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带扣
摘要 本创作提供一种带扣,其系由一带扣主体及一插入本体形成,并且其具有皮带附着部份被遮掩而看不到的良好外观。带扣由带扣主体(1)及插入本体(2)形成。插入本体(2)设置有啮合杆件(16)及引导杆件(18)。啮合杆件(16)设置在插入本体(2)的基座部份(15)的两侧处,并且具有与带扣本体(1)的啮合孔(8)啮合的啮合部份(17)。引导杆件(18)设置在基座部份(15)的中心处,并且可被插入带扣主体(1)的插入孔(6)内。基座部份(15)的相反表面处设置有具有皮带附着部份(28)的下表面板件,以及覆盖下表面板件(21)的表面的上表面板件(20)。供皮带插入的插入孔形成在上表面板件(20)与下表面板件之间。带扣主体(1)由上表面板件(3),下表面板件(4),以及侧壁(5)形成。插入本体(2)所插入的插入孔(6)设置在带扣主体(1)的一端部处。在带扣主体(1)的另一端部处,设置有可供皮带插入的皮带插入孔(7)。可供皮带附着的附着部份(9)设置在下表面板件(4)的端部部份处。用来供被插入通过插入孔的皮带通过的通孔(24)设置在皮带附着部份(9,28)处。可与插入本体(2)的啮合杆件(16)啮合的啮合孔(8)形成于侧壁(5)。
申请公布号 TWM294227 申请公布日期 2006.07.21
申请号 TW094221890 申请日期 2001.06.29
申请人 华可贵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川村良次
分类号 A44B11/25 主分类号 A44B11/25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林志刚 台北市中山区南京东路2段125号7楼
主权项 1.一种带扣,包含一插入本体(2)及一带扣主体(1),其 中在外侧处具有啮合部份(17)的啮合杆件(16)设置 在该插入本体(2)的一基座部份(15)的两侧处,至少 一引导杆件(18)设置在该基座部份(15)的中心处,该 带扣主体(1)是由一上表面板件(3),一下表面板件(4) ,及侧壁(5)形成,并且与该啮合杆件(16)啮合的啮合 孔(8)设置在该侧壁(5)处,且其中在该插入本体(2)的 该基座部份(15)的一相反表面处设置有具有一皮带 附着部份(28)的一下表面板件(21),以及覆盖该下表 面板件(21)的一表面的一上表面板件(20),且一皮带 插入孔(22)形成在该上表面板件(20)与该下表面板 件(21)之间,并且用于该插入本体(2)的一插入孔(6) 设置在该带扣主体(1)的一端部处,而一皮带插入孔 (7)设置在该带扣主体(1)的另一端部处,且一皮带附 着部份(9)设置在该下表面板件(4)的一端部部份处, 而与该皮带插入孔(7,22)连通的用于皮带的通孔(24) 形成在该皮带附着部份(9,28)处,其特征在于用于皮 带的该二通孔(24)形成在该皮带附着部份(9,28)的至 少之一处,用来挂住皮带的一捕捉杆件(25)形成在 该通孔(24)之间,并且该捕捉杆件(25)的表面以不均 匀的形状形成,以形成一皮带调整部份(26) ,且该插入本体(2)的该上表面板件(20)具有于该上 表面板件(20)的中心面向该捕捉杆件(25)及该通孔( 24)的凹部(202),且具有于该凹部(202)的右侧及左侧 部份处的右侧及左侧端部部份(201)。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带扣,其中该引导杆 件(18)设置在该插入本体(2)的该基座部份(15)处,并 且该引导杆件(18)的形状形成为使得其横向截面形 状为H形或是上方侧开口的形状。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带扣,其中在该带扣 主体(1)的该上及下表面板件(3,4)的相面对表面上 从该插入孔(6)延伸至该通孔(24)且引导该引导杆件 (18)的一引导凹槽(11)形成在该带扣主体(1)处。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带扣,其中与右侧及 左侧引导凹槽(11)连通的附着孔(13)被钻于该带扣 主体(1)的上表面板件(3)。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带扣,其中支撑部份 (19)形成为在该插入本体(2)的右侧及左侧处凸出, 该上表面板件(20)以桥状方式设置以连接该支撑部 份(19)的表面,该下表面板件(21)以桥状方式设置以 连接该支撑部份(19)的后表面,并且该皮带插入孔( 22)设置在该二支撑部份(19)与该上表面板件(20)及 该下表面板件(21)之间。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的带扣,其中该插入本 体(2)的该基座部份(15)向外肿胀成弧形形状,该皮 带调整部份(26)设置在该下表面板件(21)的一扩大 部份处,一皮带插入孔(22)侧边形成为弧形形状,该 带扣主体(1)的用于该插入本体(2)的一插入孔(6)侧 边被切割成为曲线形状,该带扣主体(1)的该插入孔 (6)侧边的两侧边端部部份形成为凸出形状,并且一 皮带插入孔(7)侧边形成为弧形形状。 图式简单说明: 图1为由带扣主体及插入本体形成的带扣的立体图 。 图2为插入本体的平面图。 图3为插入本体的前视图。 图4为沿图2中的线IV-IV所取的插入本体的剖面图。 图5为沿图3中的线V-V所取的插入本体的剖面图。 图6为插入本体的底视图。 图7为带扣主体的平面图。 图8为带扣主体的前视图。 图9为沿图7中的线IX-IX所取的带扣主体的剖面图。 图10为沿图7中的线X-X所取的带扣主体的剖面图。 图11为沿图8中的线XI-XI所取的带扣主体的剖面图 。 图12为带扣主体的底视图。 图13为显示带扣主体与插入本体啮合及组装的状 态的带扣的平面图。 图14为沿图13中的线XIV-XIV所取的带扣的剖面图。 图15为沿图13中的线XV-XV所取的带扣的剖面图。 图16为显示带扣的插入本体的另一实施例的前视 图。 图17为显示图16的插入木体与上表面板件组装的状 态的主要部份的直立剖面图。 图18为由带扣主体及插入本体形成的带扣的第二 实施例的带扣的立体图。 图19为相应于图4的插入本体的剖面图。 图20为相应于图9的带扣主体的剖面图。 图21为相应于图11的带扣主体的剖面图。 图22为相应于图19的剖面图。 图23为沿图22中的线XXIII-XXIII所取的插入本体的剖 面图。 图24为已知带扣的剖面图。 图25为另一已知带扣的平面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