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记录有蓄电元件的等效电路模型之记录媒体、导出程式之记录媒体、导出装置、模拟程式之记录媒体、模拟装置、设计方法、良否判断方法以及良否判RECORDING MEDIUM WITH EQUIVALENT CIRCUIT MODEL OF STORAGE ELEMENT STORED, RECORDING MEDIUM FOR DERIVING PROGRAM, DERIVING DEVICE, RECORDING MEDIUM FOR SIMULATION PROGRAM, SIMULATION DEVICE, DESIGN METHOD,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CIDING QUALITY RECORDING MEDIUM WITH EQUIVALENT CIRCUIT MODEL OF STORAGE ELEMENT STORED, RECORDING MEDIUM FOR DERIVING PROGRAM, DERIVING DEVICE, RECORDING MEDIUM FOR SIMULATION PROGRAM, SIMULATION DEVICE, DESIGN METHOD, AND METHOD AND DEVICE FOR DECIDING QUALITY
摘要 本发明的电脑可读取的记录媒体,系记录有依照施加的交流信号的频率而以使等效阻抗之实数部与测定的阻抗之实数部大致一致的方式变化之蓄电元件的等效电路模型者,其中之蓄电元件的等效电路模型系具有对应于蓄电部之第1电路,及串联连接于第1电路并对应于端子部之第2电路,第1电路系至少包含1个串联连接第1并联电路与第2并联电路的串联电路,第1并联电路系由第1电阻,及并联连接第1电阻的第1电感所组成,第2并联电路系由第2电阻,及并联连接第2电阻的第1电容所组成。
申请公布号 TWI276811 申请公布日期 2007.03.21
申请号 TW094109937 申请日期 2005.03.30
申请人 三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二木一也;森家制
分类号 G01R27/26(2006.01);G01R27/02(2006.01);G01R31/18(2006.01) 主分类号 G01R27/26(2006.01)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洪武雄 台北市中正区博爱路35号9楼;陈昭诚 台北市中正区博爱路35号9楼
主权项 1.一种记录有蓄电元件的等效电路模型之电脑可 读取的记录媒体,其中之蓄电元件的等效电路模型 系依照施加的交流信号的频率而以使等效阻抗之 实数部与测定阻抗之实数部大致一致的方式变化, 其中, 上述等效电路模型系具有: 对应于蓄电部之第1电路;及 串联连接于上述第1电路,并对应于端子部之第2电 路, 上述第1电路,系至少包含1个串联连接第1并联电路 与第2并联电路而成的第1串联电路, 上述第1并联电路系由: 第1电阻;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1电阻之第1电感所组成, 上述第2并联电路系由: 第2电阻;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2电阻之第1电容所组成。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记录有蓄电元件的等效 电路模型之电脑可读取的记录媒体,其中,上述第1 电路系由1个上述第1串联电路所组成。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记录有蓄电元件的等效 电路模型之电脑可读取的记录媒体,其中, 上述第1电路还包含并联连接于上述第1串联电路 之第2串联电路, 上述第2串联电路系由: 第3电阻;及 串联连接于上述第3电阻之第2电容所组成。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记录有蓄电元件的等效 电路模型之电脑可读取的记录媒体,其中, 上述第2电路系包含: 第2电感;及 串联连接于上述第2电感之第4电阻。 5.一种记录有用以使电脑执行之导出程式的记录 媒体,该程式系用以使电脑执行蓄电元件的等效电 路模型的导出之程式,其中之蓄电元件的等效电路 模型系依照施加的交流信号的频率而以使等效阻 抗之实数部与测定阻抗之实数部大致一致的方式 变化,其中, 上述等效电路模型系具有: 对应于蓄电部之第1电路;及 串联连接于上述第1电路,并对应于端子部之第2电 路, 上述第1电路,系至少包含1个串联连接第1并联电路 与第2并联电路而成的第1串联电路, 第1并联电路系由: 第1电阻;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1电阻的电感所组成, 第2并联电路系由: 第2电阻;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2电阻的第1电容所组成, 上述程式系使电脑执行下列步骤: 接受上述蓄电元件之测定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特 性之步骤;及 将构成上述第1电路的各要素的値予以最适化,俾 使上述等效电路模型的等效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 特性与上述测定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大致一 致之步骤。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记录有用以使电脑执行 之导出程式的记录媒体,其中, 上述最适化步骤系包括: 使上述第1及第2电阻、上述电感及上述第1电容各 个的値变化之第1步骤; 利用上述变化后的第1及第2电阻、电感及第1电容 的値来计算上述等效电路模型之等效阻抗之实数 部的频率特性之第2步骤;及 直到上述计算出的等效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 与上述蓄电元件的测定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 大致一致为止重覆上述第1及第2步骤之第3步骤。