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专利分类系统及方法
摘要 一种专利分类系统及方法,系以管理者所搜寻之待分类专利,及被待分类专利引证的基础专利候选者作为基础,产生专利分类架构;该系统系包含:一专利资料库、一基础专利筛选单元、一基础专利相似性评估单元以及一专利分类单元,该方法系先依专利管理的目的搜寻待分类专利及由待分类专利中所引证的基础专利候选人,次依基础专利候选人被待分类专利引证的总次数筛选出基础专利,再计算基础专利对共被引用次数、连结强度及Pearson相关系数,又以基础专利对的Pearson相关系数进行因素分析,最后进行分类绩效评估并产生专利分类架构。
申请公布号 TWI254242 申请公布日期 2006.05.01
申请号 TW093136681 申请日期 2004.11.29
申请人 国立云林科技大学 发明人 赖奎魁;吴晓君;张善斌
分类号 G06F7/06;G06F17/30 主分类号 G06F7/06
代理机构 代理人 陈昭诚 台北市中正区博爱路80号6楼
主权项 1.一种专利分类系统,系包括: 专利资料库,用以储存依专利管理目的所搜寻出之 待分类专利及于待分类专利中所引证之基础专利 候选者; 基础专利筛选单元,系根据该专利资料库中所储存 之基础专利候选者与待分类专利,由基础专利候选 者被待分类专利引证之总次数筛选出基础专利; 基础专利相似性评估单元,系根据基础专利筛选单 元所筛选出之基础专利,用以产生基础专利对 Pearson相关系数,俾评估出基础专利之相似程度;以 及 专利分类单元,系根据基础专利相似性评估单元所 产生之基础专利对Pearson相关系数,用以进行基础 专利对Pearson相关系数之因素分析,以产生专利分 类架构,而将基础专利分成若干个技术类别,再根 据基础专利的类别,将待分类专利加以分组。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专利分类系统,其中,该 基础专利筛选模组将基础专利与待分类专利间的 引证关系以第一矩阵表示,并将该第一矩阵经由基 础专利相似性评估单元加以运算,该基础专利相似 性评估单元系包括: 基础专利对共被引次数计算模组,系用以计算第一 矩阵中各基础专利对共被引的次数,并以对称矩阵 表示专利对共被引次数; 基础专利对连结强度计算模组,系以基础专利对共 被引的次数占基础专利对被引证的次数比例决定 基础专利对连结强度,并以对称矩阵表示该专利连 结对强度;以及 基础专利对相关系数计算模组,系以Pearson相关系 数衡量基础专利对的相似性,并产生衡量专利对相 似程度的相关系数矩阵。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专利分类系统,其中,该 专利分类单元系包括: 因素分析模组,系以基础专利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 进行因素分析以产生专利分类架构,而将基础专利 分成若干个技术类别,并用此修正第一矩阵,产生 用以表达待分类专利与基础专利之引证关系以及 基础专利分类的第二矩阵; 分类绩效评估模组,系以待分类专利重复分组的现 象评估待分类专利之技术类别分组的一致性;以及 因素对相关系数计算模组,系以Pearson相关系数衡 量技术类别对的相似性,再进行因素分析以修正原 有之专利分类架构及第二矩阵。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专利分类系统,其中,该 待分类专利Qi及基础专利候选者Pj间的引证关系为 矩阵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专利分类系统,其中,该 基础专利筛选单元定义Sj≧c的基础专利候选者Pj 为基础专利,其中c値是筛选基础专利的临 界値,而 是基础专 利候选者被待分类专利引证的总次数。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专利分类系统,其中,该 基础专利筛选单元系产生待分类专利及基础专利 引证关系之第一矩阵,其中 ,其中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专利分类系统,其中,该 基础专利对共被引次数计算模组系包含基础专利 对共被 引次数jj',而 ,其中ij'与ij'是待分类专利与基础专利间的引 证关系。 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专利分类系统,其中,该 基础专利对连结强度计算模组系包含一基础专利 对连结强 度jj',而 ,其中jj'基础专利Pj 与Pj'共被引的次数,而 是基础专利Pj被引证的总次 数。 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专利分类系统,其中,该 基础专利对连结强度计算模组将产生表示基础专 利对连结强度的对称矩阵 。 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专利分类系统,其中,该 基础专利对相关系数计算模组将基础专利对与其 它基础专利的连结强度分为数组,分别为 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专利分类系统,其中,该 基础专利对相关系数计算模组系包含一基础专利 对Pearson相关系数jj',而 ,其中 是基础专利Pk与Pj的连结强度, 基础专利Pk与 Pj'的连结强度。 