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静电支撑悬浮电磁感应旋转微陀螺
摘要 一种静电支撑悬浮电磁感应旋转微陀螺,本发明包括:上定子、转子、下定子。上、下定子分别设置加矩检测电极、公共电极及旋转驱动线圈,并通过侧向电极将上下定子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一个环形腔,环形转子位于此腔中,构成一陀螺系统。采用环形转子,通过侧向电极进行检测和加矩控制,有效增加了系统的侧向刚度。使用阻挡柱有效防止转子与上定子、下定子发生接触,增加系统工作的稳定性。通过静电悬浮,旋转驱动采用异步电动机原理,控制简单,克服了电磁阻尼对转速的限制,且发热大大降低,转速仅受驱动力矩和真空度限制。设有专门的侧向稳定装置,侧向刚度高。且采用MEMS技术,具有成本低、精度高、易批量、功耗微的特点。
申请公布号 CN1877256A 申请公布日期 2006.12.13
申请号 CN200610028646.6 申请日期 2006.07.06
申请人 上海交通大学 发明人 张卫平;周海军;陈文元
分类号 G01C19/24(2006.01);H02N15/00(2006.01);H02K17/16(2006.01) 主分类号 G01C19/24(2006.01)
代理机构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王锡麟;王桂忠
主权项 1、一种静电支撑悬浮电磁感应旋转微陀螺,包括:上定子(1)、转子(2)、下定子(3),其特征在于:其中下定子(3)包括:下定子外侧左下公共检测电极(4)、下定子左一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5)、下定子左二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6)、下定子外侧左上公共检测电极(7)、下定子上一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8)、下定子上二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9)、下定子外侧右上公共检测电极(10)、下定子右一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11)、下定子右二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12)、下定子外侧右下公共检测电极(13)、下定子下一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14)、下定子下二号外测检测加矩电极(15)、下定子内侧左下公共检测电极(16)、下定子左一号内侧加矩电极(17)、下定子左二号内侧加矩电极(18)、下定子内侧左上公共检测电极(19)、下定子上一号内侧加矩电极(20)、下定子上二号内侧加矩电极(21)、下定子内侧右上公共检测电极(22)、下定子右一号内侧加矩电极(23)、下定子右二号内侧加矩电极(24)、下定子内侧右下公共检测电极(25)、下定子下一号内侧加矩电极(26)、下定子下二号内侧加矩电极(27)、下定子绝缘层(28)、下定子基体(29)、下定子左下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30)、下定子左下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31)、下定子左侧旋转驱动线圈(32)、下定子左上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33)、下定子左上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34)、下定子上侧旋转驱动线圈(35)、下定子右上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36)、下定子右上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37)、下定子右侧旋转驱动线圈(38)、下定子右下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39)、下定子右下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40)、下定子下侧旋转驱动线圈(41)、转子下侧上阻挡柱(56)、转子下侧右阻挡柱(57)、转子外侧右阻挡柱(58)、转子内侧右阻挡柱(59)、转子下侧下阻挡柱(60)、转子外侧左阻挡柱(61)、转子内侧左阻挡柱(62)、转子下侧左阻挡柱(63)、转子外测上阻挡柱(64)、转子内侧上阻挡柱(65);上定子(1)包括:上定子左下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42)、上定子左下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43)、上定子左侧旋转驱动线圈(44)、上定子左上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45)、上定子左上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46)、上定子上侧旋转驱动线圈(47)、上定子右上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48)、上定子右上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49)、上定子右侧旋转驱动线圈(50)、上定子右下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51)、上定子右下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52)、上定子下侧旋转驱动线圈(53)、上定子绝缘层(54)、上定子基体(55)、转子上侧上阻挡柱(66)、转子上侧右阻挡柱(67)、转子上侧下阻挡柱(68)、转子上侧左阻挡柱(69);所述的下定子(3),在下定子绝缘层(28)上,下定子外侧左下公共检测电极(4)、下定子左一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5)、下定子左二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6)、下定子外侧左上公共检测电极(7)、下定子上一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8)、下定子上二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9)、下定子外侧右上公共检测电极(10)、下定子右一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11)、下定子右二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12)、下定子外侧右下公共检测电极(13)、下定子下一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14)、下定子下二号外测检测加矩电极(15)按次序处在以下定子绝缘层(28)的中心为中心的圆上,共同形成圆环墙状结构,称之为外圆环墙;下定子内侧左下公共检测电极(16)、下定子左一号内侧加矩电极(17)、下定子左二号内侧加矩电极(18)、下定子内侧左上公共检测电极(19)、下定子上一号内侧加矩电极(20)、下定子上二号内侧加矩电极(21)、下定子内侧右上公共检测电极(22)、下定子右一号内侧加矩电极(23)、下定子右二号内侧加矩电极(24)、下定子内侧右下公共检测电极(25)、下定子下一号内侧加矩电极(26)、下定子下二号内侧加矩电极(27)按次序处在以下定子绝缘层(28)的中心为中心的圆上,共同形成圆环墙状结构,称之为内圆环墙;构成内圆环墙的部件的高度与构成外圆环墙的部件高度相等;下定子左下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30)、下定子左下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31)、下定子左侧旋转驱动线圈(32)、下定子左上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33)、下定子左上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34)、下定子上侧旋转驱动线圈(35)、下定子右上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36)、下定子右上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