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记录有用以使电脑执行 之导出程式的记录媒体,其中, 上述第1电路系由: 1个上述第1串联电路;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1串联电路之第2串联电路所组 成, 上述第2串联电路系由: 第3电阻;及 串联连接于上述第3电阻之第2电容所组成, 上述最适化的步骤系包括: 使上述第1、第2及第3电阻、上述电感以及上述第1 及第2电容各个的値变化之第1步骤; 利用上述变化后的第1、第2及第3电阻、电感以及 第1及第2电容的値来计算上述等效电路模型之等 效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之第2步骤;及 直到上述计算出的等效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 与上述蓄电元件的测定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 大致一致为止重覆上述第1及第2步骤之第3步骤。 8.一种记录有用以使电脑执行之模拟程式的记录 媒体,该程式系用以使电脑使用蓄电元件的等效电 路模型而执行具有上述蓄电元件的电路之电气特 性的模拟之程式,其中之蓄电元件的等效电路模型 系依照施加的交流信号的频率而以使等效阻抗之 实数部与测定阻抗之实数部大致一致的方式变化, 其中, 上述等效电路模型系具有: 对应于蓄电部之第1电路;及 串联连接于上述第1电路,并对应于端子部之第2电 路, 上述第1电路,系至少包含1个串联连接第1并联电路 与第2并联电路而成的第1串联电路, 上述第1并联电路系由: 第1电阻;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1电阻的电感所组成, 上述第2并联电路系由: 第2电阻;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2电阻的第1电容所组成, 上述程式系使电脑执行下列步骤: 接受包含上述蓄电元件的等效电路模型之上述电 路的电路模型之步骤; 接受模拟条件之步骤; 根据上述电路的电路模型及模拟条件来计算上述 电气特性之步骤;及 输出上述计算出的电气特性之步骤。 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记录用以使电脑执行之 模拟程式的记录媒体,其中, 上述第1电路系由: 1个上述第1串联电路;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1串联电路的第2串联电路所组 成, 上述第2串联电路系由: 第3电阻;及 串联连接于上述第3电阻的第2电容所组成。 10.一种设计蓄电元件之方法,系使用蓄电元件的等 效电路模型而以具有上述蓄电元件的电路之电气 特性成为所希望的电气特性之方式设计蓄电元件 之方法,其中之蓄电元件的等效电路模型系依照施 加的交流信号的频率而以使等效阻抗之实数部与 测定阻抗之实数部大致一致的方式变化,其中, 上述等效电路模型系具有: 对应于蓄电部之第1电路;及 串联连接于上述第1电路,并对应于端子部之第2电 路, 上述第1电路,系至少包含1个串联连接第1并联电路 与第2并联电路而成的第1串联电路, 上述第1并联电路系由: 第1电阻;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1电阻的电感所组成, 上述第2并联电路系由: 第2电阻;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2电阻的第1电容所组成, 上述方法系包括下列步骤: 作成包含上述蓄电元件的等效电路模型之上述电 路的电路模型之步骤; 决定上述所希望的电气特性之步骤; 将构成上述第1电路之各要素的値予以最适化,俾 使上述电路的电路模型之电气特性与上述所希望 的电气特性大致一致的步骤;及 根据上述最适化后之构成上述第1电路之各要素的 値来制作上述蓄电元件之步骤。 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设计蓄电元件之方法, 其中, 上述最适化步骤系包括: 使上述第1及第2电阻、上述电感及上述第1电容各 个的値变化之第1步骤; 利用上述变化后的第1及第2电阻、电感及第1电容 的値来计算上述电路的电路模型之电气特性之第2 步骤;及 直到上述计算出之电路的电路模型之电气特性与 上述所希望的电气特性大致一致为止重覆上述第1 及第2步骤之第3步骤。 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设计蓄电元件之方法, 其中, 上述第1电路系由: 1个上述第1串联电路;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1串联电路的第2串联电路所组 成,上述第2串联电路系由: 第3电阻;及 串联连接于上述第3电阻的第2电容所组成, 上述最适化的步骤系包括: 使上述第1、第2及第3电阻、上述电感以及上述第1 及第2电容各个的値变化之第1步骤; 利用上述变化后的第1、第2及第3电阻、电感以及 第1及第2电容的値来计算上述电路的电路模型之 电气特性之第2步骤;及 直到上述计算出之电路的电路模型之电气特性与 上述所希望的电气特性大致一致为止重覆上述第1 及第2步骤之第3步骤。 13.一种判断蓄电元件的良否之方法,系使用蓄电元 件的等效电路模型来判断蓄电元件的良否之方法, 其中之蓄电元件的等效电路模型系依照施加的交 流信号的频率而以使等效阻抗之实数部与测定阻 抗之实数部大致一致的方式变化,其中, 上述等效电路模型系具有: 对应于蓄电部之第1电路;及 串联连接于上述第1电路,并对应于端子部之第2电 路, 上述第1电路,系至少包含1个串联连接第1并联电路 与第2并联电路而成的第1串联电路, 上述第1并联电路系由: 第1电阻;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1电阻的电感所组成, 上述第2并联电路系由: 第2电阻;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2电阻的第1电容所组成, 上述方法系包括下列步骤: 取得上述蓄电元件之测定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特 性之步骤; 将构成上述第1电路之各要素的値予以最适化,俾 使上述等效电路模型之等效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 特性与上述测定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大致一 致的步骤;及 上述最适化后的构成上述第1电路之各要素的値若 在预先订定的范围内,则判断上述蓄电元件为良品 之步骤。 