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散热器模组
摘要 一种散热器模组,是由一底座以及散热鳍片所组成,更进一步包括有贯穿该散热鳍片以及该底座、将两者作结合的热管之组合,于底座之下端面具有一内凹面,部分热管在贯穿底座将有一部分管体开放裸露于该内凹面内,而产生热源之发热元件将嵌入该内凹面,藉此结构特征令热管能够直接与该产生热源之发热元件直接接触,直接迅速传导热源由热管经底座上的散热鳍片组或是远离之散热鳍片组散热,以提升热源发散的效率。
申请公布号 TWM304201 申请公布日期 2007.01.01
申请号 TW095211539 申请日期 2006.06.30
申请人 陈世明 发明人 陈世明
分类号 H05K7/20(2006.01);G06F1/20(2006.01) 主分类号 H05K7/20(2006.01)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1.一种散热器模组,其中包括有: 一底座,该底座为具有上端面以及下端面之本体, 由侧边有穿孔穿设该底座本体,下端面具有一内凹 面,部分穿孔在贯穿底座将有一部分通过于该内凹 面; 热管,该热管之一端穿设底座之穿孔而与底座本体 结合,另一端则穿设散热鳍片,其中热管在贯穿底 座本体时有一部分管体开放裸露于该内凹面内; 藉此结构令热管能够直接与该产生热源之发热元 件直接接触,直接传导热源由热管经散热鳍片散热 ,以提升发热元件所产生热源之发散效率。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散热器模组,其中底 座之上端面具有数定位槽使散热鳍片嵌入,而热管 之一端则以相同于底座本体穿孔方向穿设于散热 鳍片。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散热器模组,其中底 座之下端面之内凹面,可以依照发热元件的形状、 大小进行开设。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散热器模组,其中热 管在底座内凹面的部份,经过施加一适当的力道之 挤压手段,将热管原本弧面周缘挤压成为平面,使 热管与发热元件之接触面积增加。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散热器模组,其中热 管与发热元件之间涂布有导热膏。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散热器模组,其中底 座之上端面为一平整面,藉由热管一端为远离底座 、与散热鳍片结合位于相对远端,使发热元件之热 能能够传导至远端的散热鳍片进行散热。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散热器模组,其中穿 设底座本体的穿孔为独立穿孔。 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散热器模组,其中穿 设底座本体的穿孔相互抵触。 9.一种散热器模组,其中包括有: 具有上端面以及下端面之本体,该下端面具有沿第 一方向之内凹面之底座; 相对位于底座之下端面沿第一方向之内凹面两侧, 具有穿孔以作为固定之散热鳍片; 一端穿设散热鳍片之穿孔,另一端则穿设散热鳍片 之另一穿孔,部分管体埋入底座下端面的内凹面中 之热管; 藉此结构令热管能够直接与该产生热源之发热元 件直接接触,直接传导热源由热管经散热鳍片散热 ,以提升发热元件所产生热源之发散效率。 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散热器模组,其中 该底座之上端面具有数定位槽,能够使部分散热鳍 片嵌入。 图式简单说明: 第一图为第一种习用的散热器模组示意图; 第二图为第二种习用的散热器模组示意图; 第三图为本创作『散热器模组』之第一实施例示 意图; 第四图为第一实施例之侧视图; 第五图为第一实施例之热管挤压前侧视图及A-A'剖 面线图; 第六图为第一实施例之热管挤压后侧视图及B-B'剖 面线图; 第七图为第一实施例与发热元件组合前示意图; 第八图为本创作『散热器模组』之第二实施例示 意图; 第九图为第二实施例之侧视图; 第十图为第二实施例之一种热管挤压前侧视图; 第十一图为第二实施例之另一种热管挤压前侧视 图; 第十二图为第二实施例与发热元件组合前示意图; 第十三图为本创作『散热器模组』之第三实施例 示意图;及 第十四图为第三实施例之侧视图。
地址 台北县树林市柑园街1段193之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