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进给金属载体至熔化气化区的方法及所实施的设备
摘要 一种进给金属载体与碳载体至熔体气化器(10)之方法,该金属载体内含一部分粉矿且至少被部分还原,该熔化气化器中维持有熔化气化区(11),此方法中,金属载体和碳载体被进给至熔体气化器(10)中之熔化气化区(11)之高度上方然后再下降至熔化气化区(11)并行经该气化区而形成金属熔体且因煤之气化而产生还原气体。为了防止金属载体之进给期间该金属载体从熔体气化器(10)中被部分排放且为了能使碳载体和金属载体达到均匀之分布,碳载体和金属载体两者皆在熔化气化区(11)之上方被引入熔体气化器,且较佳地利用重力之方式,使得金属载体之中心股(32)被成形为其周边有外套股(37)围绕,该外套股由碳载体成形得之(附图1)。
申请公布号 TW355719 申请公布日期 1999.04.11
申请号 TW086107201 申请日期 1997.05.26
申请人 伏斯特/阿尔匹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浦项钢铁有限公司 韩国;财团法人产业科学技术研究所 韩国 发明人 李欧波德.凯普林格;约翰尼斯–利尔保.沙恩克;菲利斯.沃纳
分类号 C21B13/00 主分类号 C21B13/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林志刚 台北巿南京东路二段一二五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进给金属载体至熔化气化区的方法,其进给碳载体至熔体气化器(10),该金属载体尤指海棉铁且内含一部分粉矿并至少被部分还原,该熔体气化器内维持有熔化气化区(11),其中金属载体和碳载体被供应至熔化气化器(10)中之熔化气化区(11)之高度上方然后下降至熔化气化区(11)且行经该区而形成金属熔体(尤指形成生铁熔体)并因煤之气化而产生还原气体,其特征为碳载体和金属载体两者皆在熔化气化区(11)之上方被引入熔体气化器中央,且较佳地利用重力之方式,使得金属载体之中心股(32)被成形为其周边有外套股(37)围绕,该外套股由碳载体成形得之。2.依照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其特征为由碳载体所成形之外套股(37)以数个相邻之碳载体股(38)成形得之(附图4)。3.依照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或第2项之方法,其特征为单位时间内所进结之碳载体和/或金属载体之数量为可变量。4.依照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方法,其特征为每单位时间所达成之金属载体和碳载体之进给量的变化使得金属载体之进给量减少且同时将碳载体之进给量维持成约略相等或增加,或者相反地,减少碳载体之进给量而同时金属载体之进给量则维持约略相等或增加,或者金属载体之进给量维持约略相等两增加碳载体之量,或者相反地,碳载体之进给量维持约略相等两增加金属载体之量。5.一种进给金属载体至熔化气化区的设备,用来实施依照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方法,该工厂具有熔体气化器(10),该气化器具有含氧气体及碳载体和至少部分还原之金属载体的供应导管(17.16.9)且还原气体之气体排放导管(12)自该气化器之圆顶(30)之区域出发,该圆顶将熔体气化器(10)之朝向顶端之部分封闭,且该熔体气化器亦设置有金属熔体(尤指生铁和熔渣)之引接管(18),其特征为在熔体气化器(10)之圆顶(30)内部中心处所设置之碳载体和金属载体两者的进给单元(29)具有供应金属载体之中心管(31)以及碳载体之供应导管(33),该碳载体形成围绕中心管(31)的外套股(37)。6.依照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设备,其特征为碳载体之供应导管(33)由外套管(35)形成,此外套管以留下环形间隙(34)之方式围绕在中心管(31)之周边(附图2.附图3)。7.依照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设备,其特征为碳载体之供应导管(33)由数个进给管(40)形成,这些进给管被列置成围绕在中心管(31)四周且与该中心管相隔一段小距离(39)(附图4.附图5)。8.依照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设备,其特征为进给管之间的自由距离(41)和进给管(40)至中心管(31)之自由距离(39)皆小于进给管(40)之直径(42),且较佳地小于进给管(40)之直径(42)的二分之一。9.依照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设备,其特征为碳载体之供应管(40)朝向彼此且朝向中心管(31)地渐缩,其渐缩方向为碳载体流经之方向。10.依照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设备,其特征为中心管(31)之排出开口(44)所列置之高度高于碳载体之供应导管(33)之排出开口(46)。11.依照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设备,其特征为碳载体之供应导管(33)及中心管(31)皆由设置有内冷却之管所形成。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示意图显示从铁矿生产液态生铁或液态之钢预产品整个工厂。第二图及第三图显示熔体气化器之铅垂剖面,并沿第二图箭头III方向观视之熔体气化器。第四图及第五图类似第二图及第三图,为本发明进一步之实施例。
地址 奥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