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专利分类系统,其中,该 基础专利对相关系数计算模组产生衡量基础专利 对相似程度的相关系数矩阵 。 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专利分类系统,其中,该 因素分析模组所产生之第二矩阵 ,系为 ,其中g 为基础专利Pj的类别,G为因素个数。 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专利分类系统,其中,该 分类绩效评估模组 系包含分类绩效CI,而 , 其中m表待分类专利数,x表被重复分组的待分类专 利数。 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专利分类系统,其中,该 因素对相关系数计算模组系将第二矩阵 代入因素 分析模组,以产生因素对相关系数。 16.一种专利分类方法,系包括: 储存数个依专利管理目的所搜寻之待分类专利及 被待分类专利引证的基础专利候选者; 依基础专利候选者被待分类专利引证的总次数筛 选基础专利; 依基础专利对共被引用次数、基础专利对连结强 度及基础专利对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基础专利的相 似性; 依该基础专利对相关系数的因素分析以产生专利 分类架构,而将基础专利分成若干个技术类别,再 根据基础专利的类别,将待分类专利加以分组; 以待分类专利重复分组的现象评估待分类专利之 技术类别分组的一致性而对该专利分类架构进行 分类绩效评估;以及 以相关系数衡量技术类别对的相似性,再进行因素 分析以修正原有之专利分类架构及待分类专利之 组别。 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专利分类方法,其中,待 分类专利Qi及基础专利候选者Pj间的引证关系为矩 阵 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专利分类方法,其中,基 础专利的筛选程序中系定义Sj≧c的基础专利候选 者Pj为基础专利,其中c値是筛选基础专利的临界値 ,而 是基础专利候选者 被待分类专利引证的总次数。 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8项之专利分类方法,其中,基 础专利的筛选程序将产生待分类专利Pj及基础专 利 引证关系,且该引证关系系由第一矩阵 所表示,其 中 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专利分类方法,其中,该 基础专利对共被引 用次数jj'为 其中ij与ij'是待分类专利与基础专利间的引 证关系。 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专利分类方法,其中,该 基础专利对连结强度jj'为 ,其中jj',是基础专利Pj与Pj'共被引的次数,而 基 础专利Pj被引证的总次数。 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1项之专利分类方法,其中,该 基础专利对连结强度系由对称矩阵 所表示。 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专利分类方法,其中,该 基础专利对Pearson相关系数系将基础专利对与其它 基础专利的连结强度分为数组,分别为 2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专利分类方法,其中,该 基础专利对Pearson相关系数jj'为 ,其中 是基础专利Pk与Pj的连结强度,而 基础专利Pk 与Pj'的连结强度。 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专利分类方法,其中,该 基础专利对相关系数系产生衡量基础专利对Pearson 相似程度的相关系数矩阵 。 2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专利分类方法,其中,依 该基础专利对Pearson相关系数的因素分析以产生用 以表达待分类专利与基础专利之引证关系以及基 础专利分类的第二 矩阵 ,而 ,其中g为基础专利Pj的类别,而G为因素个数。 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专利分类方法,其中,以 待分类专利重复分组的现象评估待分类专利之技 术类别分组的一致性而产生分类绩效 CI,而 ,其中m表待分类 专利数,而x表被重复分组的待分类专利数。 图式简单说明: 第1图为一方块示意图,其显示为本发明之专利分 类系统基本架构方块示意图; 第2图为一流程图,其显示为本发明之专利分类方 法各步骤之流程图;以及 第3图为一网路图,其显示为本发明之专利分类方 法实施例之专利引证网路图。
地址 云林县斗六市大学路3段12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