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具有增长通道长度之半导体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摘要 一种半导体元件包含形成在基板预定部分之沟槽与在该沟槽底下之第一凹区。一场氧化物层被埋入该沟槽与第一凹区二者。一作用区以该场氧化物层界定,具有第一作用区与第二作用区。后者具有第二凹区其系形成于较前者为低之作用区之较低部分。一步阶闸极图案被形成在第一作用区与第二作用区间之边界区域上。该闸极图案具有一步阶结构,其一侧延伸至第一作用区之表面且另一侧延伸至第二作用区之表面。
申请公布号 TWI298537 申请公布日期 2008.07.01
申请号 TW094146955 申请日期 2005.12.28
申请人 海力士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赵俊熙
分类号 H01L27/18(2006.01);H01L29/78(2006.01);H01L21/18(2006.01) 主分类号 H01L27/18(2006.01)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何金涂 台北市大安区敦化南路2段77号8楼;林荣琳 台北市大安区敦化南路2段77号8楼
主权项 1.一种半导体元件,包括: 形成在基板预定部分的沟槽与该沟槽底下之第一 凹区; 场氧化物层,其埋入于该沟槽与第一凹区内; 作用区,其由该场氧化物层所界定,且该作用区具 有第一作用区与第二作用区,该第二作用区具有第 二凹区,其形成在该作用区中比第一作用区还要低 之部分;及 步阶闸极图案,其在第一作用区与第二作用区之间 的边界区域上,其中该闸极图案具有步阶结构,其 一侧延伸至第一作用区之表面且另一侧延伸至第 二作用区之表面。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半导体元件,其中,埋覆 有该场氧化物层之第一凹区系在该沟槽之底部部 分具有半椭圆形状。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半导体元件,其中,该场 氧化物层包括: 第一绝缘层,其形成在第一凹区之表面上; 第二绝缘层,其具有形成在该沟槽之侧壁上之间隙 物形状;及 第三绝缘层,其埋覆在该第一凹区与该沟槽中。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半导体元件,其中,该第 一绝缘层与该第三绝缘层为氧化物层,且该第二绝 缘层具有氧化层、氮化物层与氧化层之三重结构 。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半导体元件,其中,第一 作用区与第二作用区间之高度差异范围约200至 约600。 6.一种半导体元件,包括: 形成在基板预定部分之沟槽与在该沟槽底下之第 一凹区,其中场氧化物层被埋入该沟槽与第一凹区 ; 作用区,其由该场氧化物层所界定,且具有一预定 深度之第二凹区;及 凹闸极图案,其下部分被埋入第二凹区内,且其上 部分突出于该作用区之表面上。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半导体元件,其中,埋入 有该场氧化物层之第一凹区具有一半椭圆形状,其 延伸超过该沟槽之侧边。 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半导体元件,其中,该场 氧化物层包含: 第一绝缘层,其形成在第一凹区之表面上; 第二绝缘层,其形成在该沟槽之侧壁上,且具有间 隙物形状;及 第三绝缘层,其埋覆在该第一凹区与该沟槽中。 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半导体元件,其中,该第 一绝缘层与该第三绝缘层为氧化物层,且该第二绝 缘层为一氧化层、一氮化物层与一氧化层之三重 结构。 10.一种用以制造半导体元件之方法,包括: 形成一沟槽于基板之元件隔离区,且在该基板中界 定有该元件隔离区与作用区; 形成第一凹区,其端点在该沟槽之底部部分延伸至 该作用区; 形成埋覆在该第一凹区与沟槽内之一场氧化物层; 蚀刻该作用区之一预设部分至一预定深度,藉以形 成第二凹区,藉以提供高度较第一作用区还要低的 第二作用区;及 于该第一作用区与该第二作用区间之边界区域上, 形成闸极图案,其中该闸极图案具有步阶结构,其 一侧延伸至该第一作用区之表面且另一侧延伸至 该第二作用区之表面。 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方法,其中,第一凹区之 形成包括: 形成在该沟槽之侧壁上所形成的间隙物;及 藉使用该间隙物作为蚀刻障壁,经由在该沟槽之底 部部分受到一等向蚀刻制程,形成该第一凹区。 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方法,其中,使用蚀刻条 件来实施等向蚀刻制程,其中该第一凹区之端点侧 向延伸于间隙物底下。 