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包含非晶碳膜之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摘要 一半导体装置包含一半导体基板以及一形成于该半导体基板上之薄膜堆叠,该薄膜堆叠并具有一待处理之薄膜。薄膜堆叠中之一双硬遮罩具有一非晶碳层以及一位于非晶碳层和该待处理之薄膜之间的下方硬遮罩层,而该硬遮罩层并不包含一非晶碳层。一金属内连线用之金属镶嵌结构系形成于薄膜堆叠中。非晶碳膜可例如整合入一单金属镶嵌结构或一双金属镶嵌结构中。非晶碳膜可当作一微影遮罩的一部份以形成内连线结构,或者也可当作一双硬遮罩之上层、一化学机械研磨(CMP)停止层或CMP时之牺牲层。
申请公布号 TWI280987 申请公布日期 2007.05.11
申请号 TW094102320 申请日期 2005.01.26
申请人 东京威力科创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艾瑞克M 李;多罗I 托马;大卫 王;杰佛瑞T 魏佐
分类号 C23C16/32(2006.01);G03F7/00(2006.01) 主分类号 C23C16/32(2006.01)
代理机构 代理人 周良谋 新竹市东大路1段118号10楼;周良吉 新竹市东大路1段118号10楼
主权项 1.一种半导体装置,包含: a).一半导体基板; b).一薄膜堆叠,形成于该半导体基板上,并包含一 待处理之薄膜; c).一双硬遮罩,包含一非晶碳层以及一位于该非晶 碳层和待处理之薄膜之间的下方硬遮罩层,该硬遮 罩层并不包含一非晶碳层,该非晶碳层系具有实质 上与该薄膜堆叠之光学特性相匹配之光学特性;及 d).形成于该薄膜堆叠内之金属内连线的一金属镶 嵌结构。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半导体装置,其中,该非 晶碳层包含在形成该薄膜堆叠中之该金属内连线 时的微影结构之一部份。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半导体装置,其中该非晶 碳层包含该金属镶嵌结构的一化学机械研磨(CMP) 停止层。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半导体装置,其中该非晶 碳层包含一防反射包覆层。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半导体装置,其中该光学 特性包含折射系数以及消光系数的至少其中之一 。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半导体装置,其中该折射 系数包含在1.5~1.9之范围的値。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半导体装置,其中该消光 系数包含在0.1~1.0之范围的値。 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半导体装置,其中该折射 系数以及该消光系数的至少其中之一系沿着该非 晶碳层之厚度而分层。 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半导体装置,其中该折射 系数包含在1.1~1.9之范围的値。 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半导体装置,其中该非 晶碳层包含化学气相沈积(CVD)包覆层以及电浆加 强化学气相沈积包覆层的至少其中之一。 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半导体装置,其中该非 晶碳层系用以提供该单金属镶嵌结构之临界尺寸 的控制以及该金属镶嵌结构之临界尺寸变动控制 的至少其中之一。 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半导体装置,其中该金 属镶嵌结构为一单金属镶嵌结构。 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半导体装置,其中该金 属镶嵌结构为一双金属镶嵌结构。 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半导体装置,其中该待 处理之薄膜更包含一低k介电层。 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半导体装置,其中该硬 遮罩层包含一氮化物。 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半导体装置,其中该硬 遮罩层包含氮化矽(Si3N4)、或耐火金属、或氮化钽 (TaN)类之耐火金属氮化物至少其中之一。 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半导体装置,其中该硬 遮罩层包含一碳化物。 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半导体装置,其中该硬 遮罩层包含碳化矽(SiC)或碳氧化矽(SiCO)至少其中 之一。 19.一种积体电路结构的形成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a).在一基板上形成一介电材料层; b).在该介电材料层上形成一硬遮罩层; c).在该硬遮罩层上形成一非晶碳材料层,该非晶碳 材料层系具有实质上与该薄膜堆叠之光学特性相 匹配之光学特性;以及 d).形成一金属内连线用之金属镶嵌结构,其方式为 将该非晶碳材料层当作一用来形成内连线结构之 微影结构、一双硬遮罩之上层、一防反射包覆层, 以及在一化学机械研磨(CMP)制程中当作一牺牲层, 其中,该硬遮罩层系用作为一CMP停止层。 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积体电路结构的形成 方法,更包含如下步骤: e).在该非晶碳材料层上形成一感光材料层,其中该 感光材料层以及该非晶碳层之光学特性大致相同; 以及 f).将该感光材料层暴露于一辐射图案,其中该非晶 碳材料层的形成步骤可促成在该感光材料层中形 成一实质上与该辐射图案相同之图案。 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积体电路结构的形成 方法,其中该非晶碳材料层的形成步骤包含使用化 学气相沈积(CVD)以及电浆加强CVD至少其中之一来 沈积该非晶碳材料层。 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积体电路结构的形成 方法,其中该金属镶嵌结构之形成步骤包含将一非 晶碳层与一单金属镶嵌结构整合在一起。 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积体电路结构的形成 方法,其中该金属镶嵌结构之形成步骤包含将一非 晶碳层与一双金属镶嵌结构整合在一起。 