到之热或压力应力,而向彼此移 动时, 在密封面与密封环之间提供多边缘接触密封。17. 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管状结构,其中上述密 封 环有一环形凹槽形成于其周边,并且上述半联结器 各有一 半圆形凸缘形成于其上,适于配合在上述凹槽内, 用以在 半联结器组合内上述固定套管内时,防止密封环扭 转或扭 曲。1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管状结构,其中 上述密封 环在其环形密封边缘所测得之未压缩宽度约等于1 寸(25. 4毫米),以及该密封环之外径至少约等于上述联结 器装置 之内径。1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之管状结构, 另包含在内部 形成于上述半联结器上之装置,用以在固定套管装 置内引 导半联结器之组件。2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 之管状结构,另包含在内部 形成于上述半联结器上之联结器凸缘装置,用以贴 接及连 接管状结构之管凸缘在一起,以防止其轴向分开。 2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管状结构,其中上述 联结 器凸缘装置之各基底部份间之距离〝CD〞系由公 式CD=CW+ 2FL所决定,式中〝CW〞等于接触密封面之上述密封 装置 之压缩宽度,以及〝FL〞等于每一上述管凸缘由该 管凸缘 之基底至密封面所测得之长度。22.根据申请专利 范围第15项之管状结构,其中上述密封 环与该结构间之密封环之压缩宽度至少约等于该 密封环末 压缩宽度之百分之60至90。2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 15项之管状结构,另包含挠性护 套装置,用以包围及密封上述联结装置,并将上述 连接之 结构固定至联结装置之任一侧。24.根据申请专利 范围第14项之管状结构,其中上述联结 装置之外径为约在小于固定套管装置之内径0.01至 0.04寸 (0.25至1毫米)之范围。25.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 之管状结构,其中上述固定 套管装置包含一以一有浸以一种可硬化液体聚合 物之朝纵 向连续细丝之细丝加强内薄片所构成之第一套管 层,以一 以浸以一种可硬化热固性树脂基质之朝周向细丝 加强物所 构成之第二套管层。2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5项 之管状结构,其中上述第一 套管层之厚度为约在0.020至0.10寸(0.5毫米至2.5毫米 ) 之范围,以及上述第二套管层之厚度为约在0.2至1.0 寸(5 毫米至25.4毫米)之范围。27.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 项之管状结构,其中上述细丝 包含制成产量为在每磅50至650码范围及细丝直径 为在10 至25微米范围之绞合线之连续玻璃细丝。28.根据 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之管状结构,另包含检漏感 测器,用以检测自上述可渗透第三层之流体漏出。 29.一种制造复合管结构之方法,此管结构用以抑制 流体 漏泄通过其壁之压力及流动速率,并用以承受内部 操作压 力,包含下列步骤:构成一有多层之复合管,至少诸 层之 一包含一种脆弱之基质材料;密封上述管之末端; 以及以 一种流体充填上述管;以及将上述流体加压,以在 上述脆 弱基质材料形成预定大小及数量之微裂缝。30.