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具非等间距反射物之背光模组
摘要 本创作为一种具非等间距反射物之背光模组,其包括:灯箱;复数个光源;以及复数个反射物。灯箱为具有开口之盒体,用以容置复数个光源及复数个反射物。复数个光源与灯箱之第一侧板平行且非等间距的设置于灯箱内,而复数个反射物亦与光源平行并非等间距的设置于灯箱内,又任一反射物系设置于任二光源之间。藉由反射物之设置以增加光线被反射的机率及导正背光模组之出光角度,并且非等间距地设置光源及反射物,藉此提高背光模组之整体亮度及光均齐度,并能减少增亮片之设置,用以降低背光模组之制造成本。
申请公布号 TWM332861 申请公布日期 2008.05.21
申请号 TW096213450 申请日期 2007.08.15
申请人 国立中央大学 发明人 陈奇夆;吕理铭
分类号 G02F1/1335(2006.01) 主分类号 G02F1/1335(2006.01)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潘燕昇 台北市大安区忠孝东路3段46号之319
主权项 1.一种具非等间距反射物之背光模组,其包括: 一灯箱,系为具有一开口之盒体,其包括: 一基板,其为该灯箱之底板,又该基板内侧具有一 第一光反射层; 一组第一侧板,其系由该基板相对应之二端部延伸 而成,又其内侧均具有一第二光反射层;以及 一组第二侧板,其系由该基板相对应之另二端部延 伸而成,又该组第二侧板之周边系与该组第一侧板 密合为一体; 复数个光源,其与该组第一侧板平行并非等间距的 设置于该灯箱内,且与该基板间相距一第一高度; 以及 复数个反射物,其与该些光源平行并非等间距的设 置于该第一光反射层上,且任一该反射物系设置于 相邻的任二该光源之间,又该些反射物之顶部高度 系大于等于该第一高度。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每一 该第一侧板与该基板间均形成有一第一夹角。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第 一夹角系介于10度至40度之间。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些 光源系为一冷阴极灯管、一线性排列之发光二极 体、一外部电极冷阴极管、或一电致发光元件。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些 反射物系为一三角形反射物或一梯形反射物。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些 反射物之一倾斜角系介于30度至45度之间。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些 反射物顶部之高度系介于该第一高度至该灯箱之 一半厚度间。 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些 光源与等间距排列光源间之偏移量大小系具有非 线性之关系。 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些 光源与等间距排列光源间之偏移量大小系由该灯 箱中央向两侧逐渐增加。 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 些反射物与等间距排列反射物间之偏移量大小系 具有非线性之关系。 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 些反射物与等间距排列反射物间之偏移量大小系 由该灯箱中央向两侧逐渐增加。 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 开口处进一步设有至少一扩散片。 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2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 开口处又再进一步设有一增亮片、或一反射式增 亮片。 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 开口处进一步设有一增亮片、或一反射式增亮片 。 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 些反射物顶部间之高度分别为非等高度。 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 些光源进一步非等高度排列。 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 些光源进一步非等高度排列,且该些反射物顶部之 高度系分别为非等高度。 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 第一光反射层及该第二光反射层系为一反射元件 。 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背光模组,其中该 些反射物系与该第一光反射层一体成型。 图式简单说明: 第1图为本创作之一种具非等间距反射物之背光模 组之立体实施例图。 第2图为本创作之非等间距反射物与等间距反射物 间偏移量之实施例图。 第3图为本创作之非等间距反射物与第一光反射层 一体成型之实施例图。 第4图为第2图中A部份放大示意图。 第5图为本创作之另一种具非等间距反射物之背光 模组之剖视实施例图。
地址 桃园县中坜市中大路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