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非动力淤沙自然导引装置
摘要 一种非动力淤沙自然导引装置,其包括:至少一导流管,该导流管一端接设于沈沙槽,而另一端向外延伸到引流中枢内;至少一排放管,该排放管设于引流中枢内,排放管再由引流中枢底部一端向外延伸出去;至少一沈沙槽,该沈沙槽设有导流管,使得淤沙流入沈沙槽后可将导流管填入淤沙;一引流中枢,该引流中枢为一中空容器,其容置至少一导流管及至少一排放管;藉由上述构件组成,以环保且自然排放淤沙的方式,可用于湖泊、水池、池塘或水库等地方,将其底部的淤沙自然排放出去。
申请公布号 TWM334879 申请公布日期 2008.06.21
申请号 TW097200627 申请日期 2008.01.10
申请人 田评沼 发明人 田评沼
分类号 F04B37/02(200601AFI20080430VHTW) 主分类号 F04B37/02(200601AFI20080430VHTW)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1.一种非动力淤沙自然导引装置,其包括: 至少一导流管,该导流管一端接设于沈沙槽,而另 一端向外延伸到引流中枢内,接着导流管再向上延 伸至引流中枢顶端; 至少一排放管,该排放管设于引流中枢内,排放管 再由引流中枢底部一端向外延伸出去; 至少一沈沙槽,该沈沙槽系置设于池底内,其提供 淤沙沈积于内,且该沈沙槽设有导流管,使得淤沙 流入沈沙槽后可将导流管填入淤沙; 一引流中枢,该引流中枢为一中空容器,其容置至 少一导流管及至少一排放管;其中该引流中枢内之 导流管及排放管系呈现垂直方向,且垂直方向之导 流管及垂直方向之排放管可脱离或结合。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非动力淤沙自然导 引装置,其中该导流管置放沈沙槽处设双向的开口 ,其开口分别为低位准开口及高位准开口,沈沙槽 内的淤沙系由低位准开口进入导流管内,当淤沙超 过低位准开口之深度时,淤沙可由高位准开口填入 导流管内。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非动力淤沙自然导 引装置,其中该导流管之末端系为封闭状,待沈沙 槽内之淤沙填入导流管后,使得垂直方向之导流管 内部呈现真空状,若将垂直方向之导流管向上脱离 ,则形成一吸力,藉由吸力的牵引下,导流管内的淤 沙会自动流向引流中枢内。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非动力淤沙自然导 引装置,其中该排放管之末端亦为封闭状,若将垂 直方向之导流管向上脱离,淤沙会流入引流中枢内 ,接着再将垂直方向之排放管向上脱离,则引流中 枢内之淤沙会由排放管向外排出淤沙。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非动力淤沙自然导 引装置,其中该排放管之排放淤沙的压力,系藉由 导流管及排放管的数量或管径来控制压力大小;导 流管的管径愈小于排放管的管径,则排放淤沙的压 力愈大;至少一个排放管相对于愈少数量的导流管 ,则排放淤沙的压力也愈大。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非动力淤沙自然导 引装置,其中该引流中枢结合排放管及导流管后, 可放置于湖泊、水池、水库或池塘的水面上;并于 湖泊、水池、水库或池塘的底部置设沈沙槽,再藉 由导流管将淤沙流入引流中枢内,排放管则可排出 淤沙;达到不需要耗费能源动力,且能形成自然导 引淤沙的装置。 图式简单说明: 第一图本创作之结构剖视图。 第二图本创作之俯视图。 第三图本创作沈沙槽之侧面剖视图。 第四图本创作沈沙槽之俯视图。 第五图本创作之排放淤沙的示意动作一图。 第六图本创作之排放淤沙的示意动作二图。 第七图本创作之排放淤沙的示意动作三图。 第八图本创作之实施例图。
地址 南投县中寮乡永福村11邻仙峰巷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