根 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9项之方法,其中上述构成步骤 包含形成一可渗透第一层,在该第一层上并绕上述 结构之 纵向轴线在周向缠绕一包含浸以一种脆弱基质之 绞合细丝 之第二层,以一包含浸以脆弱基质之朝纵向绞合细 丝之第 三层覆盖第二层,及以一不可浸透第四层覆盖第三 层,上 述加压步骤包含使上述管加压,以分别在第二及第 三层形 成朝周向及纵向之微裂缝。3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 第30项之方法,另包含形成上述第 一层之末端部份,以界定一环形凸缘面自上述轴线 径向向 外延伸。3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1项,另包含构成 上述第二,第 三及第四层,以提供一外管凸缘终止于上述密封面 。3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0项之方法,包含构成上 述第二 ,第三及第四层之末端部份,以提供一环形管凸缘, 上述 第二层以寸计之厚度根据公式:TC=P D/2SC所形成,式 中〝P〞为以psi计之最大管测试压力,〝D〞为以寸 计之 上述管之内径,以及〝SC〞为该第二层之最大容许 抗拉强 度;以及其中上述最大管测试压力系由第三层之壁 厚度〝 TL〞所支配,并且系由公式:P=EL/A所决定,式中〝A〞( 平方寸)为根据公式:A=(ODF)C^^ 之上述管凸缘之面积 所形成,其中〝ODF〞为该管凸缘之外径,及〝EL〞为 以 磅计上述第三层在管凸缘所可承受之最大端负载, 以及其 中以磅计所测定之最大端负载〝EL〞系由公式EL=SL TL 3.1416 ODF所决定,式中〝TL〞为第三层以寸计之壁 厚度,及〝SL〞为第三层以每平方寸磅计之横向抗 剪强度 。3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之方法,另包含形成 用以将 二管状结构之管凸缘连接及密封在一起之联结装 置,包括 形成一对半圆柱形半联结器,以及形成适于覆盖该 二半联 结器并使该二半联结器保持与管凸缘锁定贴接之 固定套管 ,以防止管状结构之彼此相对轴向移位。35.根据申 请专利范围第34项之方法,另包含在内部形成 联结器凸缘装置于上述半联结器上,用以贴接及连 接管状 结构之管凸缘在一起,以防止其轴向分开,因而上 述联结 器凸缘装置各基底部份间之距离〝CD〞系由公式: CD=CW+ 2FL所决定,式中〝CW〞等于该密封面间之轴向距离, 以 及〝FL〞等于每一管凸缘自该管凸缘基底至个别 上述密封 面测得之长度。36.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之方 法,另包含在上述结构 之密封面间压缩一弹性体密封环,致使其压缩之宽 度至少 约等于其未压缩宽度之百分之60至90。37.根据申请 专利范围第34项之方法,另包含以一挠性护 套在上述联结装置之任侧固定至上述连接之结构, 而包围 及密封该联结装置。3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 之方法,包含形成上述联结 装置之外径约为在小于上述固定套管装置之内径0 .01至0. 04寸(0.25至1毫米)之范围。39.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 34项之方法,包含形成上述固定 套管有一以具有浸以可固化液体聚合物之朝纵向 连续细丝 之细丝加强内薄片所构成之第一套管层,及一以浸 化可固 化热固性树脂基质之朝周向细丝加强物所构成之 第二套管 层。40.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9项之方法,包含上述 第一套管 层之厚度约在0.020至0.10寸(0.5毫米至2.5毫米)之范 围 ,以及形成上述第二套管层之厚度约在0.2至1.0寸(5 毫 米至25.4毫米)之范围。