37)、下定子右侧旋转驱动线圈(38)、下定子右下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39)、下定子右下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40)、下定子下侧旋转驱动线圈(41)按次序处在以下定子绝缘层(28)的中心为中心的位于外圆环墙和内圆环墙之间的圆上,高度比构成外圆环墙的部件和构成内圆环墙的部件高度低;所述的上定子(1),上定子绝缘层(54)在上定子基体(55)上,上定子左下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42)、上定子左下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43)、上定子左侧旋转驱动线圈(44)、上定子左上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45)、上定子左上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46)、上定子上侧旋转驱动线圈(47)、上定子右上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48)、上定子右上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49)、上定子右侧旋转驱动线圈(50)、上定子右下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51)、上定子右下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52)、上定子下侧旋转驱动线圈(53)按次序处在以上定子绝缘层(54)的中心为中心的圆上,上定子(1)与下定子(3)通过下定子外侧左下公共检测电极(4)、下定子左一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5)、下定子左二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6)、下定子外侧左上公共检测电极(7)、下定子上一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8)、下定子上二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9)、下定子外侧右上公共检测电极(10)、下定子右一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11)、下定子右二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12)、下定子外侧右下公共检测电极(13)、下定子下一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14)、下定子下二号外测检测加矩电极(15)和下定子内侧左下公共检测电极(16)、下定子左一号内侧加矩电极(17)、下定子左二号内侧加矩电极(18)、下定子内侧左上公共检测电极(19)、下定子上一号内侧加矩电极(20)、下定子上二号内侧加矩电极(21)、下定子内侧右上公共检测电极(22)、下定子右一号内侧加矩电极(23)、下定子右二号内侧加矩电极(24)、下定子内侧右下公共检测电极(25)、下定子下一号内侧加矩电极(26)、下定子下二号内侧加矩电极(27)连接在一起,并且上定子左下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42)、上定子左下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43)、上定子左侧旋转驱动线圈(44)、上定子左上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45)、上定子左上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46)、上定子上侧旋转驱动线圈(47)、上定子右上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48)、上定子右上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49)、上定子右侧旋转驱动线圈(50)、上定子右下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51)、上定子右下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52)、上定子下侧旋转驱动线圈(53)分别与下定子(3)上的下定子左上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34)、下定子左上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33)、下定子左侧旋转驱动线圈(32)、下定子左下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31)、下定子左下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30)、下定子下侧旋转驱动线圈(41)、下定子右下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40)、下定子右下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39)、下定子右侧旋转驱动线圈(38)、下定子右上二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37)、下定子右上一号垂直检测加矩电极(36)、下定子上侧旋转驱动线圈(35)按次序依次正面相对应;所述的转子(2),转子(2)是环形的,转子(2)处在下定子(3)、下定子的构成外圆环墙的部件、下定子构成内圆环墙的部件、上定子(1)所构成的空腔内;下定子外侧左下公共检测电极(4)、下定子外侧左上公共检测电极(7)、下定子外侧右上公共检测电极(10)、下定子外侧右下公共检测电极(13)、下定子内侧左下公共检测电极(16)、下定子内侧左上公共检测电极(19)、下定子内侧右上公共检测电极(22)与下定子内侧右下公共检测电极(25)连接于一起作为系统的信号输出;转子下侧上阻挡柱(56)、转子下侧右阻挡柱(57)、转子下侧下阻挡柱(60)、转子下侧左阻挡柱(63)依次逐一处在下定子上侧旋转驱动线圈(35)、下定子右侧旋转驱动线圈(38)、下定子下侧旋转驱动线圈(41)、下定子左侧旋转驱动线圈(32)的中央;转子外侧右阻挡柱(58)处于下定子右二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12)与下定子外侧右下公共检测电极(13)之间的,并相对于下定子右二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12)、下定子外侧右下公共检测电极(13)靠内;转子外侧左阻挡柱(61)处于下定子外侧左下公共检测电极(4)与下定子左一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5)之间,并相对于下定子外侧左下公共检测电极(4)、下定子左一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5)靠内;转子外测上阻挡柱(64)处于下定子外侧左上公共检测电极(7)与下定子上一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8)之间,并相对于下定子外侧左上公共检测电极(7)、下定子上一号外侧检测加矩电极(8)靠内;这三个阻挡柱偏移紧靠它们的电极的距离是相等的,转子内侧右阻挡柱(59)处于下定子内侧右下公共检测电极(25)与下定子右二号内侧加矩电极(24)之间,并相对于下定子内侧右下公共检测电极(25)、下定子右二号内侧加矩电极(24)靠外;转子内侧左阻挡柱(62)处于下定子内侧左下公共检测电极(16)与下定子左一号内侧加矩电极(17)之间,并相对于下定子内侧左下公共检测电极(16)、下定子左一号内侧加矩电极(17)靠外;转子内侧上阻挡柱(65)处于下定子内侧左上公共检测电极(19)与下定子上一号内侧加矩电极(20)之间,并相对于下定子内侧左上公共检测电极(19)、下定子上一号内侧加矩电极(20)靠外,这三个阻挡柱偏移紧靠它们的电极的位置是相等的,转子上侧上阻挡柱(66)、转子上侧右阻挡柱(67)、转子上侧下阻挡柱(68)和转子上侧左阻挡柱(69)分别处在上定子上侧旋转驱动线圈(47)、上定子右侧旋转驱动线圈(50)、上定子下侧旋转驱动线圈(53)和上定子左侧旋转驱动线圈(44)的中央。
地址 200240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