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名称 混合注出装置
摘要 系在左右并列邻接组合之一对容器体之注出喷嘴,介抓住容器体之一只手之手指头操作,同时加以按压,俾混合向外注出之混合注出装置、将混合注出装置由被牢固组装于容器体(33)顶端部之装设体(26),与具有底面两侧部开设有可紧密插扣注出喷嘴(35)之一对阶段孔(23)同时,顶面竖设有注出筒(19),并内部形成有该注出筒(19)所呈注出口及上述阶段孔(23)相通之注出通路(21)之通路块体(17),且能装脱自如组装固定于注出喷嘴(35)之盖体(8)予以构成,而藉把垂设于装设体(26)及盖体(8)任一方之一对操作片(55)横向推押操作于该操作片(55)与另方之该操作片对向部分之间,以形成盖体(8)拉下力作用之作用功能部,促使将一对注出喷嘴同时按压部分可简单且稳定地下降变位,复在使用后,能洗清附着于注出通路形成部分之内容物。
申请公布号 TWI221142 申请公布日期 2004.09.21
申请号 TW091104491 申请日期 2002.03.11
申请人 佳丽宝股份有限公司;吉野工业所股份有限公司 发明人 神保圭治;滨田知实;石川桂子;青木芳惠;角田义幸;当麻彻
分类号 B65D83/14;B65D83/30;A46B1/00 主分类号 B65D83/14
代理机构 代理人 林志刚 台北市中山区南京东路二段一二五号七楼
主权项 1.一种混合注出装置,系由具有左右并列邻接组合 上附有开闭功能的注出喷嘴(35)之一对容器体(33), 与将该容器体(33)之注出喷嘴(35)以予以突出于上 方之状态不动地组装于一对容器体(33)顶端部之装 设体(26),与具有底面两侧部开设有可紧密插扣上 述注出喷嘴(35)之一对阶段孔(23)同时,顶面中央竖 设有注出筒(19),并内部形成有该注出筒(19)所呈注 出口及阶段孔(23)相通之注出通路(21)之通路块体( 17),且能装脱自如组装固定于上述注出喷嘴(35)之 盖体(8)所成,而藉把垂设于上述装设体(26)及盖体(8 )任一方之一对操作片(55)予以横向按压操作于该 操作片(55)与另方之该操作片(55)对向部份间,予以 形成作用盖体拉下力之作用功能部。 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装设 体(35)及盖体(8)任一方垂设之一对操作片(55)予以 附设具有倾斜导面(16a)之拉下突片(16),并将一对抵 制边缘(57)附设于另方之对向于上述倾斜导面(16a) 之位置,且由上述拉下突片(16)与抵制边缘(57)形成 作用功能部。 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混合注出装置,其中 上述装设体(26)系被形成为:在自外卡扣于一对容 器体(33)顶端部之外装筒(27)顶端所连设顶壁(28)中 央,开设使注出喷嘴(35)突出之开口部(29)同时,在上 述顶壁(28)上面竖设导片(30),而予以不动地组装于 上述一对容器体(33)顶端部之构成,上述盖体(8)则 被形成为:在通路块体(17)一部分予以开设可使上 述导片(30)上下滑动变位自如地游动卡扣之导孔(17 a),且在上述通路块体(17)前后面中央具有沿上述外 装筒(27)外表面垂下之一对垂片(51)之构成,况且在 上述垂片(51)及外装筒(27)任一方之对向于外装筒( 27)前后面中央部之位置予以垂设一对操作片(55)之 构成。 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将容器 体(33)以喷雾式容器为之。 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呈将垂 片(51)底端部,予以延长该垂片(51)而垂设操作片(55) ,并将外装筒(27)底面侧缘一部介之抵制底缘(57a)设 为抵制边缘(57),及在上述操作片(55)内侧面之对向 于上述抵制底缘(57a)之部位,突设使上述抵制底缘( 57a)滑接于斜向内下方下降倾斜之倾斜导面(16a)之 拉下突片(16),以及在盖体(8)被注出喷嘴(35)加以推 举之状态,倾斜导面(16a)在抵制底缘(57a)对向之部 位上方具有至少能使上述注出喷嘴(35)呈启开状态 之高度程度之构成。 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呈将垂 片(51)底端部,予以延长该垂片(51)而垂设操作片(55) ,并将外装筒(27)底面侧缘一部分之抵制底缘(57a)设 为抵制边缘(57),及在上述操作片(55)内侧面之对向 于上述抵制底缘(57a)之部位,突设使上述抵制底缘( 57a)滑接于斜向内下方下降倾斜之倾斜导面(16a)之 拉下突片(16),以及在盖体(8)被注出喷嘴(35)加以推 举之状态,倾斜导面(16a)在抵制底缘(57a)对向之部 位上方具有至少能使上述注出喷嘴(35)呈启开状态 之高度程度之构成。 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外装 筒(27)前后表面分别予以加设:位于近接垂片(51)及 操作片(55)两侧位置,且具有能使突出端位于比上 述垂片(51)及操作片(55)外表面更外侧之突出高度 之纵向突条状一对支承突片(32)。 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外装 筒(27)前后表面分别予以加设:位于近接垂片(51)及 操作片(55)两侧位置,且具有能使突出端位于比上 述垂片(51)及操作片(55)外表面更外侧之突出高度 之纵向突条状一对支承突片(32)。 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7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予以设 成:藉将操作片(55)底端部近旁之幅度加以扩宽,在 该操作片(55)侧端面形成卡住段差(55a),而使该卡住 段差(55a)越过卡扣于支承突片(32)底端面之构成。 1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予以 设成:藉将操作片(55)底端部近旁之幅度加以扩宽, 在该操作片(55)侧端面形成卡住段差(55a),而使该卡 住段差(55)越过卡扣于支承突片(32)底端面之构成 。 1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9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予以 设成:在卡住段差(55a)越过卡扣于支承突片(32)底端 面之动作时,藉弹性复位变形而可发出声音之构成 。 