41.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 之方法,另包含将检漏感测 器装置安装在上述联结装置,用以检测自上述可渗 透第三 层之流体漏出。42.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29项之方 法,包含将一细丝加强 之热固性聚合树脂之第一层置于一圆柱形心轴之 外表面, 以提供一不可渗透之内壁及主要围阻密封表面;使 上述第 一层硬化;涂敷一基质浸透之周向连续绞合丝之第 二层于 上述第一层上;涂敷一细丝加强热固性聚合树脂之 第四层 于上述第三层,以提供一不可渗透外壁及辅助围阻 密封面 ,并形成一管;使上述第二,第三及第四层硬化;以及 将 上述管自心轴取下。43.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2项 之方法,包含将可取下之密 封塞连接至上述管之相对两端,以密封上述内壁; 将上述 管置放及附着于一固定长度之结构;以流体充填上 述管, 同时控制及监测该流体之压力;以最大速率约为每 分钟5 psi至10 psi增加上述流体之压力;测量管长度之变化 ; 以及至少每10分钟一次计算加以该管之纵向应变 之变化。44.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3项之方法,另包 含:以管长度 除管之总伸长度,藉以计算总纵向应变値;至少每10 分钟 一次计算加于该管之纵向应变之变化;计算应变率 ,以获 得以每寸每分钟寸(毫米/毫米/分钟)测计之应变率 ;至 少每三十分钟一次计算平均应变率,以获得每寸每 分钟寸 (毫米/毫米/分钟)测计之平均应变率;调整上述管 之加 压速率,以便每10分钟所测得之平均应变率为约在0 .0005 至 0.00020之范围;调整上述管之加压速率,以便每30分 钟 所测得之平均应变率不超过约0.000011/寸/分钟。终 止 上述管之加压;以及将流体自上述管放空。45.一种 方法,用于细丝绕卷一单层基层浸透之周向连续 绞合细丝于一可旋转心轴,以提供一自缠绕于心轴 之细丝 绕卷带除去过剩树脂之无滴漏厚度,包含下列步骤 :自很 多绞合丝供给包装拉出很多连续之乾绞合细丝,该 等绞合 丝包含预选之细丝特征及绞合丝产量,并各包含收 集至少 约为平行之连续细丝加强物;将每一乾绞合丝之一 端进给 通过一位于每一细丝供给包装上方之乾绞合丝导 承;将乾 绞合丝进给通过其个别绞合丝导承至一位于基质 涂布盘上 方之绞合细导梳;将有些乾绞合丝以规律交错方式 自绞合 丝导梳进给越过基质涂布盘顶部,至二挤压杆并在 其间, 自此处将绞合细丝导引至一控制所形成带之宽度 之绞合细 丝收集单元;将其余乾绞合细丝进给至基质涂布盘 内,以 便其通过位于容纳在基质涂布盘内之液体基质表 面以下之 基质浸渍杆下面,以形成湿绞合丝;自基质浸渍杆 下面进 给湿绞合细丝并脱离基质涂布盘,以便其经过一位 于液体 基质高度以上并在基质浸渍杆前面之绞合丝导杆; 自绞合 丝导杆向前向二挤压杆并在其间进给细绞合细丝, 在此处 接触乾绞合细丝并与其交错,藉以利用乾绞合丝毛 细管吸 引湿绞合细丝供给之过剩液体基质,而被湿绞合丝 液体基 质所浸透;将绞合细丝进给至控制所形成带之宽度 之绞合 细丝收集单元;将绞合细丝进给至控制经向细丝置 放在心 轴上所成角度之带进给单元;以及使旋转心轴及带 进给单 元彼此相对轴向移动,以将希望数之带厚度置于心 轴上。46.一种由基体浸透之纵向连续绞合细丝制 造绞线心之方 法,包含下列步骤:自很多绞合丝供给包装拉出很 多连续 之乾绞合细丝,该等绞合丝包含预选之细丝特征及 绞合丝 产量,并各包含收集至少约为平行之连续细丝加强 物;将 每一绞合丝之一端进给通过一导承;将每一绞合丝 末端进 给至一梳;将每一绞合丝自上述梳进给至一收集环 ,以形 成集合之绞合丝;将集合之绞合丝自收集环进给至 一容纳 可硬化绞合丝浸渍基质之基质涂布盘内;在一位于 上述基 质涂布盘内之浸渍下面引导收集之绞合丝,以形成 集合之 变湿绞合丝;引导集合之变湿绞合丝通过一挤压装 置;以 及引导集合之变湿绞合丝自挤压装置通过一绞线 心形成单 元,界定一心形成孔口,此孔口有一剖面积等于希 望绞线 心者之出口开口,以形成一绞线心。