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转换设备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换设备,该转换设备藉由将上板构件、前板构件、后板构件,使一部分的板厚不均匀而形成,从而可不重量化地谋求物品横向按压体的全体的强度提高,即使为例如重物品,也可不使物品横向按压体发生变形地进行横向按压,而向侧方进行移动。
申请公布号 TWI275549 申请公布日期 2007.03.11
申请号 TW095109596 申请日期 2006.03.21
申请人 大福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榎本雅弘
分类号 B65G47/52(2006.01) 主分类号 B65G47/52(2006.01)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詹铭文 台北市中正区罗斯福路2段100号7楼之1;萧锡清 台北市中正区罗斯福路2段100号7楼之1
主权项 1.一种转换设备,为一种设置有沿主运送路径配置 的左右一对的无端转动体、在这些无端转动体间 安装有多个且以与主运送路径直交的方向作为长 度方向的物品支持体、外嵌在该物品支持体上并 被引导的物品横向按压体之转换设备, 其特征在于: 前述物品支援体具有扁平状的物品载置板部;前述 物品横向按压体由从上侧与前述物品载置板部对 向的上板构件、从该上板构件的前端向下方延伸 的前板构件、从前述上板构件的后端向下方延伸 的后板构件所形成;这些上板构件、前板构件、后 板构件使其一部分的板厚不均匀地被形成。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 于: 前板构件和后板构件以随着对上板构件向下方延 伸,使板厚逐渐增厚之形态而形成。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 于: 前板构件和后板构件以随着对上板构件向下方延 伸,使板厚朝着相对向侧逐渐增厚之形态而形成。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 于: 物品支持体由扁平状的物品载置板部、从该物品 载置板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前板部、从物品载 置板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后板部构成;物品横向 按压体由从上侧与前述物品载置板部对向的上板 构件、从该上板构件的前端向下方延伸并从外侧 与前板部对向的前板构件、从前述上板构件的后 端向下方延伸并从外侧与后板部对向的后板构件 所形成;物品支持体的前板部和后板部以随着从物 品载置板部向下方延伸而朝相对向侧逐渐接近的 形态,向内侧倾斜形成;前板构件和后板构件以随 着对上板构件向下方延伸,使板厚朝相对向侧逐渐 增厚之形态而形成。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 于: 物品支持体由扁平状的物品载置板部、从该物品 载置板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前板部、从物品载 置板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后板部所构成;物品横 向按压体由从上侧与前述物品载置板部对向的上 板构件、从该上板构件的前端向下方延伸并从外 侧与前板部对向的前板构件、从前述上板构件的 后端向下方延伸并从外侧与后板部对向的后板构 件、位于前板构件和后板构件的下端间的底板构 件、在前述上板构件的上方所设置的横向按压作 用部所形成。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 于: 前板构件和后板构件以随着对上板构件向下方延 伸,使板厚逐渐增加之形态而形成,且具有位于前 板构件和后板构件的下端间的底板构件,而该底板 构件与前板构件和后板构件的下端连接且形成得 较厚。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 于: 底板构件随着从与前板构件和后板构件的下端连 接的部分向中央部分延伸,而使板厚逐渐增厚地形 成。 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 于: 在物品支持体上,从物品载置板部的下面中间部沿 主运送路径的方向连接设置有一对脚板部,且在这 些脚板部间形成有引导部;物品横向按压体在位于 前板构件和后板构件的下端间之底板构件的上面 侧上,形成有与前述引导部嵌合的被引导部。 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在 于: 在物品支持体上形成有从前板部的下端朝向后方 的前位圆弧部、从后部板的下端朝向前方的后位 圆弧部;位于物品横向按压体的前板构件和后板构 件的下端间之底板构件,该底板构件从下方与两圆 弧部对向。 