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基础地基形成方法及建筑物基础结构
摘要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础地基形成方法和建筑物基础结构,其可最大限度地有效发现锥型块的难以下沈性,获得高稳定化地基的作用。作为解决手段,使用单独形成或多个连接形成的在扁平上面盘(12)的下部具有主体(11)且在主体(11)的下部具有轴脚(13)的圆形系列或多边形系列的锥型块(10),将目标地基(1)下掘到相当于轴脚(13)下端水平面的深度,使轴脚(13)相对于掘下部(2)的底面(3)直立,使锥型块(10)或连结锥型块(100)群相互密接地设置。从轴脚(13)的下端水平面开始至扁平上面盘(12)的上端水平面,所有锥型块(10)或连结锥型块(100)群由填充材料(50)包裹。在上述掘下部(2)的外周部,形成相当于轴脚(13)下端水平面高度的反力支持壁(20)。
申请公布号 TWI278558 申请公布日期 2007.04.11
申请号 TW093109046 申请日期 2004.04.01
申请人 埋口码塞奔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李平;饭塚弘芳
分类号 E02D27/34(2006.01) 主分类号 E02D27/34(2006.01)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赖经臣 台北市松山区南京东路3段346号1112室;宿希成 台北市松山区南京东路3段346号1112室
主权项 1.一种基础地基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单独形 成的在扁平上面盘(12)的下部具有主体(11)且在主 体(11)的下部具有轴脚(13)的圆形系列或多边形系 列的锥型块(10),将目标地基(1)下掘到相当于锥型 块(10)的轴脚(13)下端水平面的深度,使轴脚(13)相对 于掘下部(2)的底面(3)直立,使多个锥型块(10)相互 密接地设置,在铺设锥型块(10)之同时,或铺设锥型 块(10)后,将碎石等填充材料(50)填充在从轴脚(13)的 下端水平面至扁平上面盘(12)的上端水平面的上述 掘下部(2)的内侧空间内,成为锥型块(10)和上述填 充材料(50)形成一体的地基结构。 2.一种基础地基形成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连接多 个在扁平上面盘(12)的下部具有主体(11)且在主体( 11)的下部具有轴脚(13)的圆形系列或多边形系列的 多个锥型块(10)单位连结而成的连结锥型块(100),将 目标地基(1)下掘到相当于连结锥型块(100)的轴脚( 13)下端水平面的深度,使各个轴脚(13)相对于掘下 部(2)的底面(3)直立,多个连结锥型块(100)相互密接 地设置,在铺设连结锥型块(100)之同时,或铺设连结 锥型块(10)后,将碎石等填充材料(50)填充在从轴脚( 13)的下端水平面至扁平上面盘(12)的上端水平面的 上述掘下部(2)的内侧空间内,形成上述连结锥型块 (100)和上述填充材料(50)形成一体的盘结构。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基础地基形成方法,其中 ,在上述掘下部(2)的外周部,形成具有至少相当于 锥型块(10)的轴脚(13)下端水平面高度的反力支持 壁(20),在上述反力支持壁(20)所包围的掘下部(2)的 内侧空间内,由碎石等填充材料(50)填充。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基础地基形成方法,其中 ,在上述掘下部(2)的外周部,形成至少具有相当于 连结锥型块(100)的各个轴脚(13)下端水平面高度的 反力支持壁(20),在上述反力支持壁(20)所包围的掘 下部(2)的内侧空间内,由碎石等填充材料(50)填充 。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基础地基形成方法,其中 ,使相互连接各个锥型块(10)的联结构件在填充材 料(50)的层内延伸,使填充材料(50)与该联结构件纠 缠系合,促进锥型块(10)和填充材料(50)一体化。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基础地基形成方法,其中 ,使相互连接各个锥型块(10)的联结构件在填充材 料(50)的层内延伸,使填充材料(50)与该联结构件纠 缠系合,促进锥型块(10)和填充材料(50)一体化。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基础地基形成方法,其中 ,使相互连接各个连结锥型块(100)的联结构件在填 充材料(50)的层内延伸,使填充材料(50)与该联结构 件纠缠系合,促进连结锥型块(100)和填充材料(50)一 体化。 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基础地基形成方法,其中 ,使相互连接各个连结锥型块(100)的联结构件在填 充材料(50)的层内延伸,使填充材料(50)与该联结构 件纠缠系合,促进连结锥型块(100)和填充材料(50)一 体化。 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基础地基形成方法,其中 ,上述联结构件由土木用高强度塑胶网构件构成。 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基础地基形成方法,其 中,上述联结构件由土木用高强度塑胶网构件构成 。 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基础地基形成方法,其 中,上述联结构件由土木用高强度塑胶网构件构成 。 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基础地基形成方法,其 中,上述联结构件由土木用高强度塑胶网构件构成 。 