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橡胶履带之无振动式履带纹角
摘要 一种车辆用履带(10)典型由复数轮(12,14,16)承载。当履带(10)在一轮和车辆行经之地面间通过时会产生履带纹面-轮振动。一履带(10)包括复数外凸纹(32),其在履带(10)使用期间接合地面。每一外凸纹(32)有一履带纹角(a),一履带纹距(P)和一凸绞宽度(H),其中该履带纹角为装配凸纹对履带(10)纵向轴(34)之角度。一接触履带(10)内面之轮(16)有一宽度(B)。一种履带纹面设计将履带纹面-轮振动减至最小,其中凸纹(32)之纹距(P)大致等于轮宽(B)乘上履带纹角(a)之正切函数。
申请公布号 TW412489 申请公布日期 2000.11.21
申请号 TW088105606 申请日期 1999.04.08
申请人 普利斯通/法斯登公司 发明人 仁耿山;马修J.比帝;路易士F.艾格斯二世
分类号 B62D55/18 主分类号 B62D55/18
代理机构 代理人 陈长文 台北巿敦化北路二○一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无端弹性体牵引履带和复数轮之组合,其中每一轮有一宽度(B);该履带包括一无端环带和一备有复数间隔凸纹之履带纹面;该无端环带有一纵向轴;每一凸纹有一相对于该环带之履带纹角(a)和一履带纹距(P);其中该履带纹距(P),履带纹角(a)和轮宽(B)以一履带纹面-轮无振动方程式P=B*tan(a)相互关联。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组合,其中该复数间隔凸纹以一全人字纹图案配置。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组合,其中每一间隔凸纹包括第一和第二部份,此二部份跨该纵向轴相互间隔。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组合,其中每一第一和第二部份包括一第一脚和一第二脚;该第一脚配置为大致与该纵向轴垂直;且该第二脚以该履带纹角装配。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组合,其中当该履带纹面与该复数轮其中之一啮合时有一最大接触长度(Lmax)和一最小接触长度(Lmin);一振动指标定义为(Lmax-Lmin)/(Lmax*100);当该凸纹纹距(P),履带纹角(a)及轮宽(B)由该履带纹面-轮振动方程式定义时该振动指标为最小。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组合,其中当轮宽约为218公厘时该履带纹角约为35度。7.一种无端弹性体牵引履带,其对复数轮装配,该牵引履带包含:一无端环带,有一外表面和一内表面;该无端环带有一纵向轴;该无端环带有至少一无端轮接触区域大致平行于该纵向轴;该轮接触区域有一宽度(B)大致等于该复数轮其中之一之宽度;复数间隔凸纹,其自该无端环带外表面延伸;每一凸纹相对于该无端轮接触区域以一履带纹角(a)配置;每一凸纹有一履带纹距(P);当该轮接触区域与该复数轮其中之一接触时其相对于凸纹有一最大接触长度和一最小接触长度;且该接触长度沿该履带纹距大致为恒定。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无端弹性体牵引履带,其中每一间隔凸纹包括第一和第二部份,此二部份跨该纵向轴相互间隔。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无端弹性体牵引履带,其中每一第一和第二部份包括一第一脚和一第二脚;该第一脚装配为大致与该纵向轴垂直;且该第二脚以该履带纹角配置。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无端弹性体牵引履带,其中该复数间隔凸纹以一全人字纹图案配置。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无端弹性体牵引履带,其中该履带纹距(P),履带纹角(a)和轮宽(B)以一履带纹面-轮振动方程式P=B*tan(a)相互关联。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无端弹性体牵引履带,其中当轮宽约为218公厘时该履带纹角约为35度。13.一种设计具最小履带纹面-轮振动车用无端履带之方法,其中该车有至少一轮啮合履带内面,该履带有一履带纹距(P)和一履带纹角(a),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对该无端履带决定履带纹距(P),履带纹角(a)或轮宽(B)中任二者之値;及以方程式P=B*tan(a)决定履带纹距(P),履带纹角(a)或轮宽(B)剩余者之値。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方法,其进一步包含为牵引力调整履带纹面宽度(H)之步骤。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方法,其进一步包含增加履带纹面宽度(H)以进一步降低振动之步骤。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方法,其中决定任二値之步骤包括将履带纹角设定为约35度。17.一种无端弹性体牵引履带,其对复数轮装配,该牵引履带包含:一主体部份,其有一纵向轴,一内表面,及一大致平坦外表面;复数纵向间隔外凸纹,其自该主体外表面向外凸出;每一凸纹包括第一和第二部份,该第一和第二部份跨该纵向轴相互间隔,且相互对该纵向轴大致成镜射影像;每一部份包括一第一脚和一第二脚;该第一脚装配为大致与该纵向轴垂直;且该第二脚以该履带纹角自该第一脚向后延伸。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无端弹性体牵引履带,其中该履带纹角在约30度至40度之范围内。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无端弹性体牵引履带,其中该履带纹角约为35度。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无端弹性体牵引履带,其中该主体内表面有一对轮接触区域与该第二脚对准;每一轮接触区域有一宽度(B);每一第二脚在该轮接触区域内有一履带纹距(P);其中该履带纹距(P),履带纹角(a)和轮接触区域宽度(B)以一履带纹面-轮无振动方程式P=B*tan(a)相互关联。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为一对支承轮啮合移去内凸纹之有凸纹履带一平坦部份之透视图,点画区域代表外凸纹所在位置。第二图为一依据本发明一部份履带之顶视平面图,图中绘出一种交替变化履带纹面图案。第三图为一依据本发明另一部份履带之顶视平面图,图中绘出一种全人字纹履带纹面图案。第四图为一与某一支承轮啮合之履带部份之顶视平面图。第五图为一图表,表示轮宽维持恒定为218公厘时振动与履带纹角间之关系。第六图为一图表,表示履带纹角维持恒定为35时振动与轮宽间之关系。第七图为一图表,表示不同履带纹距之输宽与履带纹角间关系。第八图为一无端履带装配于复数驱动轮,惰轮及支承轮之前视立面图。第九图为一全人字纹履带纹面图案之底部平面图。第十图为一自第八图线10-10方向观看之局部平面图。第十一图为一沿第九图线11-11剖得放大之剖面图。第十二图为一部份改良开叉人字纹履带纹面图案之底部平面图。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