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蒸气回收器
摘要 本发明的蒸气回收器系使收容在容器内而从蒸气涡轮机排出之蒸气在其容器内冷凝。在内部流通冷却媒体之复数个导热管,在于容器内配置在蒸气涡轮机的下方。导热管朝水平延伸,具有至少2个上部导热管群、及至少2个下部导热管群,在各导热管间有间隙。各导热管群则是复数个导热管排列成格子状所形成。在下部导热管群彼此之间的下部,妨碍蒸气的流动之干扰板朝水平方向延伸。在上部导热管群与下部导热管群之间,管群间涌水防止板朝水平方向延伸。在各围板部延伸于导热管群内,而围板部的气体经由气体抽出管路而往容器的外面导送。
申请公布号 TWI292467 申请公布日期 2008.01.11
申请号 TW094117310 申请日期 2005.05.26
申请人 东芝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吉井敏浩;五岛俊一;泷川幸夫;中岛昌二;小原文男;河野俊二;根本晃;井上裕司
分类号 F28B1/00(2006.01) 主分类号 F28B1/00(2006.01)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林志刚 台北市中山区南京东路2段125号7楼
主权项 1.一种蒸气回收器,是使蒸气涡轮机所排出的蒸气 冷凝之蒸气回收器;其特征为具有: 具有至少2个侧壁,蒸气由前述蒸气涡轮机流下所 构成之容器;及 在于前述容器内排列在前述蒸气涡轮机的下方,冷 却媒体流通在内部,与前述流下来的蒸气接触而使 蒸气冷凝之朝水平方向延伸之复数个导热管,其是 具有:在于前述容器内朝水平方向相互隔着间隔配 置之至少2个上部导热管群、及朝水平方向相互隔 着间隔配置在前述各个上部导热管群的下方位置 之至少2个下部导热管群;前述各导热管群则是前 述复数个导热管群排列成格子状所形成之该复数 个导热管;及 支撑前述复数个导热管之复数片管板;及 配置在前述下部导热管群彼此间的下部而朝水平 方向延伸来妨碍蒸气的流动之干扰板;及 前述上部导热管群和前述下部导热管群分别配置 在相互上下对向之间的位置而朝水平方向延伸将 由上方流下的冷凝水朝水平方向导送之管群间涌 水防止板;及 具有:前述各导热管群内平行于前述导热管且几乎 呈水平延伸的方式配置并具有气体抽出孔之上板 、及夹包前述气体抽出孔而且也夹包复数个前述 导热管而由前述上板起相互隔着间隔呈平行延伸 到下方且到前述导热管之2片侧板之围板部;及 连接到前述气体抽出孔而将前述围板部的气体往 前述容器的外面导送之气体抽出管路。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蒸气回收器,其中:前述 各上部导热管群之导热管的数量比前述各下部导 热管群更少。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蒸气回收器,其中:在朝 前述导热管的方向延伸之前述管群间涌水防止板 的端部,形成有上升部。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蒸气回收器,其中: 更具有:分别配置在前述各上部导热管群当中的前 述复数个导热管之间而朝水平方向延伸,将由上方 流下的冷凝水朝水平方向导送之3片的上部管群内 涌水防止板,也就是相互隔着间隙配置之上部管群 内涌水防止板;及 分别配置在前述各下部导热管群当中的前述复数 个导热管之间而朝水平方向延伸,将由上方流下的 冷凝水朝水平方向导送之复数片的下部管群内涌 水防止板,也就是相互隔着间隙配置之下部管群内 涌水防止板, 前述3片的上部管群内涌水防止板当中的中央之上 部管群内涌水防止板,配置在前述上板的上面。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蒸气回收器,其中:前述 至少2个上部导热管群当中的与前述容器的侧壁相 邻之2个上部导热管群内的前述上部管群内涌水防 止板的离前述容器侧壁较近侧的下方之与前述上 部导热管排列的导热管成垂直的剖面所呈现的形 状,为面对容器侧壁膨胀的几乎半圆形状, 在此几乎半圆形状的部分,设有面对前述容器的侧 壁呈水平延伸而朝向前述上部导热管群的中心方 向导送蒸气之至少1个蒸气通路通道。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蒸气回收器,其中:在前 述下部管群内涌水防止板的上方,设有比前述下部 导热管群的外侧更朝水平方向将蒸气导入之至少1 个蒸气通路通道。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蒸气回收器,其中:在前 述下部管群内涌水防止板的下方,设有将蒸气导入 到比前述下部导热管群的外侧更斜上方之至少1个 蒸气通路通道。 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蒸气回收器,其中:在前 述下部管群内涌水防止板之前述下部导热管群的 外侧的端部,形成有朝前述导热管的方向延伸之上 升部和下降部。 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蒸气回收器,其中:前述 下部导热管群内涌水防止板,设置在比前述下部导 热管群的高度方向中央更上面的位置。 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蒸气回收器,其中:配置 在前述下部导热管群之前述围板部的上板,设置在 离前述下部导热管群内的高度方向的上方10%以内 的位置。 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蒸气回收器,其中:前述 上部导热管群内的前述围板部,设置在比前述上部 导热管群的高度方向的中央更高的位置。 