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5、6、9或10项中任一项 之基础地基形成方法,其中,当分上下数层铺设上 述锥型块(10)时,将地基(1)下掘至最下层的锥型块( 10)的轴脚下端深度,在铺设锥型块(10)之同时,或在 铺设锥型块(10)之后,将填充材料(50)填充在掘下部( 2)的内侧空间内。 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7、8、11或12项中任一 项之基础地基形成方法,其中,当分上下数层铺设 上述连结锥型块(100)时,将地基(1)下掘至最下层的 连结锥型块(100)的轴脚(13)下端深度止,在铺设连结 锥型块(100)之同时,或在铺设连结锥型块(100)之后, 将填充材料(50)填充在掘下部(2)的内侧空间内。 15.一种建筑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仿效目标建 筑物的周边轮廓,使多个锥型块(10)分单层或数层 相互接触或系合且相对地基直立地铺设,用碎石或 砂砾等填充材料(50)填充各个锥型块(10)之间和锥 型块(10)铺设列的两侧,形成整体环状连续的支持 区域(S1),沿水平方向上贯穿上述支持区域(S1)和由 支持区域(S1)所包围的没有铺设锥型块的区域(S), 埋设由连接栅网和强化合成树脂纤维不织布等组 成的联结构件(30),在支持区域(S1)内,将锥型块(10) 的轴脚(13)插入系合于联结构件(30)内。 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在上述支持区域(S1)内,锥型块(10)系至少铺设3排。 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在上述支持区域(S1)内,锥型块(10)系铺设3层。 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在上述支持区域(S1)内,锥型块(10)系铺设3层。 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至18项中任一项之建筑物基 础结构,其中,上述联结构件(30)从支持区域(S1)一直 连续至没有铺设锥型块的区域(S),在支持区域(S1) 内,由填充材料(50)夹压支持,在没有铺设锥型块的 区域(S)内,由回填土(52)夹压支持。 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至18项中任一项之建筑物基 础结构,其中,沿上述支持区域(S1)的内外面遮断上 述填充材料(50)和周边土壤的间隔构件(122),系设置 在垂直方向。 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沿上述支持区域(S1)的内外面遮断上述填充材料(50 )和周边土壤的间隔构件(122),系设置在垂直方向。 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上述间隔构件(122)由不锈金属板、混凝土板、合 成树脂板、连接栅网、合成树脂制不织布中一种 组成。 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1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上述间隔构件(122)系由不锈金属板、混凝土板、 合成树脂板、连接栅网、合成树脂制不织布中一 种组成。 2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最下层锥型块(10)系一直铺设到没有铺设锥型块的 区域(S)的底部整个区域,用填充材料(50)填充该最 下层锥型块(10)群之间。 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最下层锥型块(10)系铺设到没有铺设锥型块的区域 (S)的底部整个区域,用填充材料(50)填充该最下层 锥型块(10)群之间。 2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至18项中任一项之建筑物基 础结构,其中,在上述支持区域(S1)和没有铺设锥型 块的区域(S)的底面水平面整个区域内,使凝固材料 或水泥浆等混入上述地基土壤内,形成防水层(131) 。 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在上述支持区域(S1)和没有铺设锥型块的区域(S)的 底面水平面整个区域内,使凝固材料或水泥浆等混 入上述地基土壤内,形成防水层(131)。 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在上述支持区域(S1)和没有铺设锥型块的区域(S)的 底面水平面整个区域内,使凝固材料或水泥浆等混 入上述地基土壤内,形成防水层(131)。 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1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在上述支持区域(S1)和没有铺设锥型块的区域(S)的 底面水平面整个区域内,使凝固材料或水泥浆等混 入上述地基土壤内,形成防水层(131)。 3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在上述支持区域(S1)和没有铺设锥型块的区域(S)的 底面水平面整个区域内,使凝固材料或水泥浆等混 入上述地基土壤内,形成防水层(131)。 3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在上述支持区域(S1)和没有铺设锥型块的区域(S)的 底面水平面整个区域内,使凝固材料或水泥浆等混 入上述地基土壤内,形成防水层(131)。 