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微雾滴产生装置
摘要 本发明系为一种微雾滴产生装置,其中包括:一本体,本体内部具有一容纳室,且其一侧设置有一入口;及一开口,系设置在本体的另外一侧;及一喷孔片,其上设置多数之微小喷孔,设于开口处;及一凸块,系设置于该腔体内部,其具有一顶面,系靠近于该喷孔片之内侧面;及一压电元件,系与该喷孔片接触,可带动该喷孔片产生相对于该凸块之顶面的快速往复位移,而使得该喷孔片与该凸块之顶面之间的间隙改变,并藉由喷孔片与该凸块之间持续而快速的靠近与分离之动作,而将腔体中之流体吸引进入到前述之间隙中,并使得流体受到压缩而从喷孔片的喷孔喷射而出。
申请公布号 TWI262824 申请公布日期 2006.10.01
申请号 TW094110603 申请日期 2005.04.01
申请人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发明人 王郁仁;沈圣智;陈易呈;叶建贤;李聪瑞;潘奕凯
分类号 B05B3/14;A61M11/00 主分类号 B05B3/14
代理机构 代理人
主权项 1.一种微雾滴产生装置,其中包括: 一本体,其内部具有一容纳室,可供容纳欲雾化之 流体;该本体的一侧面具有一开口,容纳室内部之 流体系可流动到该开口位置;及 一喷孔片,系装置于该本体之开口处,该喷孔片上 具有密布之微小喷孔,且其具有一面向该本体之容 纳室的内侧面,系可接触该容纳室内部之流体;及 一震荡元件,系与该喷孔片相互黏结,且驱动该喷 孔片往复震动;及 一顶面元件,其一顶面系贴近该喷孔片之内侧面而 与喷孔片形成容纳室内部; 藉由以上元件组合,该震荡元件驱动该喷孔片时, 系于喷孔片与顶面间形成一小腔体,可使得该小腔 体因为喷孔片之内侧面与该顶面之间距变化而放 大或缩小;当该小腔体之体积放大时,系可使得容 纳室内部之流体进入到该小腔体之中,而当该小腔 体体积缩小时,系可使得该小腔体内部之流体受到 压缩,而从该喷孔片之喷孔喷射而出,而形成微雾 滴,藉以达到雾化流体之目的。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微雾滴产生装置,其 中该顶面元件,可为一平板与凸块中之一者所构成 。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微雾滴产生装置,其 中该顶面元件,上设有一凹槽。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微雾滴产生装置,其 中该本体具有一注入口,系与该本体之容纳室连通 ,前述流体系可经由该注入口注入到该容纳室内部 。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所述之微雾滴产生装置,其 中该注入口系与一持续供应流体之流体供应装置 连接,使得流体可持续进入该容纳室中。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微雾滴产生装置,其 中该震荡元件系以压电材料制成,且可于导电时产 生快速震动。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所述之微雾滴产生装置,其 中该震荡元件系呈环状,且环绕设置于该喷孔片之 周围。 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微雾滴产生装置,其 中该凸块之表面设置有至少一导引沟,藉以导引流 体进入到该凸块顶面与该喷孔片内侧面之间的小 腔体中。 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所述之微雾滴产生装置,其 中该凹槽可为一环状凹槽。 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微雾滴产生装置, 其中该凸块之顶面周边设导角,藉以导引流体进入 到该凸块顶面与该喷孔片内侧面之间的小腔体中 。 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所述之微雾滴产生装置, 其中该导引沟系设置在该凸块之侧面位置。 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微雾滴产生装置, 其中凸块之一端固定在本体上。 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微雾滴产生装置, 其中之平板一端固定在本体上。 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微雾滴产生装置, 其中凸块可与本体一体成形者。 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所述之微雾滴产生装置, 其中之平板可与本体一体成形者。 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微雾滴产生装置, 其中喷孔片系嵌置于本体之开口处。 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微雾滴产生装置, 其中震荡元件通电可驱动喷孔片产生快速震动。 图式简单说明: 图1系为本发明之立体分解图。 图2系为本发明之组合剖面图。 图3及图4系为本发明之使用状态动作示意图。 图5-7系为本发明所使用之凸块的各种变化构造图 。
地址 新竹县竹东镇中兴路4段1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