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蒸气回收器,其中:分别 构成前述至少2个上部导热管群当中之与前述容器 的侧壁相邻之2个上部导热管群内的前述围板部之 前述2片侧板,离前述容器的壁较近侧之外侧板、 及延伸到比此外侧板更内侧,也就是比外侧板更下 方为止之内侧板所组成。 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蒸气回收器,其中:有关 分别前述至少2个上部导热管群当中之与前述容器 的侧壁相邻之2个上部导热管群,沿着离侧壁较远 侧的下端部形成有至少水平1列的前述导热管所组 成之突出部,且在该突出部的离前述侧壁较近侧形 成有相当于至少水平2列的前述导热管之深度的没 有设置导热管之凹漥领域。 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蒸气回收器,其中:前述 至少2个上部导热管群当中之与前述容器的侧壁相 邻之2个上部导热管群所相邻之前述管群间涌水防 止板,具有与前述侧壁相对向之外侧端部及其外侧 端部的相反侧之内侧端部;前述外侧端部和前述侧 壁的距离与前述上部导热管群和前述侧壁的距离 相等或较短;前述内侧端部位在比前述下部导热管 群的内部端部更靠近容器的中心线。 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蒸气回收器,其中:前述 上部导热管群当中之与前述容器的侧壁相邻之2个 上部导热管群,配置在比分别所对向的前述下部导 热管群更内侧,而前述上部导热管群和前述侧壁之 间的距离比前述下部导热管群和前述侧壁之间的 距离更大。 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蒸气回收器,其中:前述 管群间涌水防止板,位在比前述上部导热管群和前 述下部导热管群之间的间隙的中央更下方。 17.一种蒸气回收器,是使轴设成水平之蒸气涡轮机 所排出之蒸气冷凝之蒸气回收器;其特征为具有: 具有至少2个侧壁,蒸气由前述蒸气涡轮机流下所 构成之容器;及 在于前述容器内排列在前述蒸气涡轮机的下方,在 冷却媒体流通内部,与前述流下来的蒸气接触而使 蒸气冷凝之朝水平方向延伸之复数个导热管,其是 具有:在于前述容器内朝水平方向相互隔着间隔配 置之至少2个上部导热管群、及朝水平方向相互隔 着间隔配置在前述各个上部导热管群的下方位置 之至少2个下部导热管群;前述各导热管群则是前 述复数个导热管排列成格子状所形成之该复数个 导热管;及 固定前述复数个导热管的端部而朝铅直方向延伸 之复数片管板;及 配置在前述下部导热管群彼此之间的下部而朝水 平方向延伸来妨碍蒸气的流动之干扰板;及 前述上部导热管群及前述下部导热管群,配置在分 别相互上下对向之间的位置而朝水平方向延伸将 由上方流下的冷凝水朝水平方向导送之管群间涌 水防止板;及 具有:在于前述各导热管群内平行于前述导热管且 几乎呈水平延伸的方式配置并具有气体抽出孔之 上板、及夹包前述气体抽出孔而且也夹包复数个 前述导热管而由前述上板起相互隔着间隔呈平行 延伸到下方且到前述导热管之2片侧板之下部管围 板部;及 具有:利用前述各上部导热管群的下端部之前述容 器的侧壁侧由前述管群间涌水防止板沿着前述上 部导热管群的外侧端部上升,具有气体抽出孔之外 侧端板、及连接到前述外侧端板的上端而与前述 管群间涌水防止板成平行延伸之第2上板,在与前 述管群间涌水防止板之间夹包复数个前述导热管 之上部管群围板部;及 连接到前述下部管群围板部的第1上板和上部管群 围板部的外侧端部之前述气体抽出孔而将前述下 部管群围板部和上部管群围板部的气体往前述容 器的外面导送之气体抽出管路。 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蒸气回收器,其中:更具 有由前述管群间涌水防止板上面上升而朝前述导 热管的方向延伸,其上端插入到前述上部管群内之 通气短路防止板。 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蒸气回收器,其中:前述 通气短路防止板具有用来使前述管群间涌水防止 板上面的冷凝水潮水平方向放流之缺口。 图式简单说明: 第1图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蒸气回收器 之正面竖起剖面图。 第2图为表示第1图中的蒸气回收器之侧面竖起剖 面图。 第3图为表示第1图中的蒸气回收器之导热管群之 正面竖起剖面图。 第4图为表示第1图中的蒸气回收器之导热管群的 重要部位之扩大正面竖起剖面图。 第5图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蒸气回收器 之正面竖起剖面图。 第6图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蒸气回收器 之正面竖起剖面图。 第7图为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蒸气回收器 之正面竖起剖面图。 第8图为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的蒸气回收器 之正面竖起剖面图。 第9图为表示第8图中的蒸气回收器之导热管群之 侧面竖起剖面图。 第10图为表示本发明的第5和第6实施形态之蒸气回 收器的上部管群的气体冷却部附近之扩大立体图 。 第11图为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形态之蒸气回收器 之正面竖起剖面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