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判断蓄电元件的良否 之方法,其中, 上述最适化步骤系包括: 使上述第1及第2电阻、上述电感及上述第1电容各 个的値变化之第1步骤; 利用上述变化后的第1及第2电阻、电感及第1电容 的値来计算上述等效电路模型之等效阻抗之实数 部的频率特性之第2步骤;及 直到上述计算出之等效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 与上述蓄电元件的测定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 大致一致为止重覆上述第1及第2步骤之第3步骤。 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判断蓄电元件的良否 之方法,其中, 上述第1电路系由: 1个上述第1串联电路;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1串联电路的第2串联电路所组 成, 上述第2串联电路系由: 第3电阻;及 串联连接于上述第3电阻的第2电容所组成, 上述最适化的步骤系包括: 使上述第1、第2及第3电阻、上述电感以及上述第1 及第2电容各个的値变化之第1步骤; 利用上述变化后的第1、第2及第3电阻、电感以及 第1及第2电容的値来计算上述等效电路模型之等 效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之第2步骤;及 直到上述计算出之等效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 与上述蓄电元件的测定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 大致一致为止重覆上述第1及第2步骤之第3步骤。 16.一种等效电路模型导出装置,系导出蓄电元件的 等效电路模型之装置,其中之蓄电元件的等效电路 模型系依照施加的交流信号的频率而以使等效阻 抗之实数部与测定阻抗之实数部大致一致的方式 变化,其中, 上述等效电路模型系具有: 对应于蓄电部之第1电路;及 串联连接于上述第1电路,并对应于端子部之第2电 路, 上述第1电路,系至少包含1个串联连接第1并联电路 与第2并联电路而成的第1串联电路, 上述第1并联电路系由: 第1电阻;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1电阻的电感所组成, 上述第2并联电路系由: 第2电阻;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2电阻的第1电容所组成, 上述装置系具有下列部位: 用以接受上述蓄电元件之测定阻抗之实数部的频 率特性之部位;及 将构成上述第1电路之各要素的値予以最适化,俾 使上述等效电路模型之等效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 特性与上述测定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大致一 致的部位。 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等效电路模型导出装 置,其中, 上述进行最适化之部位系包括: 使上述第1及第2电阻、上述电感及上述第1电容各 个的値变化之第1部位;及 利用上述变化后的第1及第2电阻、电感及第1电容 的値来计算上述等效电路模型之等效阻抗之实数 部的频率特性之第2部位, 上述第1及第2部位系直到上述计算出之等效阻抗 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与上述蓄电元件的测定阻抗 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大致一致为止重覆进行动作 。 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等效电路模型导出装 置,其中, 上述第1电路系由: 1个上述第1串联电路;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1串联电路的第2串联电路所组 成, 上述第2串联电路系由: 第3电阻;及 串联连接于上述第3电阻的第2电容所组成, 上述进行最适化之部位系包括: 使上述第1、第2及第3电阻、上述电感以及上述第1 及第2电容各个的値变化之第1部位;及 利用上述变化后的第1、第2及第3电阻、电感以及 第1及第2电容的値来计算上述等效电路模型之等 效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之第2部位, 上述第1及第2部位系直到上述计算出之等效阻抗 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与上述蓄电元件的测定阻抗 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大致一致为止重覆进行动作 。 19.一种模拟具有蓄电元件的电路之电气特性之模 拟装置,系使用蓄电元件的等效电路模型来进行模 拟,其中之蓄电元件的等效电路模型系依照施加的 交流信号的频率而以使等效阻抗之实数部与测定 阻抗之实数部大致一致的方式变化,其中, 上述等效电路模型系具有: 对应于蓄电部之第1电路;及 串联连接于上述第1电路,并对应于端子部之第2电 路, 上述第1电路,系至少包含1个串联连接第1并联电路 与第2并联电路而成的第1串联电路, 上述第1并联电路系由: 第1电阻;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1电阻的电感所组成, 上述第2并联电路系由: 第2电阻;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2电阻的电容所组成, 上述装置系具有下列部位: 用以接受包含上述等效电路模型的上述电路之电 路模型的部位; 用以接受模拟条件的部位; 根据上述电路之电路模型及模拟条件来计算电气 特性的部位;及 用以输出上述经计算出之电气特性的部位。 