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燃料电池及搭载其之电子机器
摘要 本发明之燃料电池之特征为具有:发电部,其系设有至少包含氧之氧化剂气体之流路;散热部,其系连接于发电部,并放出发电部之热;气体流动手段,其系于流路中使氧化剂气体流动;及冷却手段,其系与气体流动手段彼此分开驱动,来冷却散热部。藉由分开控制气体流动手段与冷却手段之驱动,可在发电部之温度及残留于该发电部之水分量处于适切条件下驱动燃料电池。进而可提供一种可稳定进行发电,并且紧密收纳各种机器之燃料电池及搭载其之电子机器。
申请公布号 TWI238558 申请公布日期 2005.08.21
申请号 TW092133394 申请日期 2003.11.27
申请人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渡边康博;大塚和彦;田原雅彦;野本和利
分类号 H01M8/04 主分类号 H01M8/04
代理机构 代理人 陈长文 台北市松山区敦化北路201号7楼
主权项 1.一种燃料电池,其特征为具有:发电部,其系设有至少包含氧之氧化剂气体之流路;散热部,其系连接于前述发电部,并放出该发电部之热;气体流动手段,其系于前述流路中使前述氧化剂气体流动;及冷却手段,其系与前述气体流动手段彼此分开驱动,供冷却前述散热部。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发电部具有:接合体,其系具备:具有离子传导性之传导体;与夹着该传导体而对峙之电极;及隔板,其系夹住前述接合体。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传导体系质子传导体。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隔板具有自该隔板内部延伸至前述散热部之传热部。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隔板具有自前述流路吸除水分用之吸水手段。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发电部具有堆叠前述接合体与前述隔板之堆积构造。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隔板具有于该隔板与前述接合体接触之面内供给燃料用之面内流路。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隔板具有:于前述面内流路供给燃料用之供给孔;及自该面内流路排出燃料之排出孔。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燃料电池,其中于邻接之各隔板间,前述供给孔彼此连接,而形成供给燃料至各隔板用之供给路径,并且前述排出孔彼此连接,而形成自各隔板排出燃料之排出路径。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面内流路连接于前述供给路径之连接部之剖面积小于前述面内流路之剖面积。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面内流路连接于前述排出路径之连接部之剖面积小于前述面内流路之剖面积。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面内流路连接于前述供给路径之连接部之剖面积小于该面内流路连接于前述排出路径之连接部之剖面积。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具有水排出手段,其系于蓄积有水分之前述面内流路中,藉由在前述水供给路径侧与水排出路径侧之间产生压力差,而自该面内流路排出该水分。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1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水排出手段藉由将前述排出路径之一部分露出于空气中而产生前述压力差,而自前述面内流路排出前述水分。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冷却手段藉由至少使滞留于前述散热部近旁之气体流动,放出散热部之热。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具有检测手段,其系检测控制前述气体流动手段及前述冷却手段之驱动用之环境条件。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检测手段检测之前述环境条件至少为温度及/或湿度。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检测手段系配置于可检测供给至前述发电部之氧化剂气体之温度及湿度,自前述发电部排出之氧化剂气体之温度及湿度,及前述发电部之温度之位置。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具有控制基板,其系搭载依据前述环境条件至少控制前述气体流动手段及前述冷却手段之驱动之控制电路。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燃料电池,其中系按照依据前述环境条件及前述发电部发出之电力量而算出残留于前述发电部内之水分量,来控制前述气体流动手段及前述冷却手段之驱动。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具有燃料供给手段,其系于驱动前述发电部时,自燃料贮存部供给与前述氧化剂气体反应用之燃料至前述发电部。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具有压力控制手段,其系控制供给至前述发电部之燃料的压力。23.一种燃料电池,其特征为具备:发电部,其系于侧面设有至少包含氧之氧化剂气体之流路之开口部;及散热部,其系连接于前述发电部,并放出该发电部之热;使前述氧化剂气体于前述流路中流动之气体流动手段系沿着前述发电部之侧面配置,冷却前述散热部之冷却手段系沿着前述侧面配置成与前述气体流动手段邻接。