1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0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予以 设成:在卡住段差(55a)越过卡扣于支承突片(32)底端 面之动作时,藉弹性复位变形而回发出声音之构成 。 1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予以 设成:在垂片(51)略中央高度至底端部之部分加以 开设窗状之垂片开口部(60)同时,自上述垂片(51)底 端面介底壁予以向上连接竖设操作片(55),与自外 装筒(27)之底端面且前后面中央部位置加以附设一 对外凸缘状之外凸缘片(58),将上述外凸缘片(58)之 底面侧缘一部分之外凸缘底缘(57c)设为抵制边缘( 57),与以容器体(33)被组装装设体(26)且更被组装盖 体(8)之状态,使上述外凸缘底缘(57c)位于对向于垂 片开口部(60)之部位,与在上述操作片(55)之对向于 上述外凸缘底缘(57c)之内侧面部位,予以突设使上 述外凸缘底缘(57c)滑接于斜向内下方下降倾斜之 倾斜导面(16a)之拉下突片(16),以及在盖体(8)被上述 注出喷嘴(35)加以推举之状态,倾斜导面(16a)在外凸 缘底缘(57c)对向之部位上方至少具有能使上述注 出喷嘴(35)呈启开状态之高度程度之构成。 1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予以 设成:在垂片(51)略中央高度至底端部之部分加以 开设窗状之垂片开口部(60)同时,自上述垂片(51)底 端面介底壁予以向上连接竖设操作片(55),与自外 装筒(27)之底端面且前后面中央部位置加以附设一 对外凸缘状之外凸缘片(58),将上述外凸缘片(58)之 底面侧缘一部分之外凸缘底缘(57c)设为抵制边缘( 57),与以容器体(33)被组装装设体(26)且更被组装盖 体(8)之状态,使上述外凸缘底缘(57c)位于对向于垂 片开口部(60)之部位,与在上述操作片(55)之对向于 上述外凸缘底缘(57c)之内侧面部位,予以突设使上 述外凸缘底缘(57c)滑接于斜向内下方下降倾斜之 倾斜导面(16a)之拉下突片(16),以及在盖体(8)被上述 注出喷嘴(35)加以推举之状态,倾斜导面(16a)在外凸 缘底缘(57c)对向之部位上方至少具有能使上述注 出喷嘴(35)呈启开状态之高度程度之构成。 1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予以 设成:将外装筒(27)筒壁自该外装筒(27)前后面中央 部底端予以向下延长,以垂设被开设有窗状延长片 开口部(62)之一对延长片(56),且在该延长片(56)底端 面介底壁向上加以竖设操作片(55),与在垂片(51)略 中央高度部分予以开设窗状开口部(61),将上述窗 状开口部(61)之底部开口缘一部分之抵制上缘(57b) 设为抵制边缘(57),与以容器体(33)被组装装设体(26) 且更被组装盖体(8)之状态,使上述垂片(51)底部位 于上述延长片(56)及操作片(55)之间,并使上述抵制 上缘(57b)位于对向于延长片开口部(62)之部位,与在 上述操作片(55)之对向于上述抵制上缘(57b)之内侧 面部位,予以突设使上述抵制上缘(57b)滑接于斜向 内上方上升倾斜之倾斜导面(16a)之拉下突片(16),以 及在上述盖体(8)被注出喷嘴(35)加以推举之状态, 倾斜导面(16a)在抵制上缘(57a)对向之部位下方至少 具有能使上述注出喷嘴(35)呈启开状态之高度程度 之构成。 1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予以 设成:将外装筒(27)筒壁自该外装筒(27)前后面中央 部底端予以向下延长,以垂设被开设有窗状延长片 开口部(62)之一对延长片(56),且在该延长片(56)底端 面介底壁向上加以竖设操作片(55),与在垂片(51)略 中央高度部分予以开设窗状开口部(61),将上述窗 状开口部(61)之底部开口缘一部分之抵制上缘(57b) 设为抵制边缘(57),与以容器体(33)被组装装设体(26) 且更被组装盖体(8)之状态,使上述垂片(51)底部位 于上述延长片(56)及操作片(55)之间,并使上述抵制 上缘(57b)位于对向于延长片开口部(62)之部位,与在 上述操作片(55)之对向于上述抵制上缘(57b)之内侧 面部位,予以突设使上述抵制上缘(57b)滑接于斜向 内上方上升倾斜之倾斜导面(16a)之拉下突片(16),以 及在上述盖体(8)被注出喷嘴(35)加以推举之状态, 倾斜导面(16a)在抵制上缘(57a)对向之部位下方至少 具有能使上述注出喷嘴(35)呈启开状态之高度程度 之构成。 1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操 作片(55)之拉下突片(16)予以加设可卡止于抵制边 缘(57)之卡止部(59)。 1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操 作片(55)之拉下突片(16)予以加设可卡止于抵制边 缘(57)之卡止部(59)。 1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5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操 作片(55)之拉下突片(16)予以加设可卡止于抵制边 缘(57)之卡止部(59)。 2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6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操 作片(55)之拉下突片(16)予以加设可卡止于抵制边 缘(57)之卡止部(59)。 2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3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操 作片(55)之拉下突片(16)予以加设可卡止于抵制边 缘(57)之卡止部(59)。 2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4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操 作片(55)之拉下突片(16)予以加设可卡止于抵制边 缘(57)之卡止部(59)。 