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鞍座型车辆之挡风装置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一鞍座型车辆之具有简单结构能将逆风引至屏的后侧之挡风装置。作为挡风玻璃之屏15之在其两个下端15a上的安装部分15c附着至车身,且屏15之下部分具有横向中心部分而不会接触一第二内部面板14,以在该屏与该内部面板14之间形成一引入埠34,使得藉由该引入埠34来将逆风引至屏15的后侧。
申请公布号 TWI242517 申请公布日期 2005.11.01
申请号 TW093111294 申请日期 2004.04.22
申请人 山叶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大平优;山本佳明
分类号 B62J17/04 主分类号 B62J17/04
代理机构 代理人 陈长文 台北市松山区敦化北路201号7楼
主权项 1.一种用于一鞍座型车辆之挡风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作为一挡风玻璃之屏之在其两个下端上的安装部分附着至一车身,且该屏之下部分具有横向中心部分而不会接触该车身,以在该屏与该车身之间形成一引入埠,使得一逆风被该引入埠引至该屏的后侧。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用于一鞍座型车辆之挡风装置,其中一面板被安置在该屏之该下部分的后部处,且该引入埠形成于该面板与该屏之间。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用于一鞍座型车辆之挡风装置,其中一突出部被形成为在该面板与该屏之间的一送风路径中突出。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用于一鞍座型车辆之挡风装置,其中该突出部被组态成使得其在该引入埠附近漫射引进的空气。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用于一鞍座型车辆之挡风装置,其中该突出部被提供为于该车身的纵向方向延伸。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用于一鞍座型车辆之挡风装置,其中该突出部被组态成使得其在该引入埠附近于横向方向漫射引进的空气。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用于一鞍座型车辆之挡风装置,其中该突出部被提供为至少在前面处具有向该后部横向地彼此分离的复数个表面。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用于一鞍座型车辆之挡风装置,其中该突出部具有于该横向方向并排形成的复数个突出部分,且所形成之该等突出部分向该后部横向地彼此分离。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用于一鞍座型车辆之挡风装置,其中该突出部系可移动地提供,使得引进的空气之该漫射方向可改变。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至9项中任一项之用于一鞍座型车辆之挡风装置,其中该突出部与该面板或该屏形成整体。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用于一鞍座型车辆之挡风装置,其中该屏之该下部分在该横向中心部分处比在该等两个下侧处进一步向前延伸。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用于一鞍座型车辆之挡风装置,其中该等安装部分之安装螺杆系藉由自一安置于该屏下部之模塑件向上延伸之延伸件来隐藏。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用于一鞍座型车辆之挡风装置,其中一向上上升的排出部分形成于该屏之该下部分上且沿其横向中心部分。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用于一鞍座型车辆之挡风装置,其中该屏之该下部分的该横向中心部分及其上之排出部分向该中心比在该等两个下侧处进一步向前延伸。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用于一鞍座型车辆之挡风装置,其中该屏之该下部分在该横向中心部分处比在该等两个下侧处进一步向前延伸,且该突出部之该前向端比该等两个下侧进一步向前安置。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至9项及第11至15项中任一项之用于一鞍座型车辆之挡风装置,其中一形成于该面板与该屏之间的风导向路径被组态成使得其流道面积在该引入埠侧处最小。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至9项及第11至15项中任一项之用于一鞍座型车辆之挡风装置,其中该面板由一车身外壳、一模塑件或一内部面板构成。图式简单说明:图1系用于根据本发明之一实施例的滑行车(scooter)型车辆之正视图;图2系根据该实施例对应于图1之侧视图;图3系屏及其类似物的正视图,其根据该实施例展示了空气流及其类似物;图4系根据该实施例对应于图3之侧视图;图5系根据该实施例之车身外壳的正视图;图6系根据该实施例之车身外壳的侧视图;图7系根据该实施例之内部面板的俯视图;图8系根据该实施例之内部面板的右视图;图9系展示根据该实施例之屏的正视图;图10系展示根据该实施例之屏的右视图;图11系根据该实施例之模塑件的局部破裂俯视图;图12系根据该实施例沿图11之A-A线所取的剖视图;图13系根据该实施例对应于图11之侧视图;图14系根据该实施例沿图13之B-B线所取的剖视图;图15系根据该实施例沿图1之C-C线所取的剖视图;图16系根据该实施例沿图1之D-D线所取的剖视图;图17系根据该实施例沿图2之E-E线所取的剖视图;图18系根据该实施例沿图1之F-F线所取的剖视图;图19系根据该实施例沿图1之G-G线所取的剖视图;图20系根据该实施例沿图1之H-H线所取的剖视图;图21系根据该实施例沿图1之I-I线所取的剖视图;图22系根据该实施例沿图1之J-J线所取的剖视图;图23系根据该实施例沿图2之K-K线所取的剖视图;图24系内部面板之下部分的正视图,其展示了该实施例之一变化;图25系沿图24之L-L线所取的剖视图,其展示了该变化;图26系类似于图25的剖视图,其展示了另一变化;图27系内部面板之下部分的正视图,其展示了另一变化;图28系沿图27之M-M线所取的剖视图,其展示了该变化;图29系类似于图28的剖视图,其展示了另一变化;图30系内部面板之下部分的正视图,其展示了另一变化;图31系内部面板之下部分的正视图,其展示了另一变化;图32系内部面板之下部分的正视图,其展示了另一变化;图33系内部面板之下部分的正视图,其展示了另一变化;图34系内部面板所附着之车辆前面部分的正视图,其展示了另一变化;图35系内部面板之下部分之正视图,其展示了另一变化;图36系内部面板之下部分之正视图,其展示了另一变化;图37系内部面板之下部分之正视图,其展示了另一变化;图38系内部面板之下部分之正视图,其展示了另一变化;图39系内部面板之下部分之正视图,其展示了另一变化;图40系内部面板之下部分之正视图,其展示了另一变化;图41系内部面板之下部分之正视图,其展示了另一变化;图42系内部面板之下部分之正视图,其展示了另一变化;及图43系内部面板之下部分之正视图,其展示了另一变化。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