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电连接器
摘要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供一硬碟装置之一对接电连接器接合,并与一电路板形成电连接,该电连接器包括有一第一壳体、一第二壳体,及复数L形导电端子,该等导电端子是各以一支臂安装于该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之相对应的端子容置孔,该第一壳体具有一可与一对接电连接器接合之插接部,且安装于该第二壳体之上时,可沿一与该插接方向垂直的方向相对该第二壳体位移;藉此,当该对接电连接器端受力时,该第一壳体相对该第二壳体位移,可避免造成两电连接器间电连接的损坏。
申请公布号 TWM280583 申请公布日期 2005.11.11
申请号 TW094200752 申请日期 2005.01.14
申请人 台湾莫仕股份有限公司;摩勒克斯公司 MOLEX INCORPORATED 美国 发明人 何宜泽
分类号 H01R24/00 主分类号 H01R24/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恽轶群 台北市松山区南京东路3段248号7楼;陈文郎 台北市松山区南京东路3段248号7楼
主权项 1.一种电连接器,用以供一硬碟装置之一对接电连接器接合,并与一电路板形成电连接,该电连接器包括:一第一壳体,由绝缘材质所制成,具有一供该对接电连接器接合之插接部、复数沿一插接方向设置于该第一壳体内之第一端子容置孔,及二分别设于该第一壳体之一左侧面及一右侧面且与该插接方向垂直之导轨;一第二壳体,由绝缘材质所制成,具有复数沿垂直该插接方向贯穿该第二壳体且分别与各该第一端子容置孔相对应的第二端子容置孔,及二分别设于该第二壳体之一左侧面及一右侧面且与该插接方向垂直之滑槽部;及复数导电端子,实质呈L形,具有一第一支臂及一第二支臂,各该第一支臂包括一邻近该第二支臂之弹性部,且该第一支臂的一部分干涉地容置于各该第一端子容置孔中,而各该第二支臂之一部分位于各该第二端子容置孔中,并包括一突伸于各该第二端子容置孔外用以与该电路板电连接之连接部,该第一壳体可藉由各该导轨容置于各该滑槽部中而安装于该第二壳体上,当该对接电连接器端受力时,该第一壳体可相对于该第二壳体沿一与插接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2.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一壳体更具有二分别沿垂直插接方向形成于各导轨朝外的一面近上端处之凹陷部,该第二壳体更具有二分别设于各滑槽部近上端处且配合相对应之凹陷部之突块。3.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电连接器,其中,该插接部具有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且该等导电端子是分别收容于位于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内之第一端子容置孔中。4.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电连接器,其中,每一导电端子更具有一由该第一支臂与该第二支臂交会形成之转折部,各第一支臂更包括一位于自由端的接触部,及一位于该接触部及该弹性部之间的固定部,而各第二支臂更包括一邻近该转折部之延长部,及一位于该连接部与该延长部之间的中间部,且各弹性部是邻近各转折部,每一接触部皆位于该插接部内,各固定部可与相配合之第一端子容置孔产生干涉,而每一中间部位于相配合之第二端子容置孔中。5.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一壳体更具有二分别一体成型地位于该左侧面及该右侧面且平行该插接方向之定位柱。6.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一壳体更具有二分别由该第一壳体之一顶面向下贯穿形成之贯穿孔,该第二壳体更具有一设置于该第二壳体之一顶面且对应该第一壳体贯穿孔之中间柱,该中间柱包括一与该第二壳体之顶面连接之柱本体,及一纵向形成于该柱本体顶面之第二槽孔,该中间柱是可滑动地穿设于该第一壳体之贯穿孔。7.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电连接器,更包含二分别装设于该第二壳体二侧且用以将该电连接器与该电路板牢固的结合在一起之固定件。8.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所述之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二壳体更具有二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该第二壳体之一顶面且呈直立之凸柱,及二分别形成于该等凸柱相背的一面之第一槽孔,且该等固定件是分别嵌设固定于相配合之第一槽孔中。9.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之电连接器,其中,每一导电端子之第二支臂更包括一邻近该转折部之延长部、一位于该连接部与该延长部之间的中间部,及二分别设于该中间部二侧之挡止片,每一第二端子容置孔具有一形成于内部且其形状配合各挡止片形状之颈部段,而各中间部位于该等第二端子容置孔中,各挡止片是卡设于该颈部段,用以维持该第二支臂之预定高度及协助对位。