2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燃料电池,其中该燃料电池至少具有覆盖前述发电部、前述散热部、前述气体流动手段及前述冷却手段之框体。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气体流动手段系藉由自前述开口部吸入前述氧化剂气体,并且自设于前述框体之第一排气口排出该氧化剂气体,来使前述氧化剂气体于前述流路中流动。2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气体流动手段系藉由自设于前述框体之第一吸气口吸入前述氧化剂气体至该燃料电池内,而形成与氧化剂气体藉由前述冷却手段之流动分开之氧化剂气体之流路。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6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第一吸气口设于与前述第一排气口相对之位置,并且前述气体流动手段配置于该第一吸气口与该第一排气口之间。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冷却手段藉由自设于前述框体之第二排气口排出氧化剂气体,而于前述散热部近旁使前述氧化剂气体流动。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冷却手段系自设于前述框体之第二吸气口吸入前述氧化剂气体至该燃料电池内。3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9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第二吸气口系设于与前述第二排气口相对之位置,并且前述冷却手段系配置于前述第二吸气口与前述第二排气口之间。3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开口部系形成沿着前述氧化剂气体流路之深度方向变窄之锥形状。3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开口部之开口宽度大于前述氧化剂气体之流路之流路宽度。3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开口宽度比前述流路宽度,在横方向及/或纵方向上宽。3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具有检测手段,其系检测控制前述气体流动手段及前述冷却手段之驱动用之环境条件。3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检测手段检测之前述环境条件至少为温度及/或湿度。3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之燃料电池,其中前述检测手段分别配置于可检测供给至前述发电部之氧化剂气体之温度及湿度,自前述发电部排出之氧化剂气体之温度及湿度,与前述发电部之温度之位置。3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之燃料电池,其中配置有控制基板,其系搭载依据前述环境条件至少控制前述气体流动手段及前述冷却手段之驱动之控制电路。3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燃料电池,其中沿着前述发电部之端面配置水排出手段,其系自为求与前述氧化剂气体反应而供给至前述发电部之燃料气体之流路排出水分。3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8项之燃料电池,其中沿着前述发电部之端面配置燃料供给手段,其系于驱动前述发电部时,自燃料贮存部供给前述燃料至前述发电部。40.一种电子机器,其特征为具备燃料电池,该燃料电池具有:发电部,其系设有至少包含氧之氧化剂气体之流路;散热部,其系连接于前述发电部,并放出该发电部之热;气体流动手段,其系于前述流路中使前述氧化剂气体流动;及冷却手段,其系与前述气体流动手段彼此分开驱动,供冷却前述散热部;并藉由自前述燃料电池供给电力来驱动。41.一种电子机器,其特征为具备燃料电池,该燃料电池具有:发电部,其系于侧面设有至少包含氧之氧化剂气体流路之开口部;及散热部,其系连接于前述发电部,并放出该发电部之热;前述流路中,使前述氧化剂气体流动之气体流动手段系沿着前述发电部之侧面配置,冷却前述散热部之冷却手段系配置成沿着前述侧面而与前述气体流动手段邻接,并藉由自前述燃料电池供给电力来驱动。图式简单说明:图1系显示本发明之燃料电池构造之分解立体图。图2A系显示构成本发明之燃料电池之框体构造之侧面图。图2B系显示构成本发明之燃料电池之框体构造其他侧面之侧面图。图2C系显示构成本发明之燃料电池之框体构造之端面图。图2D系显示构成本发明之燃料电池之框体构造之其他端面之端面图。图3系显示构成本发明之燃料电池之发电部大要之立体图。图4系显示构成本发明之燃料电池之发电部一部分之分解立体图。图5A系显示构成本发明之燃料电池之隔板构造之隔板表面侧构造之平面图。图5B系显示构成本发明之燃料电池之隔板构造之隔板背面侧构造之平面图。图6A系显示适用于本发明之燃料电池之其他隔板构造之隔板剖面图。图6B系显示适用于本发明之燃料电池之其他隔板构造之隔板端部之剖面构造之重要部分剖面图。图7A系显示适用于本发明之燃料电池之其他隔板构造之上侧板状部之平面图。图7B系显示适用于本发明之燃料电池之其他隔板构造之下侧板状部内嵌入传热部状态之平面图。图7C系自背面侧观察适用于本发明之燃料电池之其他隔板构造之下侧板状部之平面图。图8系显示本发明之燃料电池构造之平面图。图9系控制本发明之燃料电池之发电部之温度及残留于发电部之水分量之控制方法之说明图。图10系显示本实施形态之隔板之具体构造图,且系自表面侧观察隔板构造之平面图。图11系显示本实施形态之隔板之具体构造图,且系自侧面侧观察隔板构造之侧面图。图12系显示本实施形态之隔板之具体构造图,且系自背面侧观察隔板构造之平面图。图13系显示本实施形态之燃料电池装置之具体构造平面图。图14系显示本实施形态之燃料电池装置之具体构造侧面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