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枢接单元及使用此枢接单元之枢接构造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藉由一次推按,获得可使受话部开放在全开或预定角度之枢接单元及使用该枢接单元之枢接构造。本发明系于止动器(38)除与致动器(36)之键部(40)卡合之卡合沟(42)以外还设有卡合沟(44),因此可在受话部(18)到达全开位置的途中,停止受话部(18)的作动。此外,利用扭力弹簧(46)赋予辅助凸轮(48)及致动器(36)产生扭力,而可将按钮部(60)朝解除键部(40)与卡合沟(42)之卡合状态的方向推压。因此,在久押按钮部(60)时,即可一举将受话部(18)开放至全开位置。因而,仅需推按一次钮部(60)即可使受话部(18)开放到约90度的角度,同时,可将受话部(18)保持在约90度位置,因此甚为方便。
申请公布号 TWI230536 申请公布日期 2005.04.01
申请号 TW092129526 申请日期 2003.10.24
申请人 仁不古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川元正信
分类号 H04M1/03 主分类号 H04M1/03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洪武雄 台北市中正区博爱路80号6楼;陈昭诚 台北市中正区博爱路80号6楼
主权项 1.一种枢接单元,其特征系具有:旋转轴,系收纳于套筒,且在外周面设置键部,并可滑动在前述套筒之轴方向的同时亦可旋转者;止动器,系固定于前述套筒,且在贯通有前述旋转轴的同时,形成有与前述键部卡合之复数个卡合部;辅助凸轮,系插入于前述旋转轴的端部,且与旋转轴呈一体旋转的同时亦可滑动者;第1弹推机构,系连结于前述辅助凸轮与前述止动器,且在赋与辅助凸轮扭力的同时,将辅助凸轮朝由止动器离开的弹推方向;盖,系固定于前述套筒,并在贯通有前述旋转轴的同时,限制由前述第一弹推机构的弹推而造成前述辅助凸轮之滑移;固定机构,系固定于前述旋转轴的端部,而设置成可相对于前述套筒滑动之形态;第二弹推机构,系设置于前述盖与前述固定机构之间,并将前述固定机构朝由前述盖离开的方向弹推的同时,经由固定机构拉回前述旋转轴,并卡合前述键部与前述卡合部;以及按钮部,系固定于前述固定机构,且朝抵抗前述第二弹推机构之方向推压前述旋转轴而使之滑动,并解除前述键部与前述卡合部之卡合状态。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枢接单元,其中,具有:形成于与前述盖之前述辅助凸轮之对接面的复数个凹部或凸部;形成于与前述辅助凸轮之前述盖之对接面,且可于转动后与前述凹部或凸部呈扣合状态或扣合解除状态的凸部或凹部。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枢接单元,其中,前述盖之凹部的侧壁系以斜面部与略直立壁所构成,并藉由前述第一弹推机构之扭力,将前述辅助凸轮之凸部朝前述略直立壁推压的同时,使前述凸部之角部抵接于前述倾斜面。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项之枢接单元,其中,前述辅助凸轮之凹部侧壁系以斜面部与略直立壁所构成,并藉由前述第一弹推机构之扭力,将前述盖之凸部朝前述略直立壁推压的同时,使前述凸部之角部抵接于前述倾斜面。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枢接单元,其中,具有:驱动盖,系嵌入在前述旋转轴之一端部;凸轮部,系形成于前述旋转轴之外周面;以及凸轮沟,系形成于前述驱动盖之内周面,并与前述凸轮部卡合,而将前述旋转轴之滑动力变换为驱动盖之旋转力。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枢接单元,其中,对应前述旋转轴旋转80度至140度或约165度时之前述键部的位置配置前述卡合部,或对应前述凸部的位置配置前述凹部。7.一种枢接构造,系具备前述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至第6项中任一项之枢接单元,其中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至第6项中任一项之套筒系固定于设置于第一框体之轴部;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至第6项中任一项之旋转轴或驱动盖系连结在设置于第二框体之轴部,并使第一框体与第二框体可相对旋转。