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具有车壳之车辆
摘要 一种车辆包括车轮。一车架支撑该车轮。第一及第二车壳覆盖该车轮或车架。该第一车壳包括第一、第二及第三开口。该开口系较佳为凹槽。各别之开口被配置成形成一三角形。该第二车壳包括分别对应于该第一车壳之第一、第二及第三开口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凸部。该第一、第二及第三凸部被插入至相关联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开口,以将该第二车壳与第一车壳耦接在一起。
申请公布号 TWI256933 申请公布日期 2006.06.21
申请号 TW094118933 申请日期 2005.06.08
申请人 山叶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金野敏彦;松本义治;大石光二
分类号 B62J23/00 主分类号 B62J23/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陈长文 台北市松山区敦化北路201号7楼
主权项 1.一种车辆,包含: 复数个车轮; 一配置成用以支撑该等车轮之车架;及 配置成用以覆盖该等车轮及该车架之至少一者的 第一及第二车壳;其中 该第一车壳包括第一、第二及第三开口,该第一、 第二及第三开口被配置成界定一三角形; 该第二车壳包括被配置在分别对应于该第一车壳 之该第一、第二及第三开口之位置的第一、第二 及第三凸部;且 该第一、第二及第三凸部被插入至各别的第一、 第二及第三开口中,以将该第二车壳与该第一车壳 耦接在一起。 2.如请求项1之车辆,其中该第一、第二及第三开口 之每一者皆为一具有一纵向轴线之凹槽,该第一、 第二及第三开口之各别的纵向轴线系大致彼此平 行延伸。 3.如请求项2之车辆,其中该第一及第二开口之该等 纵向轴线系大致沿着相同直线而延伸。 4.如请求项1之车辆,其中该第三开口系大于第一及 第二开口,且对应之第三凸部系比第一及第二凸部 还厚。 5.如请求项4之车辆,其中该第三凸部包括一茎杆部 分,其啮合该第三开口之一周缘。 6.如请求项5之车辆,其中该第三凸部包括一被设置 在该茎杆部分上之帽盖部分,以防止该第三凸部从 该第一车壳之第三开口中滑脱出来。 7.如请求项5之车辆,其中该第一及第二凸部之至少 一者具有一卡钩状,其可以通过该第一及第二开口 之相对应的一者且啮合该第一车壳之一表面。 8.如请求项1之车辆,其中该第一及第二凸部之至少 一者具有一卡钩状,其可以通过该第一及第二开口 之相对应的一者且啮合该第一车壳之一表面。 9.如请求项1之车辆,其中该第一、第二及第三开口 之每一者皆为一具有一纵向轴线之凹槽,该第一、 第二及第三开口之每一者皆包括沿着该纵向轴线 而彼此相隔开之第一及第二末端,该第一、第二及 第三开口之每一者的第二末端系比其第一末端还 窄,当该第二车壳与第一车壳耦接在一起时,各自 对应的第一、第二及第三凸部系被配置在该第二 末端。 10.如请求项1之车辆,其中该三角形之每一角度皆 为一锐角。 11.一种车辆,包含: 复数个车轮; 一配置成用以支撑该等车轮之车架;及 配置成用以覆盖该等车轮或该车架的第一及第二 车壳;其中 该第一车壳包括第一、第二及第三凹槽; 该第一及第二凹槽系沿一实质直线而配置; 该第三凹槽系与该实质直线隔开; 该第二车壳包括被配置在分别对应于该第一车壳 之该第一、第二及第三凹槽之位置的第一、第二 及第三凸部;且 该第一、第二及第三凸部被插入至各别的第一、 第二及第三凹槽中,以将该第一车壳与该第二车壳 彼此耦接在一起。 12.如请求项11之车辆,其中该第一、第二及第三凹 槽之每一者皆具有一纵向轴线,该第一、第二及第 三凹槽之各别的纵向轴线系大致彼此平行延伸。 13.如请求项12之车辆,其中该第一及第二凹槽之每 一者的该等纵向轴线系沿着该实质直线而延伸。 14.如请求项11之车辆,其中该第三凹槽系大于第一 及第二凹槽,且对应之第三凸部系比第一及第二凸 都还厚。 15.如请求项11之车辆,其中该第一及第二凸部之至 少一者具有一卡钩状,其可以通过该第一及第二凹 槽之相对应的一者且啮合该第一车壳之一表面。 16.如请求项14之车辆,其中该第三凸部包括一茎杆 部分,其啮合该第三凹槽之一周缘。 17.如请求项16之车辆,其中该第三凸部包括一被设 置在该茎杆部分上之帽盖部分,以防止该第三凸部 从该第一车壳之第三凹槽中滑脱出来。 18.如请求项11之车辆,其中该第一、第二及第三凹 槽被配置成形成一三角形。 19.如请求项18之车辆,其中该三角形之每一角度皆 为一锐角。 20.一种将一车辆之第一及第二车壳彼此耦接在一 起之方法,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在第一车壳上形成第一、第二及第三凹槽,使得该 等第一、第二及第三凹槽界定一三角形; 在第二车壳上形成第一、第二及第三凸部,以分别 对应于第一、第二及第三凹槽,每一凹槽具有一纵 向轴线,每一凹槽具有沿该纵向轴线上彼此相隔开 之第一及第二末端,且每一凹槽的第二末端系比其 第一末端还窄; 将该第一、第二及第三凸部之每一者插入至相关 联之凹槽的第二末端;及 移动该第二车壳而使得该第一、第二及第三凸部 之每一者朝向第一末端移动。 图式简单说明: 图1系显示依照本发明之一较佳实施例所建构之机 车的侧视图; 图2系显示图1之机车之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其中该 部分之车架系以虚线表示; 图3系显示该机车之一中央车壳之侧视图; 图4系显示图3之中央车壳从后左侧观看之立体视 图,其中亦显示该侧边车壳之其中一者的一部分; 图5显示该机车之主要部分的侧视图,其中显示用 于该中央车壳与一护腿板之耦接结构,以及用于该 中央车壳与侧边车壳之另一耦接结构,且前者的耦 接结构系以部分截面图显示; 图6系显示用于中央车壳与护腿板之耦接结构的展 开图; 图7系沿图5之剖面线7-7所取之截面视图; 图8系沿图5之剖面线8-8所取之截面视图; 图9系一放大部分截面视图,其中显示该耦接结构; 图10系显示被附接至车辆之左侧之侧边车壳的侧 视图; 图11系显示图10之侧边车壳的俯视平面图; 图12系侧边车壳之放大俯视平面图,其中显示该侧 边车壳用于与该中央车壳之耦接结构的凸部; 图13系部分显示该中央及侧边车壳之侧视图,其中 显示用于中央与侧边车壳之耦接结构,且该结构之 凸部与凹槽系以虚线表示; 图14系沿图5及13之剖面线14-14所取之截面视图; 图15系图13之一凹槽的概要视图; 图16系沿图13之剖面线16-16所取之截面视图;及 图17系显示该中央与侧边车壳之侧视图,以详细显 示在用于该中央及侧边车壳之耦接结构中之凸部 与凹槽中移动。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