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以收发器决定抵达资讯方向以形成三维波束之无线通信方法及天线系统
摘要 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及天线系统,用以决定方位及高度中(例如以三维方式)接收讯号的抵达方向(DOA),以形成一用来传送及接收讯号的波束。该系统包括二天线阵列,各具有复数天线元件、二第一级多模埠矩阵、至少一第二级多模埠矩阵、一方位相侦测器、一高度振幅侦测器、复数相移器及一收发器。该天线阵列及该第一级多模埠矩阵形成复数正交全方向模式。各模式具有一特征相位组。模式的相位其中之二被使用来决定方位的抵达方向。该第二级多模埠矩阵形成用来决定接收讯号的高度的抵达方向的一总和模式及一差异模式。一波束经由调整相移器而于接收讯号的方向中形成。
申请公布号 TWI292235 申请公布日期 2008.01.01
申请号 TW094136068 申请日期 2005.10.14
申请人 内数位科技公司 发明人 姜槟;史蒂文杰弗里高伯格;米迦勒詹姆斯林区
分类号 H01Q21/08(200601120200601) 主分类号 H01Q21/08(200601120200601)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蔡清福 台北市中山区中山北路3段27号13楼
主权项 1.一种天线系统,用以决定方位及高度的接收讯号 的抵达方向(DOA)、及于该决定方向中形成波束,该 系统包括: (a) 二天线阵列,各天线阵列包括复数天线元件; (b) 二第一级多模埠矩阵,与该二天线阵列通信,各 第一级多模埠矩阵包括复数互连混合器,用以处理 方位波束; (c) 至少一第二级多模埠矩阵,其包括复数互连混 合器,用以处理高度波束;及 (d) 一收发器,与该第二级多模埠矩阵通信,其中: (i) 该天线阵列及该第一级多模埠矩阵形成复数正 交全方向模式, (ii) 各该模式具有一特征相位组, (iii) 该模式的相位中二者用于决定方位中的抵达 方向,及 (iv) 该第二级多模埠矩阵形成一高度总和模式及 一高度差异模式,使得该接收讯号的抵达方向可依 方位被决定,且可于该接收讯号的该方向中形成波 束。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天线系统,其中该天线阵 列系由一距离d所隔开之相同环状阵列,该距离界 定由该天线阵列所形成之至少一对高度波束之宽 度。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天线系统,进一步包括一 方位相侦测器,与该收发器及至少一该第一级多模 埠矩阵通信,以侦测由至少一该第一级多模埠矩阵 所形成二模式之该方位相。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天线系统,其中该正交全 方向模式包括模式0、模式2、模式+1及模式-1。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天线系统,进一步包括一 高度振幅侦测器,其中抵达方向资讯是由该高度总 和模式除以该高度差异模式所决定。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天线系统,其中该距离d 乃加以调整以改变该至少一对高度波束的宽度。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天线系统,其中一波束场 型的乘法技术是用于决定一最后高度波束场型,其 中d系该二天线阵列的相位中央分离之垂直距离, 系俯角,且系介于该二天线阵列间的相位差。 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天线系统,其中一总和波 束系由该天线系统所形成,如下列方程式的函数: ,其 中系波长,Fs()系自该高度总和模式得出之阵 列因子,且H()系该二相同环状阵列其中之一之高 度场型。 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天线系统,其中一差异波 束由该天线系统所形成,如下列方程式的函数: , 其中系波长,Fd()系自高度差异模式得出之阵 列因子,且H()系该二相同环状阵列其中之一之高 度场型。 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天线系统,其中该总和 波束倾斜角度以 解出,而 中,系已知的抵达方向。 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天线系统,其中各天线 阵列具有四天线元件。 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天线系统,其中该二第 一级多模埠矩阵形成一二级层堆叠的Shelton-Butler 矩阵。 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天线系统,其中该第二 级多模埠矩阵系一二埠Butler矩阵。 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天线系统,其中该接收 讯号包括含有振幅及相位资讯的位元或脉波,其中 该振幅资讯是用来决定高度且该相位资讯是用来 决定方位。 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天线系统,其中该系统 形成控制方位及高度的传送及接收波束。 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天线系统,其中该系统 形成一单一波束,用以传送及接收来自一来源之讯 号,其中该波束具有独立的高度及方位数値。 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天线系统,其中该系统 形成用以接收讯号的波束。 