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定焦镜头
摘要 一种定焦镜头,其适于将一光阀所提供的一影像光束投影至一萤幕上。此定焦镜头包括依序排列之一第一透镜群、一第二透镜群与一第三透镜群,且第三透镜群较邻近光阀。其中,第一透镜群具有负光学屈光度,且至少包括一非球面透镜。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光学屈光度,且至少包括一透镜。第三透镜群具有正光学屈光度,且至少包括四透镜。此外,第一透镜群与第二透镜群之间的最短距离为 S1-2,第三透镜群的有效焦距为F3,且S1-2/F3>1.51。第一透镜群中最接近萤幕之透镜的有效焦距为F11,定焦镜头的有效焦距为F,且F11/F<-18.5。
申请公布号 TWI284747 申请公布日期 2007.08.01
申请号 TW095117609 申请日期 2006.05.18
申请人 扬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康尹豪;叶肇懿
分类号 G02B15/14(2006.01);G02B7/04(2006.01) 主分类号 G02B15/14(2006.01)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詹铭文 台北市中正区罗斯福路2段100号7楼之1;萧锡清 台北市中正区罗斯福路2段100号7楼之1
主权项 1.一种定焦镜头,适于将一光阀所提供的一影像光 束投影至一萤幕上,该定焦镜头包括: 一第一透镜群,配置于该光阀与该萤幕之间,该第 一透镜群具有负光学屈光度,且至少包括一非球面 透镜; 一第二透镜群,配置于该第一透镜群与该光阀之间 ,该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光学屈光度,且至少包括一 透镜;以及 一第三透镜群,配置于该第二透镜群与该光阀之间 ,该第三透镜群具有正光学屈光度,且至少包括四 透镜, 其中,该第一透镜群与该第二透镜群之间的最短距 离为S1-2,该第三透镜群的有效焦距为F3,且S1-2/F3>1. 51,而该第一透镜群中最接近该萤幕之透镜的有效 焦距为F11,该定焦镜头的有效焦距为F,且F11/F<-18.5 。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定焦镜头,其中该光 阀所提供的部分该影像光束会被该定焦镜头反射 回该光阀之一主动表面,并于该主动表面上形成大 小为D之一光斑,而该主动表面上的任一点至该主 动表面的光轴之最大距离为h,且D/h>0.176。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定焦镜头,更包括一 光圈,配置于该第二透镜群与该第三透镜群之间。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定焦镜头,更包括一 反射元件,配置于该第一透镜群与该第二透镜群之 间。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定焦镜头,其中:该 第一透镜群包括: 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光学屈光度,且为非球面透镜; 一第二透镜,配置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群之 间,且具有负光学屈光度; 一第三透镜,配置于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群之 间,且具有负光学屈光度;该第二透镜群包括: 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光学屈光度;该第三透镜群包 括: 一第五透镜,具有正光学屈光度; 一第六透镜,配置于该第五透镜与该光阀之间,且 具有负光学屈光度; 一第七透镜,配置于该第六透镜与该光阀之间,且 具有正光学屈光度; 一第八透镜,配置于该第七透镜与该光阀之间,且 具有负光学屈光度;以及 一第九透镜,配置于该第八透镜与该光阀之间,且 具有正光学屈光度。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定焦镜头,其中:该 第一透镜群包括: 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光学屈光度,且为非球面透镜; 一第二透镜,配置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群之 间,且具有负光学屈光度; 一第三透镜,配置于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群之 间,且具有负光学屈光度;该第二透镜群包括: 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光学屈光度;该第三透镜群包 括: 一第五透镜,具有正光学屈光度; 一第六透镜,配置于该第五透镜与该光阀之间,且 具有负光学屈光度; 一第七透镜,配置于该第六透镜与该光阀之间,且 具有正光学屈光度;以及 一第八透镜,配置于该第七透镜与该光阀之间,且 具有正光学屈光度。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定焦镜头,其中:该 第一透镜群包括: 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光学屈光度,且为非球面透镜; 一第二透镜,配置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群之 间,且具有负光学屈光度; 一第三透镜,配置于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群之 间,且具有负光学屈光度;该第二透镜群包括: 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光学屈光度;该第三透镜群包 括: 一第五透镜,具有正光学屈光度; 一第六透镜,配置于该第五透镜与该光阀之间,且 具有负光学屈光度; 一第七透镜,配置于该第六透镜与该光阀之间,且 具有正光学屈光度; 一第八透镜,配置于该第七透镜与该光阀之间,且 具有正光学屈光度;以及 一第九透镜,配置于该第八透镜与该光阀之间,且 具有正光学屈光度。 8.