10.一种转换设备,为一种设置有沿主运送路径配置 的左右一对的无端转动体、在这些无端转动体间 安装有多个且以与主运送路径直交的方向作为长 度方向的物品支持体、外嵌在该物品支持体上并 被引导的物品横向按压体之转换设备, 其特征在于: 前述物品支持体由扁平状的物品载置板部、从该 物品载置板部的下面中间部在前述主运送路径的 方向上连接设置有一对的脚板部、从前述物品载 置板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前板部、从前述物品 载置板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后板部所构成,且藉 由物品载置板部和一对脚板部间形成引导部;在前 述物品横向按压体上,于底板构件的上面侧,形成 有与前述引导部进行嵌合的被引导部。 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 在于: 物品横向按压体由从上侧与物品载置板部对向的 上板构件、从该上板构件的前端向下方延伸并从 外侧与前板部对向的前板构件、从前述上板构件 的后端向下方延伸并从外侧与后板部对向的后板 构件、位于前板构件和后板构件的下端间之底板 构件、从该底板构件向上方延伸并与脚板部间进 行嵌合的被引导部、在前述上板构件的上方所设 置的横向按压作用部而形成。 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 在于: 引导部由物品载置板部和两脚板部,形成在相对向 的两侧开放的沟状;两引导部由相对向的面形成前 后引导面,且由朝上的面形成下位引导面,由物品 载置板部的朝下的面形成上位引导面;被引导部由 各引导面可引导地构成。 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 在于: 在物品横向按压体的被引导部侧,设置有从下方与 物品支持体的物品载置板部自如抵接的朝上的弹 性体、从内侧与前部的脚板部自如抵接的朝前的 弹性体。 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 在于: 在物品横向按压体的下部侧安装有由主体框架侧 的引导装置进行引导的被引导体;该被引导体藉由 使其上部埋入被引导部的中央部中并进行支持,而 被安装在垂直设置的支持轴的突出下部上。 15.一种转换设备,为一种设置有沿主运送路径配置 的左右一对的无端转动体、在这些无端转动体间 安装有多个且以与主运送路径直交的方向作为长 度方向的物品支持体、外嵌在该物品支持体上并 被引导的物品横向按压体之转换设备, 其特征在于: 前述物品支持体由扁平状的物品载置板部、从该 物品载置板部的下面中间部在前述主运送路径的 方向上连接设置有一对且其间形成有引导部之脚 板部、从前述物品载置板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 前板部、从该前板部的下端朝向后方的前位圆弧 部、从前述物品载置板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后 板部、从该后板部的下端朝向前方的后位圆弧部 所构成;在前述物品横向按压体上,于两圆弧部从 上侧对向的底板构件的上面侧,形成有与前述引导 部进行嵌合的被引导部,且在上部设置有横向按压 作用部,而两圆弧部形成在两脚板部下端的下方的 位置。 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 在于: 物品横向按压体由从上侧与物品载置板部对向的 上板构件、从该上板构件的前端向下方延伸并从 外侧与前板部对向的前板构件、从前述上板构件 的后端向下方延伸并从外侧与后板部对向的后板 构件、位于前板构件和后板构件的下端间并从下 侧与两圆弧部对向之底板构件、形成在该底板构 件的上面侧并与物品支持体侧的引导部进行嵌合 的被引导部、在前述上板构件的上方所设置的横 向按压作用部而形成。 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 在于: 在物品载置板部的下面,形成有沿长度方向之朝下 的凸状部,且被引导部的上面形成在从下方与前述 凸状部对向的被引导面上,而前述凸状部的下部形 成为扁平面。 18.一种转换设备,为一种设置有沿主运送路径配置 的左右一对的无端转动体、在这些无端转动体间 安装有多个且以与主运送路径直交的方向作为长 度方向的物品支持体、外嵌在该物品支持体上并 被引导的物品横向按压体之转换设备, 其特征在于: 前述物品支援体具有扁平状的物品载置板部、从 该物品载置板部的前端向下方延伸的前板部、从 前述物品载置板部的后端向下方延伸的后板部;在 前述物品载置板部的上面上,形成有沿长度方向的 朝上的凸状部,且在物品横向按压体侧,形成有从 上方与前述凸状部对向的凹沟部,而前述凸状部的 上部形成扁平面。 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 在于: 在物品载置板部的下面,形成有沿长度方向之朝下 的凸状部,且被引导部的上面形成在从下方与前述 凸状部对向的被引导面上,而前述凸状部的下部形 成扁平面。 