2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5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操 作片(55)之拉下突片(16)予以加设可卡止于抵制边 缘(57)之卡止部(59)。 2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6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操 作片(55)之拉下突片(16)予以加设可卡止于抵制边 缘(57)之卡止部(59)。 2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7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予以 设成:将卡止部(59)之卡止于抵制边缘(57)设为越过 卡扣,且藉该越过卡扣动作时之弹性复位变形而发 出声音之构成。 2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8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予以 设成:将卡止部(59)之卡止于抵制边缘(57)设为越过 卡扣,且藉该越过卡扣动作时之弹性复位变形而发 出声音之构成。 2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9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予以 设成:将卡止部(59)之卡止于抵制边缘(57)设为越过 卡扣,且藉该越过卡扣动作时之弹性复位变形而发 出声音之构成。 2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0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予以 设成:将卡止部(59)之卡止于抵制边缘(57)设为越过 卡扣,且藉该越过卡扣动作时之弹性复位变形而发 出声音之构成。 2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1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予以 设成:将卡止部(59)之卡止于抵制边缘(57)设为越过 卡扣,且藉该越过卡扣动作时之弹性复位变形而发 出声音之构成。 3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2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予以 设成:将卡止部(59)之卡止于抵制边缘(57)设为越过 卡扣,且藉该越过卡扣动作时之弹性复位变形而发 出声音之构成。 3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3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予以 设成:将卡止部(59)之卡止于抵制边缘(57)设为越过 卡扣,且藉该越过卡扣动作时之弹性复位变形而发 出声音之构成。 3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24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予以 设成:将卡止部(59)之卡止于抵制边缘(57)设为越过 卡扣,且藉该越过卡扣动作时之弹性复位变形而发 出声音之构成。 3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1或2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予 以设成:将竖设有多数刷片(6)之刷子体(2)组装固定 于盖体(8)上,且将一对容器体(33)之内容物予以混 合注出于该刷子体(2)上面之构成。 3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3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将通 路块体(17)设成:在顶面中央竖设一以起立状设有 混合棒片(20)之注出筒(19),在下方形成有开放状通 路凹部(21a)之块本体(18)底端后缘开设容器体(33)之 注出喷嘴(35)可紧密插扣之一对阶段孔(23),并将上 面设有自下方紧密嵌扣于上述通路凹部(21a)以形 成连通于该两阶段孔(23)之注出通路(21)之通路凸 部(21b),下面中央垂设有捏片(25)之底盖片(22)予以 铰链结合,且被装脱自如地卡扣组装于盖体(8)之构 成,将盖体(8)设成:在左右向长之长圆筒状本体筒(9 )顶端连设顶板(11),在该顶板(11)竖设呈左右细长之 长圆筒状嵌扣筒片(12)同时,并垂设在该嵌扣筒片( 12)内开口之通路筒(13),复使混合棒片(20)插入于上 述通路筒(13)且紧密卡扣注出筒(19),将通路块体(17) 装脱自如地嵌扣组装于上述本体筒(9)内之构成,而 更予以设成:将在被覆于上述顶板(11)上之拱形筒(3 )内面设置紧密卡扣于嵌扣筒片(12)之密扣筒片(4), 位于促使该密扣筒片(4)向上开放之裂缝状注出隙 缝(5)周围的拱形筒(3)外面部分予以竖设多数刷片( 6)之刷子体(2),加以组装固定于上述盖体(8)之构成 。 3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将刷 子体(2)设成装脱自如组装固定于盖体(8)之构成。 3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将刷 子体(2)设成分离不能地组装固定于盖体(8)之构成 。 3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将容 器体(33)设成喷雾式。 3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5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将容 器体(33)设成喷雾式。 3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将容 器体(33)设成喷雾式。 4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将混 合棒片(20)之顶端予以设成尖头形状。 