一种定焦镜头,适于将一光阀所提供的一影像光 束投影至一萤幕上,该定焦镜头包括: 一第一透镜群,配置于该光阀与该萤幕之间,该第 一透镜群具有负光学屈光度,且至少包括一非球面 透镜; 一第二透镜群,配置于该第一透镜群与该光阀之间 ,该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光学屈光度,且至少包括一 透镜; 一第三透镜群,配置于该第二透镜群与该光阀之间 ,该第三透镜群具有正光学屈光度,且至少包括一 透镜;以及 一第四透镜群,配置于该第三透镜群与该光阀之间 ,该第四透镜群具有正光学屈光度,且至少包括四 透镜, 其中,该第一透镜群与该第二透镜群之间的最短距 离为S1-2,该第三透镜群与该第四透镜群的有效焦 距为F34,且S1-2/F34>0.75,而该第二透镜群与该第三透 镜群之间的距离为S2-3,该定焦镜头的有效焦距为F, 且S2-3/F>9.05。 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所述之定焦镜头,其中该光 阀所提供的部分该影像光束会被该定焦镜头反射 回该光阀之一主动表面,并于该主动表面上形成大 小为D之一光斑,而该主动表面上的任一点至该主 动表面的光轴之最大距离为h,且D/h>0.176。 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所述之定焦镜头,更包括 一光圈,配置于该第三透镜群与该第四透镜群之间 。 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所述之定焦镜头,更包括 一反射元件,配置于该第二透镜群与该第三透镜群 之间。 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所述之定焦镜头,其中:该 第一透镜群包括: 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光学屈光度,且为非球面透镜; 一第二透镜,配置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群之 间,且具有负光学屈光度;该第二透镜群包括: 一第三透镜,具有正光学屈光度;该第三透镜群包 括: 一第四透镜,具有正光学屈光度;该第四透镜群包 括: 一第五透镜,具有正光学屈光度; 一第六透镜,配置于该第五透镜与该光阀之间,且 具有负光学屈光度; 一第七透镜,配置于该第六透镜与该光阀之间,且 具有正光学屈光度;以及 一第八透镜,配置于该第七透镜与该光阀之间,且 具有正光学屈光度。 13.一种定焦镜头,适于将一光阀所提供的一影像光 束投影至一萤幕上,该定焦镜头包括: 一第一透镜群,配置于该光阀与该萤幕之间,该第 一透镜群具有负光学屈光度,且至少包括一非球面 透镜以及具有正光学屈光度之一透镜; 一第二透镜群,配置于该第一透镜群与该光阀之间 ,该第二透镜群具有正光学屈光度,且至少包括一 透镜;以及 一第三透镜群,配置于该第二透镜群与该光阀之间 ,该第三透镜群具有正光学屈光度,且至少包括五 透镜, 其中,该第一透镜群与该第二透镜群之间的最短距 离为S1-2,该第三透镜群的有效焦距为F3,且S1-2/F3>1. 51。 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之定焦镜头,其中该 光阀所提供的部分该影像光束会被该定焦镜头反 射回该光阀之一主动表面,并于该主动表面上形成 大小为D之一光斑,而该主动表面上的任一点至该 主动表面的光轴之最大距离为h,且D/h>0.176。 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之定焦镜头,更包括 一光圈,配置于该第二透镜群与该第三透镜群之间 。 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之定焦镜头,更包括 一反射元件,配置于该第一透镜群与该第二透镜群 之间。 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所述之定焦镜头,其中:该 第一透镜群包括: 一第一透镜,具有负光学屈光度,且为非球面透镜; 一第二透镜,配置于该第一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群之 间,且具有负光学屈光度; 一第三透镜,配置于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群之 间,且具有负光学屈光度; 一第四透镜,配置于该第三透镜与该第二透镜群之 间,且具有正光学屈光度;该第二透镜群包括: 一第五透镜,具有正光学屈光度; 一第六透镜,配置于该第五透镜与该第三透镜群之 间,且具有负光学屈光度;该第三透镜群包括: 一第七透镜,具有正光学屈光度; 一第八透镜,配置于该第七透镜与该光阀之间,且 具有负光学屈光度; 一第九透镜,配置于该第八透镜与该光阀之间,且 具有正光学屈光度; 一第十透镜,配置于该第九透镜与该光阀之间,且 具有负光学屈光度;以及 一第十一透镜,配置于该第十透镜与该光阀之间, 且具有正光学屈光度。 图式简单说明: 图1是习知一种投影镜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一种定焦镜头的结构示 意图。 图3A至图3C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定焦镜头的成像 光学数据图。 图4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一种定焦镜头的结构示 意图。 图5A至图5C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之定焦镜头的成像 光学数据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一种定焦镜头的结构示 意图。 图7A至图7C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定焦镜头的成像 光学数据图。 图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一种定焦镜头的结构示 意图。 图9A至图9C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定焦镜头的成像 光学数据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一种定焦镜头的结构 示意图。 图11A至图11C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定焦镜头的成 像光学数据图。 图12A至图12C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之另一定焦镜头 的成像光学数据图。
地址 新竹市新竹科学工业园区力行路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