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双影像显示器结构及其驱动方法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双影像显示器结构及其驱动方法,于该平面显示器之两侧分别使用一组面光源,让位于该平面显示器两侧之使用者均能看到影像,同时藉由将两面光源于人肉眼视觉暂留可接受之范围内交错点亮,配合玻璃基板上薄膜电晶体阵列于切换过程中,输入不同之影像讯号来控制该平面显示器之影像,让位于面板两侧之使用者看到不同之影像资料。
申请公布号 TWI235268 申请公布日期 2005.07.01
申请号 TW092124258 申请日期 2003.09.02
申请人 鸿扬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刘鸿达
分类号 G02F1/133 主分类号 G02F1/133
代理机构 代理人 蔡坤财 台北市中山区松江路148号12楼
主权项 1.一种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该结构至少包含:两组面光源;两组偏光片,位于该两组面光源间;一彩色滤光片,位于该两偏光片间;一驱动阵列,位于该第一基板内侧;以及一液晶分子层,位于该第一与第二基板间。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双面显示画面大小相同或大小不同。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两组面光源使用同一光源。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两面光源使用不同光源。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平面显示器为一液晶显示器。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液晶显示器之液晶模式可为TN型(Twist Nematic)、STN型(Super TN)、MTN型(Mixed TN)、RTN型(Reflective TN)、RSTN型(Reflective Super TN)或VA型(VerticalAlignment)。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驱动阵列为薄膜电晶体型(TFT)驱动方式。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驱动阵列为被动矩阵驱动方式。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驱动阵列为薄膜二极体型驱动方式。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平面显示器为超扭转型液晶显示器(STN-LCD)。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平面显示器为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面板(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平面显示器为电泳法显示器。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或第3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光源为发白光之冷阴极灯管。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或第3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光源为白光二极体。15.一种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该结构至少包含:两组面光源;两组偏光片,位于该两面光源间;第一与第二基板,位于该两偏光片间;一驱动阵列,位于该第一基板内侧;以及一液晶分子层,位于该第一与第二基板间。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双面显示画面大小相同或大小不同。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平面显示器为一液晶显示器。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驱动阵列为薄膜电晶体型(TFT),驱动方式。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驱动阵列为被动矩阵驱动方式。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驱动阵列为薄膜二极体型(TFD)驱动方式。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平面显示器为超扭转型液晶显示器(STN-LCD)。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平面显示器为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面板(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平面显示器为电泳法显示器。2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两组面光源使用同一光源。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两组面光源使用不同光源。2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或25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光源至少可为分别具红、蓝和绿光之冷阴极灯管。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或25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光源至少可为分别具黄、洋红和青色之冷阴极灯管。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或25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光源至少可为由红、蓝和绿色混白光之冷阴极灯管。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或25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光源至少可为分别具黄、洋红和青色之发光二极体。3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或25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光源为分别具红、蓝和绿光之发光二极体。3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或25项所述双面显示之平面显示器结构,其中该光源至少可为由红、蓝和绿色混白光之发光二极体。32.一种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至少包含第一组与第二组面光源,两基板位于该第一组与第二组面光源间,其中一基板内侧具有一驱动阵列,该操作方法至少包含下列步骤:(a)点亮第一面光源;(b)该驱动阵列输出第一影像讯号控制第一影像显示画面;(c)熄灭第一面光源,而后点亮第二面光源;(d)该驱动阵列输出第二影像讯号控制第二影像显示画面;(e)熄灭第二面光源,再点亮第一面光源;以及(f)重复步骤(b)至(e)。3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驱动阵列为薄膜电晶体型(TFT)驱动方式。3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驱动阵列为被动矩阵驱动方式。3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驱动阵列为薄膜二极体型(TFD)驱动方式。3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平面显示器为超扭转型液晶显示器(STN-LCD)。3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平面显示器为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面板(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3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平面显示器为电泳法显示器。3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第一与第二光源使用同一光源。4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第一与第二面光源使用不同光源。4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9项或第40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光源为发白光之冷阴极灯管。4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9项或第40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光源为白光二极体。4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9项或第40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光源至少可为分别具红、蓝和绿光之冷阴极灯管。4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9项或第40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光源至少可为分别具黄、洋红和青色之冷阴极灯管。4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9项或第40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光源至少可为由红、蓝和绿色混白光之冷阴极灯管。4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9项或第40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光源至少可为分别具黄、洋红和青色之发光二极体。4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9项或第40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光源为分别具红、蓝和绿光之发光二极体。4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9项或第40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光源至少可为由红、蓝和绿色混白光之发光二极体。4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第一面光源之点亮时间和该第二面光源之点亮时间均小于24毫秒。5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第一面光源之点亮时间和该第二面光源之点亮时间长度比在3至1/3间。5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第一讯号与第二讯号显示出不同之画面。5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当使用白光为光源时期液晶分子之反应时间小于20毫秒。5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当使用红,蓝和绿色为光源时其液晶分子之反应时间小于10毫秒。5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第一讯号与第二讯号是以影像序列方方法显示影像。5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2项所述双面显示平面显示器之操作方法,其中该第一讯号与第二讯号是以颜色序列方式方法显示影像。图式简单说明:第一图所示为一传统之主动矩阵驱动方式的液晶显示器概略图;第二图所示为本发明之主动矩阵驱动方式的液晶显示器概略图;第三A图至第三C图为所使用面光源之概略图;第四A图与第四B图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之第一较佳实施例用以切换面光源之波形图;第四C图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之第一较佳实施例薄膜电晶体阵列于切换过程中所输入控制液晶分子排列方式之信号概略图;第四D图为根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使用者于液晶面板两侧所看到之画面大小;第五A图与第五B图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之第二较佳实施例用以切换面光源之波形图;第五C图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之第二较佳实施例薄膜电晶体阵列于切换过程中所输入控制液晶分子排列方式之信号概略图;第五D图为根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使用者于液晶面板两侧所看到之画面大小;第六A至第六F图所示为根据本发明之第三较佳实施例用以切换面光源之波形图;以及第七A图与第七B图所示为穿透式液晶显示器架构之概略图。
地址 新竹市科学园区科技五路6号7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