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发光光源及发光光源中之光之出射方法
摘要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光源,其系即使在发光光源附近的照射面,亦能降低色差与辉度差等,达到均一照明者。发光光源21系由透明的导光部22、反射镜23及发光光源24R、24G、24B所构成。导光部22的背面形成有令入射光的一部分光反射,而剩下的光穿透之光反射面26。反射镜23的前面形成有令光正反射的光反射面33。从发光元件24R、24G、24B出射的光,以两层的光反射面26、33反射后,从导光部22出射至前方。
申请公布号 TWI298210 申请公布日期 2008.06.21
申请号 TW095115911 申请日期 2006.05.04
申请人 欧姆龙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松井明;清本浩伸;本间健次
分类号 H01L33/00(200601AFI20080424VHTW) 主分类号 H01L33/00(200601AFI20080424VHTW)
代理机构 代理人 陈长文 台北市松山区敦化北路201号7楼
主权项 1.一种发光光源,其包含具备反射光的反射镜、配 置于前述反射镜的光反射面侧的导光部,以及朝前 述导光部出射光的发光元件者, 其特征在于前述导光部于与前述反射镜的光反射 面对向之面上,具有令一部分光反射、令剩下的光 透过之光反射面,且于对前述导光部的前述光反射 面之前述反射镜的对面侧具有光出射面,将从前述 发光元件出射的光、于前述导光部的光反射面反 射的前述发光元件的光,以及于前述反射镜的光反 射面反射的前述发光元件的光,出射至外部。 2.如请求项1的发光光源,其中前述导光部的光反射 面及前述反射镜的光反射面各具有以落差部区隔 成复数反射区域者。 3.如请求项2的发光光源,其中前述导光部的光反射 面形成特定的形状,使光因形成于前述反射镜的光 反射面之落差部,而使光向难以出射的区域反射者 。 4.如请求项1的发光光源,其中前述导光部的光反射 面与前述反射镜的光反射面具有相同形状者。 5.如请求项4的发光光源,其中前述导光部的光反射 面与前述反射镜的光反射面从垂直于前述光出射 面的方向看来时,位置相互偏移者。 6.如请求项1的发光光源,其中前述导光部的光反射 面与前述反射镜的光反射面具有不同形状者。 7.如请求项1的发光光源,其中前述导光部的光反射 面与前述反射镜的光反射面之间,具有使一部分光 反射后,剩下的光透过的另一个光反射面者。 8.如请求项1的发光光源,其中前述导光部的光反射 面与前述反射镜的光反射面之间的空间,填充折射 率小于前述导光部的媒介者。 9.一种发光光源,其包含出射光的发光元件、反射 从发光元件出射的光的光反射面,以及从前述发光 元件出射的光及具有于前述光反射面反射的前述 发光元件的光出射至外部的光出射面的导光部者, 其特征在于前述光反射面由使一部分光反射、令 剩下的光透过部分反射面与几乎反射所有光的高 反射率反射面的复数面所构成者。 10.一种发光光源阵列,其特征在于排列复数个如请 求项1或9的发光光源者。 11.一种背光,其特征在于在同一平面内,排列复数 个请求项1或9之发光光源者。 12.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系具备排列复数个如请求 项1或9之发光光源之发光充源阵列及与前述发光 光源阵列对向配置的液晶显示面板者。 13.一种发光光源中之光之出射方法,其系具备反射 光的反射镜、配置成与前述反射镜的光反射面侧 对向的导光部、朝前述导光部出射光的发光元件 者,其特征在于藉由于与前述导光部的前述反射镜 对向的面,从前述发行光源出射的光当中,使一部 分光反射后,剩下的光透过的同时,使透过与前述 导光部的前述反射镜对向的面的光于前述反射镜 的光反射面反射,使从前述发光元件出射的光、与 于前述导光部的前述反射镜对向的面反射的前述 发光元件的光及于前述反射镜的光反射面反射的 前述发光元件的光出射至外部。 图式简单说明: 图1系显示过去实施方式的发光光源的一部分之剖 面图。 图2系表示过去实施方式的发光光源中,除了导光 部之外的发光元件与反射镜之正面图。 图3系表示过去实施方式将红、绿、蓝这三种发光 色的发光元件配置于发光光源的中心部时,各色的 光的动作与各色于指定的照射面中的扩散情形,显 示发光光源的一部分之剖面图。 图4系表示图3的发光光源中,将其反射区域分割成 更小的区域时,各色的光的动作与各色于指定的照 射面中的扩散情形,显示发光光源的一部分之剖面 图。 图5系表示图4中的发光光源中,设定于比图4中更接 近的照射面中,各色的扩散情形,显示发光光源的 一部分之剖面图。 图6系说明图4中的发光光源的别的问题之图。 图7系说明图4中的发光光源的另外的别问题之图 。 