20.一种转换设备,为一种设置有沿主运送路径配置 的左右一对的无端转动体、在这些无端转动体间 安装有多个且以与主运送路径直交的方向作为长 度方向的物品支援体之转换设备, 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物品支持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有侧面 托架;在这些侧面托架上设置形成有长度方向的插 入孔之筒状连结部;该筒状连结部的插入孔的内端 侧形成部分形成为沿周方向分割为多个的舌片部, 且在这些舌片部上形成朝内的凸部;从前述无端转 动体侧突出的突出部,采用对前述筒状连结部的插 入孔从外侧可自如插入的构成,且在该突出部上形 成有前述朝内的凸部可自如地进行弹性扣合之朝 外的凹部。 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 在于: 在物品支持体上,设置有外嵌在该物品支持体上并 沿长度方向被引导之物品横向按压体。 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 在于: 筒状连结部采用自如地内嵌在侧面托架侧所设置 的筒状体上之构成;在筒状体的内周面侧上形成环 状沟,且在前述筒状连结部的舌片部上,形成有与 前述环状沟自如地进行弹性扣合之朝外的凸部。 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 在于: 筒状连结部为树脂制;在其外端形成有与筒状体的 外端面自如抵接的边缘部。 2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 在于: 侧面托架、筒状连结部、舌片部群藉由树脂一体 形成。 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 在于: 无端转动体由无端锁链构成;在进行链环间的连结 之连结销群中,利用藉由使设定的连结销向内侧突 出所形成的长连结销,而构成突出部。 26.一种转换设备,为一种设置有沿主运送路径配置 的左右一对的无端转动体、在这些无端转动体间 安装有多个且以与主运送路径直交的方向作为长 度方向的物品支援体之转换设备, 其特征在于: 在前述物品支持体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安装有侧面 托架;在这些侧面托架的外面侧,于前后部的一方 上设置有向外面突出且形成了长度方向的插入孔 之筒状连结部;从前述无端转动体侧突出的突出部 由外侧自如地插入该筒状连结部的插入孔而构成; 在前述侧面托架的前后部的另一方上,形成有在内 外两侧和另一外侧开放的凹入状的嵌合部,且该嵌 合部自如地外嵌在邻接的侧面托架的筒状连结部 侧而构成;前述嵌合部和筒状连结部侧的嵌合面由 不同的材质构成。 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6项所述的转换设备,其特征 在于: 嵌合部和筒状连结部侧的材质由铁制和树脂制构 成。 图式简单说明: 图1所示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为转换设备中的安 装了物品横向按压体的物品支援体部分的纵向的 侧边剖面图。 图2为同转换设备的部分缺口正面图。 图3为同转换设备的主要部分的部分缺口正面图。 图4为同转换设备的上位框架构件部分的纵向的正 面剖面图。 图5所示为同转换设备的无端转动体的装卸状态之 主要部分的纵向的正面剖面图。 图6为同转换设备的主要部分的平面图。 图7所示为同转换设备的无端转动体的连结状态之 主要部分的部分缺口平面图。 图8为同转换设备的物品支援体、物品横向按压体 、侧面托架的分解立体图。 图9所示为同转换设备中的安装了物品横向按压体 之物品支援体部分的部分缺口侧面图。 图10为同转换设备中的物品横向按压体的正面图 。 图11为同转换设备中的物品横向按压体的背面图 。 图12为同转换设备中的物品横向按压体的平面图 。 图13为同转换设备中的物品横向按压体的部分缺 口平面图。 图14为同转换设备中的物品横向按压体的被嵌合 部之横向剖面图。 图15为同转换设备中的筒状连结部的立体图。 图16为同转换设备的概略平面图。 图17为同转换设备的概略侧面图。 图18所示为同转换设备的去路引导装置群的概略 平面图。 图19所示为同转换设备的回路引导装置群的概略 平面图。 图20所示为同转换设备的引导装置群之概略侧面 图。 图21所示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为转换设备中的上 位框架构件部分的纵向的正面剖面图。 图22所示为同转换设备中的无端转动体的连结状 态之主要部分的部分缺口平面图。 图23为同转换设备中的侧面托架的部分缺口立体 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