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枢接构造,其中,具有阻尼器机构,系配设于前述第一框体或前述第二框体之轴部,且在解除前述键部与前述卡合部之卡合状态后,对应前述第一框体或前述第二框体之开放角度,改变制动前述第一弹推机构之弹推力之制动力。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枢接构造,其中,前述阻尼器机构系具有:翼部,系设置于转子;壳体,系形成为略圆筒状且填充有黏性流体,并将前述转子以可旋转的方式予以支承,并视转子之旋转角度使前述翼部之前端部与内周面之间隔距离不同;及间壁,系由前述壳体之内周面突设,并形成有互相连通之液室。图式简单说明:第1图系表示有关本发明实施形态之具有枢接单元之行动电话底部与监视器部分解透视图。第2图系表示有关本发明实施形态之枢接单元与行动电话一方之轴部分解透视图。第3图系有关本发明实施形态之枢接单元之分解透视图。第4图(A)系有关本发明实施形态之具有枢接单元之行动电话侧面图,该图(B)系对应该图(A)之枢接单元截面图。又,该图(C)表示对应该图(A)之键部与卡合沟关系的展开图,该图(D)表示对应该图(A)之卡合肋与卡合凹部之关系的展开图。第5图(A)系有关本发明实施形态之具备枢接单元之行动电话侧面图,该图(B)系对应该图(A)之枢接单元截面图。又,该图(C)表示对应该图(A)之键部与卡合沟之关系的展开图,该图(D)表示对应该图(A)之卡合肋与卡合凹部之关系展开图。第6图(A)系有关本发明实施形态具备枢接单元之行动电话侧面图,该图(B)系对应该图(A)之枢接单元的截面图。又,该图(C)表示对应该图(A)之键部与卡合沟之关系的展开图,该图(D)表示对应该图(A)之卡合肋与卡合凹部之关系的展开图。第7图(A)系有关本发明实施形态具备枢接单元之行动电话侧面图,该图(B)系对应该图(A)之枢接单元的截面图。又,该图(C)表示对应该图(A)之键部与卡合沟之关系的展开图,该图(D)表示对应该图(A)之卡合肋与卡合凹部之关系的展开图。第8图(A)系有关本发明实施形态具备枢接单元之行动电话侧面图,该图(B)系对应该图(A)之枢接单元的截面图。又,该图(C)表示对应该图(A)之键部与卡合沟之关系的展开图,该图(D)表示对应该图(A)之卡合肋与卡合凹部之关系的展开图。第9图(A)系表示有关本发明实施形态之枢接单元之键部与卡合沟之关系的展开图,该图(B)表示卡合肋与卡合凹部之关系展开图。第10图系表示有关本发明实施形态在枢接单元所具备的致动器之凸轮面与凸轮体之凸轮沟关系说明图。第11图系表示有关本发明实施形态,在枢接单元具备之致动器之凸轮面与凸轮体之凸轮沟关系的侧面图,该图(A)表示致动器之滑移前的状态,该图(B)表示致动器之滑移后的状态。第12图示有关本发明实施形态具备枢接单元之行动电话的另一方之轴部分解透视图。第13图系有关本发明实施形态具有枢接单元之行动电话之阻尼器分解透视图。第14图(A)系有关本发明实施形态具备枢接单元之行动电话的侧面图。该图(B)系对应该图(A)之阻尼器的截面图,该图(C)表示对应该图(A)之壳体的内周面与翼部之关系的截面图。第15图(A)系有关本发明实施形态具备枢接单元之行动电话的侧面图。该图(B)系对应该图(A)之阻尼器的截面图,该图(C)表示对应该图(A)之壳体的内周面与翼部之关系的截面图。第16图(A)系有关本发明实施形态具备枢接单元之行动电话的侧面图。该图(B)系对应该图(A)之阻尼器的截面图,该图(C)表示对应该图(A)之壳体的内周面与翼部之关系的截面图。第17图(A)系有关本发明实施形态具备枢接单元之行动电话的侧面图。该图(B)系对应该图(A)之阻尼器的截面图,该图(C)表示对应该图(A)之壳体的内周面与翼部之关系的截面图。第18图(A)系有关本发明实施形态具备枢接单元之行动电话的侧面图。该图(B)系对应该图(A)之阻尼器的截面图,该图(C)系对应该图(A)之壳体的内周面与翼部之关系的截面图。第19图(A)系有关本发明实施形态具备枢接单元之行动电话的侧面图。该图(B)系对应该图(A)之阻尼器的截面图,该图(C)系对应该图(A)之壳体的内周面与翼部之关系的截面图。第20图(A)系有关本发明实施形态具备枢接单元之行动电话的侧面图。该图(B)系对应该图(A)之阻尼器的截面图,该图(C)表示对应该图(A)之壳体的内周面与翼部之关系的截面图。第21图(A)系表示有关本发明实施形态具备枢接单元之行动电话的另一侧之侧面图。该图(B)系对应该图(A)之阻尼器之截面图,该图(C)表示对应该图(A)之壳体的内周面与翼部之关系的截面图。
地址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