47.根据申请专 利范围第46项之方法,另包含:将绞线心 引导至一轴向横越绞线心拉出及置放单元;将一可 旋转心 轴纵向轴线置为相对于上述绞线心拉出单元所横 越之路径 成至少实际平行关系,上述管心轴有一对轴向间开 之销环 各包含一环形阵列之周向间开锚定销;将上述绞线 心之前 端固定至上述锚定销之一;以及使上述拉出及置放 单元沿 上述路径来回移动,将绞线心圈绕于上述销环之诸 个别锚 定销,以在上述心轴形成许多至少实际平行之绞线 心分段 。48.根据申请专利范围第47项之方法,另包含旋转 上述心 轴,以使诸绞线心分段彼此周向移位。49.根据申请 专利范围第48项之方法,其中上述移动步骤 包含于形成诸绞心线分段时,使上述绞线心拉出单 元在相 邻数时锚定销之间周向移动。50.根据申请专利范 围第49项之方法,包含重复上述移动 及旋转步骤,以在上述心轴将诸绞线心分段形成一 复合层 结构。51.一种方法,用以制造一将二管状结构连接 在一起之复 合联结器,包含下列步骤:将一细丝加强聚合树脂 之第一 层置于一心轴之外表面上;使上述聚合树脂硬化; 将一基 质浸透之纵向连续绞合细丝之第二层涂敷于上述 第一层上 ;将一基质浸透之周向连续绞合细丝之第三层涂敷 于上述 第二层上;将一细丝加强聚合树脂之第四层涂敷于 上述第 三层之外表面,以形成一圆柱形结构;将一二件式 联结器 形成工具置放并夹紧于圆柱形结构周围;将未固化 之圆柱 形结构切断为二半圆柱形结构;使上述半圆柱形结 构硬化 ,以形成至少实际完全相同,具有半圆形剖面之半 联结器 ;自上述半联结器取出上述二件式形成工具;以及 自上述 心轴取出上述半联结器。52.一种用以制造管状复 合结构之装置,包含:一心轴, 包含可分开之部份,可释放式附着在一起成轴向对 准,该 心轴安装为供绕其纵向轴线旋转,并在其整个长度 具有环 形剖面;至少二环形支承装置,在上述心轴之周边 纵向间 开,用以在其上支撑一层结构,每一上述支承装置 向上述 轴线径向向外延伸,并终止于一环形阵列之间开上 凸滚压 表面;用以选择性调整每一上述支承装置之径向高 度之装 置;至少一可分开及环形之形成结构,沿其轴向长 度藉可 取下之紧固装置连接,其内表面接触上述滚压表面 并至少 部份被其支撑,并且适于在其上容纳可成形复合材 料成份 ;以及可取下之紧固装置,用以将上述环形形成结 构可释 放或附着至至少上述环形支承装置之一。53.根据 申请专利范围第50项之装置,另包含一对环形环 ,置于上述心轴之相对两端,并各界定一管密封面 形成表 面自上述轴线径向向外延伸。54.一种装置,用以制 造一基质浸透连续绞合细丝之径向 带,包含:一筒子架,包含至少二十水平配置之绞合 丝包 装,位于至少一行;至少二十绞合丝导孔装置,位于 上述 绞合丝包装上方;至少二十绞合丝导孔装置,各有 一水平 配置之开口,位于一单行,靠近一细丝基质涂布器; 一基 质涂布盘有一上开口;一绞合丝导梳,包含一行至 少二十 一水平配置及平行之销,间开并且插入二平行水平 配置之 圆形杆,以提供一行至少二十绞合丝导孔装置,有 垂直配 置之开口位于基质涂布盘上方;一水平配置之带浸 渍杆, 位于上述基质涂布盘底部;一水平配置之带导杆, 位于上 述基质涂布盘之顶缘并靠近此顶缘;一对水平配置 之挤压 杆,位于上述基质涂布盘与一绞合细丝收集单元之 间,并 提供一垂直间隔等于上述带希望厚度之开口。一 绞合细丝 收集单元,位于靠质上述挤压杆,并包含至少二十 一垂直 配置平行之销,间开并插入一水平圆形杆,以提供 一行水 平配置之绞合丝导孔;以及一带进给单元,包含可 旋转弯 曲杆装置,用以在一心轴旋转时,固持并控制细丝 绕卷径 向带适于置放之宽度及缠绕角度。55.