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基于隔离方法的“软错误”抑制电路
摘要 基于隔离方法的“软错误”抑制电路属于高可靠性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其特征在于将电路中敏感节点之间用可控的传输门加以隔离,从而隔离“软错误”的传输途径,有效地抑制了“软错误”的发生。因此降低了“软错误”发生的可能性。
申请公布号 CN101022035A 申请公布日期 2007.08.22
申请号 CN200710064144.3 申请日期 2007.03.02
申请人 清华大学 发明人 罗嵘;何苦;陈亦波;杨华中
分类号 G11C11/412(2006.01);G11C11/417(2006.01) 主分类号 G11C11/412(2006.01)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1.基于隔离方法的“软错误”抑制电路,其特征在于:针对SRAM单元,含有由两个反相器(INV2)、(INV1)构成的反馈存储环路;第1传输门,由NMOS管(M1)、PMOS管(M2)构成,该(M1)管、(M2)管的漏极互连后接反相器(INV2)的输出端(A),该(M1)管的栅极接位线的控制线BL,该(M1)管、(M2)管的源极相互连接后接在反相器(INV1)的输入端(A’),该(M2)管的栅极接地。第2传输门,由PMOS管(M3)、NMOS管(M4)构成,该(M3)管、(M4)管的漏极互连后接反相器(INV2)得输入端(C’),该(M3)管的栅极接在位线的控制线BL,该(M3)、(M4)管的源极相连后接反相器(INV1)的输出端(C),该(M3)管的栅极接地。在访问状态下,由位线选通送入的控制信号使得各传输门导通,数据被正常存入。在保持状态下,各传输门的NMOS管关闭,PMOS管导通,若两个反相器的输出端被中子击中,漏源极间电流ID,LIN即为中子打击下的冲击电流,用下式表示。<math> <mrow> <msub> <mi>I</mi> <mrow> <mi>D</mi> <mo>,</mo> <mi>LIN</mi> </mrow> </msub> <mo>=</mo> <msubsup> <mi>k</mi> <mi>n</mi> <mo>&prime;</mo> </msubsup> <mo>&CenterDot;</mo> <mfrac> <mi>W</mi> <mi>L</mi> </mfrac> <mo>&CenterDot;</mo> <mo>[</mo> <mrow> <mo>(</mo> <msub> <mi>V</mi> <mi>GS</mi> </msub> <mo>-</mo> <msub> <mi>V</mi> <mi>th</mi> </msub> <mo>)</mo> </mrow> <msub> <mi>V</mi> <mi>DS</mi> </msub> <mo>-</mo> <mfrac> <msubsup> <mi>V</mi> <mi>DS</mi> <mn>2</mn> </msubsup> <mn>2</mn> </mfrac> <mo>]</mo> </mrow> </math> 其中,VGS为栅源间电压;Vth为CMOS晶体管阈值电压;W、L为CMOS晶体管截面的宽和长度;VDS为漏源间电压;kn′为工艺特征参数;选择VGS、Vth和W/L,使中子打击得冲击电流ID,LIN减小,抑制了宇宙射线粒子打击到CMOS晶体管沟道上引发的以“软错误”为特征的电路功能的暂时异常的现象。
地址 100084北京市100084信箱82分箱清华大学专利办公室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