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变深度声纳浮标探测阵列
摘要 变深度声纳浮标探测阵列,属于船舶工程技术领域。包括一个母浮标和数个子浮标,母浮标和子浮标可由船舶人工布放,或由飞机空投,上级指挥中心的工作命令经由天线传入母浮标的无线电接收/发射系统,由A发射换能器基阵向各子浮标发出工作命令,各子浮标的B接收换能器基阵收到工作指令后,提交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处理,控制系统指挥B发射换能器基阵和声纳换能器工作,同时,控制系统还综合工作指令和深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的信息,对压气系统、三通阀、电控阀同时进行控制,改变充气囊内的充气量以调节子浮标的工作深度。本发明对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的水中应急作业以及国家海上防卫,都具有积极意义,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申请公布号 CN1996419A 申请公布日期 2007.07.11
申请号 CN200610147652.3 申请日期 2006.12.21
申请人 上海交通大学 发明人 马捷;杜乐乐;倪园芳
分类号 G08C23/02(2006.01);G08C17/00(2006.01) 主分类号 G08C23/02(2006.01)
代理机构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周文娟
主权项 1.一种变深度声纳浮标探测阵列,包括一个母浮标和数个子浮标,其特征在于母浮标由A接收换能器基阵(23)、A发射换能器基阵(24)、信号处理器(25)、无线电接收/发射装置(26)、A蓄电池(27)、母浮标外壳(28)和天线(29)组成,母浮标外壳(28)是一个陀螺状的旋转体,上部大尾部小,A接收换能器基阵(23)、A发射换能器基阵(24)、信号处理器(25)、无线电接收/发射装置(26)、A蓄电池(27)均安装在母浮标外壳(28)内,天线(29)伸出在母浮标外壳(28)顶部外侧,子浮标由沉浮单元(1)、控制单元(2)、声纳舱(3)、声纳换能器(17)和子浮标外壳(22)构成;其中,沉浮单元(1)包括高压气瓶(4)、电控阀(5)、三通阀(6)、充气囊(7)、压力传感器(8)、压气系统(9)、单向阀(10);控制单元(2)包括电路调控器(11)、控制系统(12)、深度传感器(13)、B蓄电池(14);声纳舱(3)包括B接收换能器基阵(15)和B发射换能器基阵(16);子浮标外壳(22)是一个圆柱形的壳体,沉浮单元(1)、控制单元(2)和声纳舱(3)都安置在子浮标外壳(22)内;声纳换能器(17)安置在子浮标外壳(22)底部的外侧,声纳舱(3)布置在子浮标的底部;子浮标的顶部是密闭空腔(18);球型开口空腔(20)位于子浮标的中部,开口空腔(20)的底部与通海孔道(21)相接,开口空腔(20)的顶部安装了密封接头(19),充气囊(7)安置在开口空腔(20)内,高压气瓶(4)、电控阀(5)、三通阀(6)、压力传感器(8)、压气系统(9)、单向阀(10)和控制单元(2)布置在密闭空腔(18)和开口空腔(20)之间;A蓄电池(27)、A接收换能器基阵(23)、A发射换能器基阵(24)、无线电接收/发射系统(26)都各自与信号处理器(25)电连接,天线(29)与无线电接收/发射系统(26)电连接;充气囊(7)的充气口通过密封接头(19)与三通阀(6)的一个通道管连接,三通阀(6)的另一个通道通过电控阀(5)与高压气瓶(4)的出口管连接,三通阀(6)的第三个通道和压气系统(9)的进口管连接,高压气瓶(4)上安装有压力传感器(8),压气系统(9)的出口通过单向阀(10)与高压气瓶(4)的进口管连接;B蓄电池(14)的输出端与控制系统(12)电连接;控制系统(12)的一个输出端与电路调控器(11)的输入端电连接,控制系统(12)的第二个输出端分别与电控阀(5)和三通阀(6)的控制端电连接,控制系统(12)的第三个输出端分别与B发射换能器基阵(16)、声纳换能器(17)的控制端电连接,声纳换能器(17)的输出端与B发射换能器基阵(16)电连接;压力传感器(8)的输出端、深度传感器(13)的输出端和B接收换能器基阵(15)的输出端分别与控制系统(12)的各输入端电连接;压气系统(9)通过电路调控器(11)与B蓄电池(14)电连接。
地址 200240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