一种装置,用 以制造一基质浸透连续细丝加强物之绞 线心,包含:一筒子架,包含至少二十水平配置之绞 合丝 包装,位于至少一行;至少二十绞合丝导孔,位于上 述绞 合丝包装上方;至少二十绞合丝导孔,有水平配置 之开口 ,并位于靠近一细丝基质涂布器;一绞合丝导梳,位 于一 附着至一基质涂布器支承结构之圆形绞合丝控制 环上方; 一绞合丝收集环,并以基质涂布盘上方,并包含一 圆形杆 ,此杆直径约为0.25寸至1.00寸,并形成为内径约为3 至 9寸之闭合环;一基质涂布盘装置,用以容纳一种可 硬化 液体绞合丝浸渍基质;一水平配置之可旋转浸渍杆 ,直径 约为1寸至2寸,并位于靠近上述基质涂布盘底部;一 可 调整挤压装置,包含二平行可旋转及平行配置之杆 ,以及 二平行及可旋转之垂直杆,每一上述杆之外径约为 1寸至 2寸;以及一绞线心形成单元,包含二对相等间开之 平行 可旋转杆,直径约为1至2寸,该对可旋转杆各位于靠 近 另一杆并互相垂直,并且该对可旋转各提供一绞线 心孔口 ,有一出口开口以供控制自其排出之绞线心剖面积 。56.一种二件式心轴装置,有轴承支持之轴,以供 界定一 圆柱形成形面,用以制造一管状复合结构及一配合 之半联 结器;一销环,有许多周向间开及径向延伸之锚定 销固定 于其上;以及螺栓装置,用以将上述销环可释放式 固定至 上述心轴装置之一端。57.一种二件式心轴支承台 车结构,包含:一活动框架; 以及二纵向间开之轴承支承构件,至少上述轴承支 承构件 安装为自上述框架垂直升高。图1为一表,列示供 总厚度 0.15寸至0.4寸(3.8毫米至10.2毫米)之联结式双重壁管 尺 寸范围之建议最大测试压力。图2为一表,列示供 总厚度 0.5寸至1.0寸(12.7毫米至25.4毫米)之联结式双重壁管 尺 寸范围之建议最大测试压力。图3为一表,列示建 议供构 成本发明之复合双重壁管,并属于图1及2中所示压 力范 畴之四层,其每一层之厚度。图4为管之凸缘状接 合端之 部份剖面等角投影图。图5为管之相似,但反向之 部份剖 面等角投影图,示管之诸内层上所形成之微裂缝。 图6为 在图5中之椭圆形A内所取,微裂缝之放大图。图7为 示 意,片段及部份剖面图,示用以使管加大以供测量 长度L 之变化之装置。图8为放大片段剖面图,示将二管 端连接 及密封在一起之联结组件之一部份,并另示一检漏 感测器 之位置。图9为用于联结组件之压力启动密封密封 环之横 剖面图。图10为合并之管接合斜面结构及替代密 封环之纵 剖面图。图11为剖面图,略示二藉联结组件连接及 密封在 一起之管,但各层仅予概略图供例证目的。图12为 与图11 相似之图,但以全剖面示诸层,及联结组件之密封 环(图 9)在压缩但稳定状态。图13为联结组件及一端塞之 分解 等角投影图。图14为分解图,示一供一对半联结器 之二件 式联结器模具,及一用以使联结器分开之小刀。图 15略示 在心轴上制造一供管第三层之绞线芯时,用以使其 朝向纵 向之装置。图16为剖面图,示使绞线芯定位于斜面 结构及 半联结器凸缘形成表面上。图17为与图16相似之图 ,但示 管接合凸缘形成工具及联结器模具(图14)在绞线心 已固定 及修整后之位置。图18示一心轴支承台车,包括一 供心轴 之可取下之轴组件。图19A为一已固化管之侧视图, 管接 合凸缘形成工具已取下,并且联结器模具示为在接 头上方 之闭合及夹紧位置。图19B为剖面侧视图,示管安装 于心 轴上之一端,有一可取下之锚定销及轴组件与其附 着。图 20为剖面图,示在管自心轴取下后,往复从动塞及固 定端 塞之最后位置。图21为相似之图,但示从动塞及第 二端塞 之初始位置。图22为锚定销轴组件在其自心轴取 下后之纵 剖面图。图23为锚定销及轴组件之端视图。图24略 示一用 以由交错之湿及乾连续绞合细丝制造一供管第二 层之经向 带之装置。图25略示一用以制造供管第三层之绞 线心之装 置。图26略用以制造本发明之管及联结组件之工 作站序列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