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模拟装置,其中, 上述第1电路系由: 1个上述第1串联电路;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1串联电路的第2串联电路所组 成, 上述第2串联电路系由: 第3电阻;及 串联连接于上述第3电阻的第2电容所组成。 21.一种判断蓄电元件的良否之装置,系使用蓄电元 件的等效电路模型来判断蓄电元件的良否之装置, 其中之蓄电元件的等效电路模型系依照施加的交 流信号的频率而以使等效阻抗之实数部与测定阻 抗之实数部大致一致的方式变化,其中, 上述等效电路模型系具有: 对应于蓄电部之第1电路;及 串联连接于上述第1电路,并对应于端子部之第2电 路, 上述第1电路,系至少包含1个串联连接第1并联电路 与第2并联电路而成的第1串联电路, 上述第1并联电路系由: 第1电阻;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1电阻的电感所组成, 上述第2并联电路系由: 第2电阻;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2电阻的第1电容所组成, 上述装置系具有下列部位: 用以取得上述蓄电元件之测定阻抗之实数部的频 率特性之部位; 将构成上述第1电路之各要素的値予以最适化,俾 使上述等效电路模型之等效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 特性与上述测定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大致一 致的部位;及 上述最适化后之构成上述第1电路之各要素的値若 在预先订定的范围内,则将该蓄电元件判断为良品 之部位。 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1项之判断蓄电元件的良否 之装置,其中, 上述进行最适化之部位系包括: 使上述第1及第2电阻、上述电感及上述第1电容各 个的値变化之第1部位;及 利用上述变化后的第1及第2电阻、电感及第1电容 的値来计算上述等效电路模型之等效阻抗之实数 部的频率特性之第2部位, 上述第1及第2部位系直到上述计算出之等效阻抗 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与上述蓄电元件的测定阻抗 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大致一致为止重覆进行动作 。 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1项之判断蓄电元件的良否 之装置,其中, 上述第1电路系由: 1个上述第1串联电路;及 并联连接于上述第1串联电路的第2串联电路所组 成, 上述第2串联电路系由: 第3电阻;及 串联连接于上述第3电阻的第2电容所组成, 上述进行最适化之部位系包括: 使上述第1、第2及第3电阻、上述电感以及上述第1 及第2电容各个的値变化之第1部位;及 利用上述变化后的第1、第2及第3电阻、电感以及 第1及第2电容的値来计算上述等效电路模型之等 效阻抗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之第2部位, 上述第1及第2部位系直到上述计算出之等效阻抗 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与上述蓄电元件的测定阻抗 之实数部的频率特性大致一致为止重覆进行动作 。 图式简单说明: 第1图系习知的3元件等效电路模型。 第2A图及第2B图系将习知的3元件等效电路模型适 用在高分子有机半导体固体电解电容器时的频率 特性与测定値作比较之图。 第3图系显示依据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等效电路 模型之图。 第4图系执行依据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程式之电 脑的概略构成图。 第5图系导出依据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等效电路 模型之程式的流程图。 第6A图及第6B图系将依据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等 效电路模型适用在高分子有机半导体固体电解电 容器时的频率特性与测定値作比较之图。 第7A图及第7B图系显示另一等效电路模型的一例之 图。 第8图系显示依据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改良例之 等效电路模型之图。 第9图系导出依据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改良例之 等效电路模型的程式之流程图。 第10A图及第10B图系将依据本发明第1实施形态的改 良例之等效电路模型适用在高分子有机半导体固 体电解电容器时的频率特性与测定値作比较之图 。 第11图系显示另一等效电路模型的一例之图。 第12A图及第12B图系具有依据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 电容器之电路的一例。 第13图系进行具有依据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电容 器之电路的模拟之程式的流程图。 第14A图及第14B图系具有依据本发明第2实施形态的 改良例的电容器之电路的一例。 第15图系进行依据本发明第3实施形态的电容器的 设计之程式的流程图。 第16图系判断依据本发明第4实施形态的电容器之 良否之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第17图系判断依据本发明第4实施形态的电容器之 良否之程式的流程图。 第18图系判断依据本发明第4实施形态的改良例的 电容器之良否之程式的流程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