10.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所述之电连接器,其中,每一挡止片形状似一直立的矩形削去一远离该中间部一侧下方之外角,各颈部段形状亦配合每一挡止片而概呈喇叭口状。11.一种电连接器,用以供一硬碟装置之一对接电连接器接合,并与一电路板形成电连接,包括:一第一壳体,由绝缘材质所制成,具有复数第一端子容置孔、一由该第一壳体之一后面延伸至一前面用以供该对接电连接器接合之插接部,及二分别设于该第一壳体之一左侧面及一右侧面之直立的导轨;一第二壳体,由绝缘材质所制成,具有复数由该第二壳体之一顶面延伸至一底面且分别与各该第一端子容置孔相对应之第二端子容置孔,及二分别设于该第二壳体之一左侧面及一右侧面之直立的导槽部;及复数导电端子,实质呈L形,具有一第一支臂及一第二支臂,各该第一支臂包括一远端之接触部、一邻近该第二支臂之弹性部,及一位于该接触部及该弹性部间之固定部,其中,各该固定部干涉地容置于各该第一端子容置孔中,各该接触部位于该插接部,各该固定部可与各该第一端子容置孔产生干涉,各该第二支臂之一部分位于各该第二端子容置孔中,并包括一突伸于各该第二端子容置孔外且可与该电路板电连接之连接部,该第一壳体可藉由各该导轨容置于各该导槽部中而安装于该第二壳体上,当该对接电连接器端受力时,该第一壳体可相对于该第二壳体沿一与插接方向垂直的方向移动。12.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一壳体更具有二分别纵向形成于各导轨朝外的一面近上端处之凹陷部,该第二壳体更具有二分别设于各滑槽部近上端处且配合相对应之凹陷部之突块。13.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电连接器,其中,该插接部具有一第一开口及一第二开口,且该等导电端子是分别收容于位于该第一开口及该第二开口内之第一端子容置孔中。14.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电连接器,其中,每一导电端子更具有一由该第一支臂与该第二支臂交会形成之转折部,各第一支臂更包括一位于自由端的接触部,及一位于该接触部及该弹性部之间的固定部,而各第二支臂更包括一邻近该转折部之延长部,及一位于该连接部与该延长部之间的中间部,且各弹性部是邻近各转折部,每一接触部皆位于该插接部内,各固定部可与相配合之第一端子容置孔产生干涉,而每一中间部位于相配合之第二端子容置孔中。15.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一壳体更具有二分别一体成型地位于该左侧面及该右侧面之纵向的定位柱。16.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一壳体更具有二分别由该第一壳体之一顶面向下贯穿形成之贯穿孔,该第二壳体更具有一设置于该第二壳体之一顶面且对应该第一壳体贯穿孔之中间柱,该中间柱包括一与该第二壳体之顶面连接之柱本体,及一纵向形成于该柱本体顶面之第二槽孔,该中间柱是可滑动地穿设于该第一壳体之贯穿孔。17.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电连接器,更包含二分别装设于该第二壳体二侧且用以将该电连接器与该电路板牢固的结合在一起之固定件。18.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所述之电连接器,其中,该第二壳体更具有二分别一体成型地设于该第二壳体之一顶面且呈直立之凸柱,及二分别形成于该等凸柱相背的一面之第一槽孔,且该等固定件是分别嵌设固定于相配合之第一槽孔中。19.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所述之电连接器,其中,每一导电端子之第二支臂更包括一邻近该转折部之延长部、一位于该连接部与该延长部之间的中间部,及二分别设于该中间部二侧之挡止片,每一第二端子容置孔具有一形成于内部且其形状配合各挡止片形状之颈部段,而各中间部位于相对应之第二端子容置孔中,各挡止片是卡设于该颈部段,用以维持该第二支臂之预定高度及协助对位。20.依据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所述之电连接器,其中,每一挡止片形状似一直立的矩形削去一远离该中间部一侧下方之外角,各颈部段形状亦配合每一挡止片而概呈喇叭口状。图式简单说明:图1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新型电连接器可与一硬碟装置之一对接电连接器接合,以及与一电路板形成电连接;图2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本新型电连接器之第一较佳实施例;图3是一立体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之一插接部;图4是一后视图,说明该第一较佳实施例之复数第一端子容置孔;图5是一局部后视图,说明本新型电连接器之第二较佳实施例;图6是一立体分解图,说明该第二较佳实施例之复数导电端子;及图7是一立体组合图,说明本新型电连接器、该对接电连接器,以及该电路板之组配关系。
地址 台北县淡水镇下圭柔山100之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