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自行车轮圈
摘要 本发明提出一种强化的环形自行车轮圈,其包含一轮胎附装部分及一与该轮胎附装部分牢固地耦接以形成一环形中空区的轮辐附装部分。复数个独立的加强构件牢固地耦接于该轮辐附装部分之一外表面以在数个周向间隔位置有效地加大该轮圈之厚度。每一加强构件被定位在该中空区以外。数个开口延伸穿透该等加强构件及该轮辐附装部分以将轮辐耦接于该轮圈。本发明亦提出一种制造此一轮圈之方法。较佳来说,将该等加强构件熔接或铜焊于该轮辐附装部分,然后在该轮辐附装部分及该等加强构件内形成该等开口。
申请公布号 TWI240680 申请公布日期 2005.10.01
申请号 TW093112429 申请日期 2004.05.03
申请人 岛野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冈岛伸平
分类号 B60B21/00 主分类号 B60B21/0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陈长文 台北市松山区敦化北路201号7楼
主权项 1.一种自行车轮圈,其包括:一环形轮胎附装部分,其适于让一轮胎安装在其上;一环形轮辐附装部分,其与该轮胎附装部分牢固地耦接以形成环形中空区,该轮辐附装部分包含复数个周向间隔附装口,每一附装口有一中央轴线穿透;及复数个独立的加强构件,其在该等附装口处牢固地耦接于该轮辐附装部分之一外表面使得该轮圈之该轮辐附装部分在该等附装口处的厚度有效地加大,每一加注构件被定位在该中空区以外且有一对准该等附装口当中一附装口的穿透口。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自行车轮圈,其中每一穿透口在沿着该等附装口当中一相应附装口之该中央轴线观看时系大致重合于该相应附装口。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自行车轮圈,其中每一加强构件有一从该加强构件一外周边缘量到该等附装口当中一相应附装口而重叠于该环形轮辐附装部分的最大重叠尺寸,该最大重叠尺寸至少与该等附装口当中该相应附装口之一最大横向尺寸等大。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自行车轮圈,其中每一加强构件有一对应于该轮辐附装部分之该外表面之一轮廓的面轮圈表面。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自行车轮圈,其中每一加强构件被熔接于该轮辐附装部分。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自行车轮圈,其中每一加强构件系沿离该等附装口当中一相应附装口有所距离之其一外周熔接。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自行车轮圈,其中每一加强构件被铜焊到该轮辐附装部分上。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自行车轮圈,其中每一加强构件系沿离该等附装口当中该相应附装口有所距离之其一外周铜焊。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自行车轮圈,其中该轮辐附装部分之每一附装口是有螺纹的,且每一加强构件之该穿透口是有螺纹的。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自行车轮圈,其中该轮辐附装部分之每一附装口是无螺纹的,且每一加强构件之该穿透口是无螺纹的。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自行车轮圈,其中该轮辐附装部分包含从一内环形段径向向外地延伸的一对环形侧面段以形成一从一横向剖面方向观看时大致呈U形的第一大致U形横截面形状;且该轮胎附装部分包含一对环形轮胎支撑段及一在该等轮胎支撑段之间延伸之环形桥接段以形成一从该横向剖面方向观看时大致呈U形的第二大致U形横截面形状以便连同该轮辐附装部分形成该环形中空区。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自行车轮圈,其中该环形桥接段除了一形成于其内之单一阀孔外别无开口;且该轮辐附装部分包含一对准该环形桥接段之该单一阀孔的阀口。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自行车轮圈,其中该轮辐附装部分之该等环形侧面段和该内环形段以及该轮胎附装部分之该等环形轮胎支撑段和该环形桥接段系被一体成形为独立于该等加强构件的单件式一元构件。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自行车轮圈,其中该等附装口系形成于构成该轮圈一径向内周之该轮辐附装部分一内环形段内,使得该等附装口之该等中央轴线以该轮圈之一大致径向方向延伸。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之自行车轮圈,其中每一加强构件有一相对于该轮圈之一中央平面为对称的形状,且每一加强构件有一相对于其一垂直于该中央平面之中央径向平面为对称的形状。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之自行车轮圈,其中每一加强构件有一至少与其一最大总体轴向尺寸等大的最大总体周向尺寸。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之自行车轮圈,其中每一加强构件有一具备一第一厚度之基座部分及一从该基座部分径向向内地延伸之中央突出部分,该突出部分有一至少为该第一厚度之两倍的第二厚度,且每一加强构件之该穿透口系形成于该突出部分内。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自行车轮圈,其中每一加强构件之该底座部分包含一沿其一外周延伸的锥状段。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之自行车轮圈,其中每一穿透口在沿着该等附装口当中一相应附装口之该中央轴线观看时系大致重合于该相应附装口。