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摘要 叠层陶瓷电容器(10)可分成第一叠层(11)、第二叠层(12)、第三叠层(13)和第四叠层(14)。第一叠层(11)包括用作介电层的陶瓷层(15)。陶瓷层(15)比夹在第二叠层(12)或者第四叠层(14)中的内部电极(16a)之间的陶瓷层(17)厚,而比陶瓷层(17)厚度20倍较薄。第三叠层(13)包括作为陶瓷层(17)的介电层,并具有第二叠层(12)和第四叠层(14)总厚度的5%。因此,第三叠层(13)实现了吸收电极引起的厚度差的功能。另外,通过调节第一叠层(11)的厚度,延伸但与内部电极(16b)不导电连接的通孔电极(18)的部分可缩短。
申请公布号 CN1624829A 申请公布日期 2005.06.08
申请号 CN200410097920.6 申请日期 2004.12.06
申请人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发明人 林计宏;土佐晃文;佐藤元彦;大塚淳;佐藤学
分类号 H01G4/12;H01G4/30;H01G4/005;H01G4/232 主分类号 H01G4/12
代理机构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陆弋;顾红霞
主权项 1.一种电容器,包括电极叠层部,其中多个内部电极分层布置,而介电层夹在相对内部电极之间,其构造成通孔电极在内部电极叠加方向上延伸,该通孔电极与内部电极相互电连接,该电容器包括:包括介电层的第一介电部;以及包括介电层的第二介电部;其中该电极叠层部包括第一介电层、第二介电层以及极间介电层叠层,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分别用作第一和第二内部电极、以及极间介电层用作夹在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的介电层;第一介电部叠放在朝向电容器前表面侧的电极叠层部上;第二介电部叠放在其中叠加有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和极间介电层的电极叠层部上,第二介电部位置远离第一介电部,从而电极叠层部的至少局部区域介入在第一介电部和第二介电部之间;第二介电部的厚度有助于减小厚度差,该厚度差由于第一和第二电极层叠加而在电极叠层部中出现;该第一介电部的厚度有助于减小电容器的电感;以及第一和第二通孔电极从第一介电部延伸,并分别与电极叠层部中的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相互电连接。
地址 日本爱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