3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在上述支持区域(S1)和没有铺设锥型块的区域(S)的 底面水平面整个区域内,使凝固材料或水泥浆等混 入上述地基土壤内,形成防水层(131)。 3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5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在上述支持区域(S1)和没有铺设锥型块的区域(S)的 底面水平面整个区域内,使凝固材料或水泥浆等混 入上述地基土壤内,形成防水层(131)。 3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至18项中任一项之建筑物基 础结构,其中,使用沿水平方向连接3至6个锥型块(10 )所组成的多连型锥型块(100a)。 3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使用沿水平方向连接3至6个锥型块(10)所组成的多 连型锥型块(100a)。 3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使用沿水平方向连接3至6个锥型块(10)所组成的多 连型锥型块(100a)。 3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1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使用沿水平方向连接3至6个锥型块(10)所组成的多 连型锥型块(100a)。 3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使用沿水平方向连接3至6个锥型块(10)所组成的多 连型锥型块(100a)。 3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使用沿水平方向连接3至6个锥型块(10)所组成的多 连型锥型块(100a)。 4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使用沿水平方向连接3至6个锥型块(10)所组成的多 连型锥型块(100a)。 4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5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使用沿水平方向连接3至6个锥型块(10)所组成的多 连型锥型块(100a)。 4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6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使用沿水平方向连接3至6个锥型块(10)所组成的多 连型锥型块(100a)。 4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7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使用沿水平方向连接3至6个锥型块(10)所组成的多 连型锥型块(100a)。 4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使用沿水平方向连接3至6个锥型块(10)所组成的多 连型锥型块(100a)。 4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9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使用沿水平方向连接3至6个锥型块(10)所组成的多 连型锥型块(100a)。 4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0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使用沿水平方向连接3至6个锥型块(10)所组成的多 连型锥型块(100a)。 4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1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使用沿水平方向连接3至6个锥型块(10)所组成的多 连型锥型块(100a)。 4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使用沿水平方向连接3至6个锥型块(10)所组成的多 连型锥型块(100a)。 4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使用沿水平方向连接3至6个锥型块(10)所组成的多 连型锥型块(100a)。 50.一种建筑物基础结构,其特征在于:仿效目标建 筑物的周边轮廓,使多个锥型块(10)分单层或数层 相互接触或系合且相对于施工地基(G)直立地铺设, 用碎石或砂砾等填充材料(50)填充各个锥型块(10) 之间,形成整体环状连续的支持区域(S1)以及由该 支持区域(S1)所包围的没有铺设锥型块的区域(S), 使阻止端部的某个锥型块(10)向离开锥型块列中心 的方向倾斜或倒塌的反力支持壁(20)与该支持区域 (S1)的内外两侧邻接,由填充材料(50)形成至锥型块( 10)的轴脚(13)的下端水平面深度,将内侧反力支持 壁(20)的与锥型块(10)相对面相反的面压接于没有 铺设锥型块区域(S)的回填土(52),且将外侧反力支 持壁(20)的与锥型块(10)相对面相反的面压接于周 围土壤(G1)。 5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0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在上述支持区域(S1)内,连接栅网的联结构件(30)沿 水平方向被铺设在锥型块(10)的轴脚(13)和上面盘( 12)中至少一个的水平面内,锥型块(10)群由牵引联 结构件(30)相互连接,联结构件(30)由填充材料(50)夹 压支持。 