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之自行车轮圈,其中每一加强构件有一从该加强构件一外周边缘量到该等附装口当中一相应附装口而重叠于该环形轮辐附装部分的最大重叠尺寸,该最大重叠尺寸至少与该等附装口当中该相应附装口之一最大横向尺寸等大。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自行车轮圈,其中该轮圈之该轮辐附装部分在一让该等加强构件固定之环形区内具有一大致一致的径向厚度。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自行车轮圈,其中该轮辐附装部分及该轮胎附装部分系被一体成形为独立于该等加强构件的单件式一元构件。23.一种制造自行车轮圈之方法,其包括:形成一环形轮圈,该轮圈包含一环形轮胎附装部分及一与该环形轮胎附装部分牢固地耦接而形成一环形中空区的环形轮辐附装部分;将复数个加强构件以一周向间隔排列牢固地耦接于该轮辐附装部分之一外表面使得该等加强构件被定位在该环形中空区以外而有效地加大该轮辐附装部分之厚度;且形成复数个附装口,该等附装口当中一附装口延伸穿透该等加强构件当中一加注构件且穿透该轮圈之轮辐附装部分。2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方法,其中该等附装口之形成系在将该等加强构件牢固地耦接于该轮辐附装部分之后进行。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方法,其更包括在该等附装口内形成内螺纹。2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方法,其中该等加强构件与该环形轮辐附装部分之牢固耦接系由熔接方式达成。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方法,其中该等加强构件与该环形轮辐附装部分之牢固耦接系由铜焊方式达成。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方法,其中形成该环形轮圈之步骤包含将该轮辐附装部分形成为具备从一内环形段径向向外地延伸的一对环形侧面段以形成一从一横向剖面方向观看时大致呈U形的第一大致U形横截面形状;且形成该环形轮圈之步骤包含将该轮胎附装部分形成为具备一对环形轮胎支撑段及一在该等轮胎支撑段之间延伸之环形桥接段以形成一从该横向剖面方向观看时大致呈U形的第二大致U形横截面形状。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之方法,其中该轮辐附装部分之该等环形侧面段和该内环形段以及该轮胎附装部分之该等环形轮胎支撑段和该环形桥接段在形成该环形轮圈之步骤中被一体成形为单件式一元构件。3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8项之方法,其中该复数个附装口系形成于该轮辐附装部分之内环形段内。3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0项之方法,其更包括在该等附装口内形成内螺纹。3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1项之方法,其更包括在该环形桥接段内形成单一个阀孔且不在该环形桥接段内形成任何其他开口;且在该轮辐附装部分内形成一对准该环形桥接段之该单一阀孔的单一个阀口。3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0项之方法,其更包括在该环形桥接段内形成复数个周向间隔出入口,该等出入口被建构为大致以一径向方向对准该等复数个附装口。图式简单说明:图1为一具备依据本发明一第一较佳实施例之一强化轮圈之自行车轮的侧立面图;图2(a)为图1所示自行车轮取自图1剖线2(a)-2(a)之一局部剖面放大图,该图为便于说明已移除轮胎;图2(b)为图1所示自行车轮取自图1剖线2(b)-2(b)之一局部剖面放大图,该图为便于说明已移除轮胎;图3(a)为图1所示自行车轮取自图1剖线2(a)-2(a)之一局部剖面放大图,该图为便于说明已移除轮胎和轮辐,且加注构件系以立面图绘出;图3(b)为图3(a)所示轮圈之局部之一侧(轴向)立面图;图4为图1-3所示自行车轮取自图1剖线4-4之一局部剖面放大图,该图为便于说明已移除轮胎;图5为图1-4所示自行车轮圈之加强构件当中一加强构件在一穿透口形成于其内之前的侧(轴向)立面放大图;图6为图5所示加强构件之一末端(周向)立面图;图7为图5和6所示加强构件之一外侧立面图(亦即外径向视图);图8为图5-7所示加强构件之一内侧立面图(亦即内径向视图);图9为一大致阐述制造图1-4所示强化轮圈之方法的略图;图10为图1所示轮圈取自图1剖线2(a)-2(a)之一局部剖面放大图,图中所示状态为加强构件牢固地耦接于轮辐附装部分之前;图11为图1所示轮圈取自图1剖线2(a)-2(a)之一局部剖面放大图,图中所示状态为加强构件牢固地耦接于轮辐附装部分之后但在形成附装口之前;图12为图1所示轮圈取自图1剖线2(a)-2(a)之一局部剖面放大图,图中所示状态为加强构件牢固地耦接于轮辐附装部分之后且在形成附装口之后;图13为图1所示自行车轮之轮毂之一俯视放大图,图中局部以剖面绘出以便说明;图14为图13所示轮毂之毂体之一俯视放大图;图15为图13和14所示毂体之一部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其中一轮辐接套被排列在一轮辐孔内;图16为图15所示毂体部分及轮辐接套的右侧立面图;图17为一具备依据本发明一第二较佳实施例之一强化轮圈之自行车轮的侧立面图;图18为图17所示自行车轮取自图17剖线18-18之一局部剖面放大图,该图为便于说明已移除轮胎;图19为图17所示自行车轮取自图17剖线19-19之一局部剖面放大图,该图为便于说明已移除轮胎;且图20为图17所示自行车轮取自图17剖线20-20之一局部剖面放大图,该图为便于说明已移除轮胎。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