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天线系统,进一步包括 复数相移器,与该第一级多模埠矩阵通信,各该相 移器形成一各自复杂电压,其中由相移器形成之该 复合电压被合并为一表示由该天线阵列所形成该 波束场型复合复杂电压。 19.一种于一天线系统中用以决定于方位及高度中 接收讯号的抵达方向及于该决定方向中形成波束 的无线通信方法,该天线系统包括(i)二天线阵列,( ii)与该二天线阵列通信之二第一级多模埠矩阵,各 第一级多模埠矩阵包括用于处理方位波束之复数 互连混合器,(iii)至少一第二级多模埠矩阵,其包括 用于处理高度波束之复数互连混合器,及(iv)一收 发器,与第二级多模埠矩阵通信,该方法包括: (a) 该天线阵列及该第一级多模埠矩阵形成复数正 交全方向模式,各模式具有一特征相位组,其中该 模式的相位其中之二系用来决定方位的抵达方向; 及 (b) 该第二级多模埠矩阵形成一高度总和模式及一 高度差异模式,使得该接收的讯号的该抵达方向的 高度可以被决定,且于该接收讯号的方向中形成波 束。 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方法,其中该天线阵列 系由一距离d所间隔分开之相同环状阵列,该距离 定义由该天线阵列所形成之至少一对高度波束的 宽度。 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方法,进一步包括(c)侦 测由至少一该第一级多模埠矩阵所形成的二模式 之方向相位。 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1项之方法,其中该正交全方 向模式包括模式0、模式2、模式+1及模式-1。 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1项之方法,进一步包括: (d)经由将该高度总和模式除以该高度差异模式,以 决定抵达方向资讯。 2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方法,进一步包括: (c)调整该距离d,以改变该至少一对高度波束的宽 度。 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1项之方法,进一步包括: (d)实施一波束场型乘法技术,以决定一最终高度波 束场型,其中d系该二天线阵列之相位中央分离之 垂直距离,系俯角,且系介于该二天线阵列间 之相位差。 2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5项之方法,进一步包括: (e)形成如下列方程式函数之一总和波束: ,其 中系波长,Fs()系自该高度总和模式所导出之 阵列因子,而H()系该二相同环状阵列其中之一之 高度场型。 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5项之方法,进一步包括: (e)形成一如下列方程式函数之差异波束: , 其中系波长,Fd()系自该高度差异模式所导出 之阵列因子,而H()系该二相同环状阵列其中之一 之高度场型。 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6项之方法,进一步包括: (i)以角度倾斜总和波束并解出,其中 中 ,是已知的抵达方向。 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方法,其中各该天线阵 列具有四天线元件。 3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方法,其中该二第一级 多模埠矩阵形成一二级层堆叠的Shelton-Butler矩阵 。 3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方法,其中该第二级多 模埠矩阵系一二埠Butler矩阵。 3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方法,其中该接收讯号 包括含有振幅及相位资讯之位元或脉波,该方法进 一步包括: (c)使用该振幅资讯以决定该接收讯号的高度;及 (d)使用该相位资讯以决定该接收讯号的方位。 3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方法,其中该系统形成 一单一波束,用以传送及接收来自一来源的讯号, 其中该波束具有独立的高度及方位値。 3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方法,其中该天线系统 形成用以传送讯号的波束。 3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方法,其中该天线系统 形成用以接收讯号的波束。 3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方法,进一步包括: (c)形成复数与不同相位有关的复杂电压;及(d)合并 该复杂电压为一表示由该天线阵列所形成该波束 场型复合复杂电压。 图式简单说明: 第1图例示一限制波束控制为二维之传统无线通信 系统的缺点; 第2图例示一根据本发明之方位及高度的三维波束 成型的优点; 第3图显示一天线系统,包括馈送一环状阵列之 Shelton-Butler矩阵,如此形成一根据本发明实施例之 一之4埠Shelton-Butler矩阵馈送之环状阵列; 第4A至第4D图显示由第3图的环状阵列所形成之可 用的正交之全方向模式; 第4E图系显示于第4A至第4C图中之相位模式0、模式 +1及模式-1之图示; 第5图显示一典型天线系统,包括一根据本发明实 施例之一之馈送一堆叠环状阵列之二级层堆叠 Shelton-Butler矩阵; 第6图显示一典型波束成型及指向天线系统; 第7图显示第5图之典型天线系统中之堆叠环状阵 列的图示;且 第8图例示根据本发明,高度波束如何被形成。
地址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