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电子设备之冷却装置(二) COOLING DEVICE FOR AN ELECTRONIC INSTRUMENT
摘要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之冷却装置,其系具有大散热面积且可防止冷媒的泄漏。为达成前述目的,本发明之冷却装置具备:第1及第2冷却板(1、2),分别藉由接合形成了沟槽的下侧散热板与上侧散热板来形成流路(11、21);循环泵(3),在该流路(11、21)内使该冷媒循环。于第2冷却板(2)之上侧散热板,形成了流出口,让冷媒从流路(21)向循环泵(3)流出;及流入口,让冷媒从循环泵(3)向流路(21)流入。循环泵(3)固定于冷却板(2)之上侧散热板,并使得吸入口及排出口分别与该流出口与该流入口位置相合。
申请公布号 TWI239229 申请公布日期 2005.09.01
申请号 TW093118823 申请日期 2004.06.28
申请人 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三漥和幸;北城荣;越智笃;山本满
分类号 H05K7/20;G06F1/20 主分类号 H05K7/20
代理机构 代理人 周良谋 新竹市东大路1段118号10楼;周良吉 新竹市东大路1段118号10楼
主权项 1.一种电子设备之冷却装置,具备: 第1冷却板(1),形成有让冷媒循环的第1流路(11); 第2冷却板(2),形成有让冷媒循环的第2流路(21),配 置成对向于该第1冷却板(1); 连接机构(15),连接该第1流路(11)与该第2流路(21);及 循环泵(3),通过该第1流路(11)与该第2流路(21)来使 冷媒循环,而令传达至该第1冷却板(1)及该第2冷却 板(2)的热扩散。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子设备之冷却装置,更 包含,连结机构(61、62),以能自由开闭的方式轴支 着该第1冷却板(1)及该第2冷却板(2), 其中,该连接机构(15)具有可挠性。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子设备之冷却装置,其 中,该第1冷却板(1)及该第2冷却板(2)之至少一方在 该流路(11、21)中具有微通道构造(12),该微通道构 造(12)包含宽度小于该流路(11、21)的多数的窄宽度 流路。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至3项中任一项之电子设备之 冷却装置,其中,该第1冷却板(1)及该第2冷却板(2)中 之该至少一方具有于其表面形成有空气散热片(13) 的区域(13A),且该区域(13A)被配置于该微通道构造( 12)的下游侧。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电子设备之冷却装置,其 中,该区域(13A)的流路系呈蛇行状。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电子设备之冷却装置,其 中,对应于该空气散热片(13)而配置冷却风扇(5)。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子设备之冷却装置,其 中,该循环泵(3)固定于该第2冷却板(2)之表面。 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子设备之冷却装置,其 中,将连通于该第2流路(21)的贮液槽(4)配置于该第2 冷却板(2)之表面。 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子设备之冷却装置,其 中,将连通于该第2流路(21)的贮液槽(411)配置于该 第2冷却板(2)之内部。 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子设备之冷却装置, 其中,该第1流路(11)及该第2流路(21)之一方或者双 方,是以将在至少一方形成有沟槽(231)的下侧散热 板(23)及上侧散热板(24)互相接合而形成的。 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子设备之冷却装置, 其中,该第1冷却板(1)的面积小于该第2冷却板(2)的 面积。 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子设备之冷却装置, 其中,该第1流路(11)的宽度较该第2流路(21)的宽度 为狭窄。 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电子设备之冷却装置, 其中,该第1流路(11)的深度较该第2流路(21)的深度 更深。 14.一种电子设备,载置有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至13项 中任一项的电子设备之冷却装置。 图式简单说明: 图1(a)为依本发明之电子设备之冷却装置第1实施 态样的顶视图,(b)及(c)分别为其侧视图及前视图。 图2为显示图1所示之空气冷却散热片之下侧的流 路之构造的平面图。 图3(a)为图1所示之构成第1冷却构件的第1冷却板之 下侧散热板的顶视图,(b)为(a)之X-X'线的剖面图。 图4(a)为图1所示之构成第1冷却构件的第1冷却板之 上侧散热板的顶视图,(b)为其侧视图。 图5为显示图1所示之朝向微通道构造的导入部之 构造的平面图。 图6(a)为图1所示之第2冷却板的顶视图,(b)及(c)分别 为其侧视图及前视图。 图7(a)为图6所示之构成第2冷却构件的第2冷却板之 下侧散热板的顶视图,(b)为(a)所示之Y-Y'线的剖面 图。 图8为显示图6所示之构造第2冷却构件的第2冷却板 之上侧散热板的平面图。 图9为显示图6所示之流路其宽度及深度与冷却性 能之关系的图表。 图10为显示图6所示之流路其宽度及板厚与耐压性 能之关系的图表。 图11(a)为图1所示之循环泵之第1示例的展开斜视图 ,(b)为其侧剖面图。 图12(a)及(b)为显示图11所示之循环泵其安装方法的 侧剖面图。 图13(a)为图1所示之循环泵之第2示例的展开斜视图 ,(b)为其侧剖面图。 图14(a)~(d)分别为显示图13所示之循环泵其安装方 法的侧剖面图。 图15(a)及(b)分别为显示图13所示之循环泵其安装方 法的侧剖面图。 图16(a)为图1所示之循环泵之第3示例的展开斜视图 ,(b)为其侧剖面图。 图17(a)~(c)分别为显示图16所示之循环泵其安装方 法的侧剖面图。 图18为显示图1所示之贮液槽之构造的斜视图。 图19(a)及(b)分别为图18之Z-Z'线的剖面图。 图20(a)~(d)分别为用以说明图18所示之贮液槽其空 气积存功能的说明图。 图21(a)为依本发明电子设备之冷却装置的第1实施 态样中,显示朝电子设备组装之第1组装示例的斜 视图,(b)为(a)之Z-Z'线的剖面图。 图22(a)为依本发明电子设备之冷却装置的实施态 样中,显示朝电子设备组装之第2组装示例的斜视 图,(b)为(a)之Z-Z'线的剖面图。 图23(a)为依本发明电子设备之冷却装置的实施态 样中,显示朝电子设备组装之第3组装示例的斜视 图,(b)为(a)之Z-Z'线的剖面图。 图24为显示图1所示第2冷却板之底面,因风量变化 产生冷却效果之实验例的平面图。 图25为显示图1所示第2冷却板之底面,风量变化与 冷却效果之关系的图表。 图26为本发明电子设备之冷却装置的第2实施态样 中,第2冷却板的平面图。 图27(a)~(c)每一个皆为显示,于第2实施态样所使用 之纵向设置型贮液槽的构造的平面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