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之方法,其中,在压力范围约 2torr至约200torr,期间范围约0.5分钟至约60分钟,藉使 用氯化氢(HCl)流量范围约0.1slm至约1slm与氢(H2)流量 范围约10slm至约50slm,且蚀刻温度范围约700C至约 1000C下实施该等向蚀刻制程。 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之方法,其中,进而包括在该 等向蚀刻制程前,在氢环境下以温度范围约800C至 约1000C实施预退火制程。 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之方法,其中,该间隙物之形 成包括: 藉由在该沟槽上实施侧壁氧化制程,以形成第一氧 化层; 于该第一氧化层上沉积衬裹氮化物层; 经由衬裹氧化制程,于该衬裹氮化物层上形成第二 氧化层;及 于该第二氧化层、该衬裹氮化物层与该第一氧化 层上实施回蚀制程。 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之方法,其中,该第二凹区之 凹陷深度范围约200至约600。 17.一种用于制造半导体元件之方法,包括: 于基板之元件隔离区中形成沟槽,且在该基板中界 定有该元件隔离区与作用区; 形成第一凹区,其端点在该沟槽之底部部分侧向延 伸至该作用区; 形成埋入该第一凹区与该沟槽之场氧化物层; 蚀刻该作用区之预定部分至一预定深度,藉以形成 第二凹区;及 形成凹闸极图案,其底部部分被埋入第二凹区内, 且顶部部分突出于该作用区之表面上。 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之方法,其中,该第一凹区之 形成包括: 形成该沟槽之侧壁上所形成之间隙物;及 藉使用间隙物作为一蚀刻障壁,经由施加至基板之 底部部分的等向蚀刻制程,以形成该第一凹区。 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之方法,其中,以蚀刻条件来 实施等向蚀刻制程,其中第一凹区之端点侧向延伸 于间隙物底下。 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之方法,其中,在压力范围约 2torr至约200torr,期间范围约0.5分钟至约60分钟,藉使 用氯化氢(HCl)流量范围约0.1slm至约1slm与氢(H2)流量 范围约10slm至约50slm,且蚀刻温度范围约700C至约 1000C下实施该等向蚀刻制程。 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之方法,其中,进而包括在等 向蚀刻制程前,在氢环境温度范围约800C至约1000C 下实施预退火制程。 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之方法,其中,该间隙物之形 成包括: 藉于该沟槽上实施侧壁氧化制程,以形成第一氧化 层; 于该第一氧化层上沉积衬裹氮化物层; 经由衬裹氧化制程,于该衬裹氮化物层上形成第二 氧化层;及 实施回蚀制程于该第二氧化层、该衬裹氮化物层 与该第一氧化层。 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之方法,其中,第二凹区之凹 陷深度范围约200至约600。 图式简单说明: 第1图为一剖面视图,例示具有平面型N通道金氧半 导体场效电晶体(NMOSFET)之习知半导体元件。 第2图为一剖面视图,例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 半导体元件之结构。 第3A至3F图为剖面视图,例示第2图所示依据本发明 第一实施例一种制造半导体元件之方法。 第4图为一剖面视图,例示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 半导体元件之结构。 第5A至5F图为剖面视图,例示第4图所示依据本发明 第二实施例一种制造半导体元件之方法。 第6图为展现步阶闸极化非对称凹陷(STAR)型胞元与 习知平面型胞元间字元线电容之比较结果的图表 。 第7图为展现应用局部氧化隔离(LOI)结构之STAR型胞 元与习知平面型胞元间字元线电容之比较结果的 图表。 第8A至8C图展现应用不同胞元结构之元件的击穿特 性的图表。 第9A与9B图展现应用不同胞元结构之元件的SNC/N接 触电阻比较结果的图表。 第10图为展现不应用LOI结构之凹通道阵列电晶体( RCAT)型胞元与习知平面型胞元间字元线电容之比 较结果的图表;及 第11图为展现应用LOI结构之RCAT型胞元与习知平面 型胞元间之比较结果的图表。
地址 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