2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积体电路结构的形成 方法,其中该金属镶嵌结构之形成步骤包含将一非 晶碳层与一双金属镶嵌结构整合在一起,该双金属 镶嵌结构系利用包含一介层优先方法、一全介层 优先方法、一全介层而无停止层方法、一渠沟优 先方法以及一埋入介层遮罩方法的至少其中之一 的方法所形成者。 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积体电路结构的形成 方法,其中该硬遮罩层的形成步骤包含使用化学气 相沈积(CVD)以及电浆加强CVD至少其中之一来沈积 该硬遮罩层。 26.一种内连线结构的形成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a).准备一薄膜堆叠,该薄膜堆叠包含一具有金属线 之基板、一形成于该基板上之金属罩层、一形成 于该金属罩层上之第一介电层、一形成于该第一 介电层上之第二介电层、一形成于该第二介电层 上之硬遮罩层、一形成于该硬遮罩层上之第一非 晶碳层、一形成于该第一非晶碳层上之第二非晶 碳层以及一形成于第二非晶碳层上之第一感光材 料层; b).在该第一感光材料层上形成一第一图案; c).将该第一图案转移至该第二非晶碳层; d).在该第二非晶碳层上形成一第二感光材料层; e).在该第二感光材料层上形成一第二图案; f).将该第二图案转移至该第一非晶碳层; g).将该第二图案转移至该第二介电层; h).将第二图案转移至该第一介电层; i).将该第一图案转移至该第一非晶碳层; j).将该第一图案转移至该硬遮罩层; k).将该第一图案转移至该第二介电层;以及 l).将该第二图案转移至该金属罩层。 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6项之内连线结构的形成方 法,更包含在将第一图案转移至第二非晶碳层之后 ,将该第一感光材料层移除的步骤。 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6或27项之内连线结构的形成 方法,更包含在将第二图案转移至第二介电层之后 ,将该第二感光材料层移除的步骤。 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6或27项之内连线结构的形成 方法,更包含如下步骤: a).制备该薄膜堆叠,使其具有一形成于该第一介电 层上之蚀刻停止层,而该蚀刻停止层之形成系在该 第二介电层形成于该蚀刻停止层上之前;以及 b).将该第二图案转移至该蚀刻停止层。 3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6项之内连线结构的形成方 法,更包含如下步骤: a).将该第一及第二图案填满金属;以及 b).利用将至少一该非晶碳层当作一牺牲层以及将 该硬遮罩层当作一停止层而对该金属进行化学机 械研磨。 31.一种内连线结构的形成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a).准备一薄膜堆叠,该薄膜堆叠包含一具有金属线 之基板、一形成于该基板上之金属罩层、一形成 于该金属罩层上之第一介电层、一形成于该第一 介电层上之非晶碳层、一形成于该非晶碳层上之 第一感光材料层; b).在该第一感光材料层上形成一第一图案; c).将该第一图案转移至该非晶碳层; d).在该非晶碳层以及该第一图案上形成一第二介 电层; e).在该第二介电层上形成一硬遮罩; f).在该硬遮罩上形成一第二非晶碳层; g).在该第二非晶碳层上形成一第二感光材料层; h).在该第二感光材料层上形成一第二图案; i).将该第二图案转移至该第二非晶碳层; j).将第二图案转移至该硬遮罩层; k).将该第二图案转移至该第二介电层; l).将该第一图案转移至该第一介电层;以及 m).将该第一图案移转至该金属罩层。 3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1项之内连线结构的形成方 法,更包含如下步骤: a).将该第一及第二图案填满金属;以及 b).利用将该非晶碳层当作一牺牲层以及将该硬遮 罩层当作一停止层而对该金属进行化学机械研磨 。 33.一种内连线结构的形成方法,包含如下步骤: a).准备一薄膜堆叠,该薄膜堆叠包含一具有金属线 之基板、一形成于该基板上之金属罩层、一形成 于该金属罩层上之第一介电层、一形成于该第一 介电层上之硬遮罩、一形成于该硬遮罩上之非晶 碳层以及一形成于该非晶碳层上之第一感光材料 层,该非晶碳层系具有实质上与该薄膜堆叠之光学 特性相匹配之光学特性; b).在该第一感光材料层上形成一第一图案; c).将该第一图案转移至该非晶碳层; d).将该第一图案转移至该硬遮罩层; e).将该第一图案转移至该第一介电层; f).将该第一图案转移至该金属罩层; g).移除该非晶碳层; h).将该第一介电层以及该金属罩层中之第一图案 填满金属; i).在该薄膜堆叠中形成一第二金属罩层; j).在该第二金属罩层上形成一第二介电层; k).在该第二介电层上形成一第二硬遮罩层; l).在该第二硬遮罩层上形成一第二非晶碳层; m).在该第二非晶碳层上形成一第二感光材料层; n).在该第二感光材料层上形成一第二图案; o).将该第二图案转移至该第二非晶碳层; p).将该第二图案转移至该第二硬遮罩层; q).将该第二图案转移至该第二介电层;以及 r).将该第二图案转移至该第二金属罩层。 3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之内连线结构的形成方 法,更包含如下步骤: a).将该第二图案填满金属;以及 b).利用将该第二非晶碳层当作一牺牲层以及将该 第二硬遮罩层当作一停止层而对该金属进行化学 机械研磨。 3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之内连线结构的形成方 法,更包含如下步骤: a).制备该薄膜堆叠,使其具有一形成于该第一介电 层上之蚀刻停止层,而该蚀刻停止层之形成系在该 第二介电层形成于该蚀刻停止层上之前;以及 b).将该第二图案转移至该蚀刻停止层。 图式简单说明: 图1A~1H显示简略示意图,说明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 例中之形成一内连线结构的方法; 图2A~2F显示简略示意图,说明根据本发明之另一实 施例中,形成一内连线结构的方法; 图3A~3F显示简略示意图,说明根据本发明之再另一 实施例中,形成一内连线结构的方法; 图4A~4J显示简略示意图,说明根据本发明之又再另 一实施例中,形成一内连线结构的方法; 图5A~5D显示简略示意图,说明根据本发明之又再另 一实施例中,形成一内连线结构的方法; 图6A~6I显示简略示意图,说明根据本发明之又再另 一实施例中,形成一内连线结构的方法。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