5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0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在上述支持区域(S1)和没有铺设锥型块区域(S)的底 面水平面全部区域内,形成使凝固材料或水泥浆等 与地基底部(G0)的土壤混合含浸而组成的防水层( 131)。 5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1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在上述支持区域(S1)和没有铺设锥型块区域(S)的底 面水平面全部区域内,形成使凝固材料或水泥浆等 与地基底部(G0)的土壤混合含浸而组成的防水层( 131)。 5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0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将浮动轮体(114)单层或数层地嵌合在锥型块(10)的 轴脚(13),用填充材料(50)包裹浮动轮体(114)。 5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2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将浮动轮体(114)单层或数层地嵌合在锥型块(10)的 轴脚(13),用填充材料(50)包裹浮动轮体(114)。 5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3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将浮动轮体(114)单层或数层地嵌合在锥型块(10)的 轴脚(13),用填充材料(50)包裹浮动轮体(114)。 5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0至56项中任一项之建筑物基 础结构,其中,锥型块(100)群系铺设成3列。 5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0至56项中任一项之建筑物基 础结构,其中,使用沿水平方向连接3至6个锥型块(10 )所组成的多连型锥型块(100)。 5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7项之建筑物基础结构,其中, 使用沿水平方向连接3至6个锥型块(10)所组成的多 连型锥型块(100)。 图式简单说明: 图1为由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形成方法构成的基 础地基的纵剖面图。 图2为在图1的基础地基中使用的由圆形系列单独 形成的锥型块的立体图。 图3为图2的锥型块群和下部联结构件以及上部联 结构件的立体图。 图4为图1的基础地基的俯视图,其中省略了上部联 结构件。 图5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的圆形系列的4连型形 成的连结锥型块的俯视图。 图6为图5的连结锥型块的仰视图。 图7为图5的连结锥型块的前视图。 图8为沿图5中A-A线的纵剖面图。 图9为沿图5中B-B线的纵剖面图。 图10为沿图5中C-C线的纵剖面图。 图11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的圆形系列的6连型形 成的连结锥型块的前视图。 图12(a)为图11的连结锥型块的仰视图。 图12(b)为图11的连结锥型块的立体图。 图13为图11的连结锥型块的右视图。 图14为沿图13中D-D线的纵剖面图。 图15为显示图11的连结锥型块的施工示例的垂直剖 面图。 图16为图5的连结锥型块和图11的连结锥型共同使 用的施工示例的垂直剖面图。 图17为本发明其他实施例中的多边形系列的4连型 形成的连结锥型块的俯视图。 图18(a)为图17的连结锥型块的前视图。 图18(b)为图17的连结锥型块的立体图。 图19为图17的连结锥型块的仰视图。 图20(a)为沿图17中E-E线的纵剖面图。 图20(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连结锥型块的立体 图。 图20(c)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连结锥型块的前视 图。 图21为将单独形成的锥型块铺设成上下两段的一 个实施例的垂直剖面图。 图22为将连结锥型块铺设成上下两段时一个实施 例的垂直剖面图。 图23为显示本发明的变更实施形态1的建筑物基础 结构的俯视图。 图24为示意性显示本发明的变更实施形态2的建筑 物基础结构的俯视图。 图25为显示本发明的变更实施形态3的建筑物基础 结构的纵剖面前视图。 图26为显示本发明的变更实施形态3的建筑物基础 结构一部分的纵剖面前视图。 图27为显示本发明的变更实施形态4的建筑物基础 结构一部分的纵剖面前视图。 图28(a)为显示在本发明建筑物基础结构中作为联 结构件使用的连接栅网一个示例的一部分俯视图 。 图28(b)为显示在本发明建筑物基础结构中作为联 结构件使用的连接栅网另一个示例的一部分俯视 图。 图29为显示本发明的变更实施形态5的建筑物基础 结构一部分的纵剖面图。 图30为显示本发明的变更实施形态7的建筑物基础 结构一部分的纵剖面前视图。 图31为显示省略了中央部分的本发明的变更实施 形态8的建筑物基础结构的纵剖面前视图。 图32为显示省略了中央部分的本发明的变更实施 形态9的建筑物基础结构的纵剖面前视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