图8系显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发光光源的 外形之斜视图。 图9系采用实施方式1的发光光源之外观斜视图。 图10系采用实施方式1的发光光源之分解斜视图。 图11A、图11B、图11C及图11D系各为采用实施方式1的 发光光源之正面图、背面图、上面图及侧面图。 图12A系从导光部的前面侧看来的斜视图,图12B系从 导光部22的背面侧看来的斜视图。 图13A、图13B、图13C及图13D系各为导光部的正面图 、背面图、上面图及侧面图。 图14系从反射镜的前面侧看来的斜视图。 图15A、图15B、图15C及图15D系各为反射镜之正面图 、背面图、上面图及侧面图。 图16A系图15A之X-X线剖面图、16B系图15A之Y-Y线剖面 图。 图17系用来说明采用实施方式1的发光光源中的光 的动作之剖面图。 图18系采用实施方式1的发光光源之作用说明图。 图19系说明虽然导光部的光反射面与反射镜的光 反射面为相同形状,但反射光的反射方向不同的理 由之图。 图20系采用实施方式1的发光光源之作用说明图。 图21系表示从发光元件出射,从直接发光光源出射 的光线的对角方向之剖面图。 图22系表示设定于从发光光源的指定距离的照射 面中,直接出射光的光强度的分布之图。 图23系表示于反射镜的光反射面正反射后,从发光 光源出射的光线的对角方向之剖面图。 图24系表示设定于从发光光源的指定距离的照射 面中,正反射光的光强度的分布之图。 图25系表示于导光部的光反射面产生菲涅耳反射 后,从发光光源出射的光线的对角方向之剖面图。 图26系表示设定于从发光光源的所定距离的照射 面中,菲涅耳反射光的光强度的分布之图。 图27系表示加总图22、图24及图26的光强度分布的 结果之图。 图28系表示加总图22及图24的光强度分布的结果之 图。 图29系表示通过发光光源的中心的边与平行方向 的剖面中,于反射镜的光反射面正反射的光与于导 光部的光反射面产生菲涅耳反射的光之剖面图。 图30系表示通过过去实施方式的发光光源的中心 的边与平行方向的剖面中,于反射镜正反射的光之 剖面图。 图31系表示图29中的光线与图30中的光线于照射面 的光强度分布之图。 图32系表示将本发明的发光光源,以对角方向并排 两个时的出射光特性的模拟结果之图。 图33系表示将过去实施方式的发光光源,以对角方 向并排两个时的出射光特性的模拟结果之图。 图34系显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发光光源之 斜视图。 图35系采用实施方式2的发光光源之分解斜视图。 图36系采用实施方式2的发光光源之剖面图。 图37系显示实施方式2的延伸方式之剖面图。 图38系显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发光光源之 斜视图。 图39A、图39B、图39C及图39D系各为采用实施方式3的 发光光源之正面图、背面图、上面图及侧面图。 图40系采用实施方式3的发光光源之剖面图。 图41系反射镜之正面图。 图42系显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发光光源之 斜视图。 图43A、图43B、图43C及图43D系各为采用实施方式4的 发光光源之正面图、背面图、上面图及侧面图。 图44系从实施方式4中的导光部的背面侧看来之斜 视图。 图45A、图45B、图45C及图45D系各为实施方式4中的导 光部之正面图、背面图、上面图及侧面图。 图46系实施方式4中的反射镜之斜视图。 图47A、图47B、图47C及图47D系各为实施方式4中的反 射镜之正面图、背面图、上面图及侧面图。 图48系实施方式4中的反射镜之剖面图。 图49系显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发光光源之 斜视图。 图50A、图50B、图50C及图50D系各为采用实施方式5的 发光光源之正面图、背面图、上面图及侧面图。 图51A及图51B系从实施方式5中的导光部的前面侧与 背面侧看来之斜视图。 图52A、图52B、图52C及图5D系各为实施方式5中的导 光部之正面图、背面图、上面图及侧面图。 图53系实施方式5中的反射镜之斜视图。 图54A、图54B、图54C及图54D系各为实施方式5中的反 射镜之正面图、背面图、上面图及侧面图。 图55系实施方式5中的反射镜之剖面图。 图56系显示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发光光源阵 列之斜视图。 图57系采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液晶显示器的构 造之概略剖面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