4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5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将混 合棒片(20)之顶端予以设成尖头形状。 4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将混 合棒片(20)之顶端予以设成尖头形状。 4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7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将混 合棒片(20)之顶端予以设成尖头形状。 4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8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将混 合棒片(20)之顶端予以设成尖头形状。 4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9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将混 合棒片(20)之顶端予以设成尖头形状。 4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4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注 出筒(19)顶端面之不妨碍液体流路之位置,予以设 置补强混合棒片(20)之竖立端部所需之补强肋片(42 )。 4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5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注 出筒(19)顶端面之不妨碍液体流路之位置,予以设 置补强混合棒片(20)之竖立端部所需之补强肋片(42 )。 48.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6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注 出筒(19)顶端面之不妨碍液体流路之位置,予以设 置补强混合棒片(20)之竖立端部所需之补强肋片(42 )。 49.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7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注 出筒(19)顶端面之不妨碍液体流路之位置,予以设 置补强混合棒片(20)之竖立端部所需之补强肋片(42 )。 50.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8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注 出筒(19)顶端面之不妨碍液体流路之位置,予以设 置补强混合棒片(20)之竖立端部所需之补强肋片(42 )。 51.如申请专利范围第39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注 出筒(19)顶端面之不妨碍液体流路之位置,予以设 置补强混合棒片(20)之竖立端部所需之补强肋片(42 )。 52.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0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注 出筒(19)顶端面之不妨碍液体流路之位置,予以设 置补强混合棒片(20)之竖立端部所需之补强肋片(42 )。 53.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1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注 出筒(19)顶端面之不妨碍液体流路之位置,予以设 置补强混合棒片(20)之竖立端部所需之补强肋片(42 )。 54.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2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注 出筒(19)顶端面之不妨碍液体流路之位置,予以设 置补强混合棒片(20)之竖立端部所需之补强肋片(42 )。 55.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3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注 出筒(19)顶端面之不妨碍液体流路之位置,予以设 置补强混合棒片(20)之竖立端部所需之补强肋片(42 )。 56.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4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注 出筒(19)顶端面之不妨碍液体流路之位置,予以设 置补强混合棒片(20)之竖立端部所需之补强肋片(42 )。 57.如申请专利范围第45项之混合注出装置,系在注 出筒(19)顶端面之不妨碍液体流路之位置,予以设 置补强混合棒片(20)之竖立端部所需之补强肋片(42 )。 图式简单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之全体使用状态立体显示 图。 图2为第一实施例之将装设体与盖体予以半纵断之 正视图。 图3为第一实施例之,右侧于容器体中心部、左侧 于混合注出装置中心部将装设体与盖体加以半纵 断之侧视图。 图4为第一实施例之全体俯视图。 图5为第一实施例之将装设体与盖体之组合物仰视 图。 图6为第二实施例之,右侧于容器体中心部、左侧 于混合注出装置中心部将装设体与盖体加以半纵 断之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之将越过卡扣状态以纵断 面显示之主要部分扩大图。 图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之将越过卡扣状态以部分 立体图加以显示之说明图。 图9为第五实施例之,右侧于容器体中心部、左侧 于混合注出装置中心部将装设体与盖体加以半纵 断之侧视图。 图10为第六实施例之,右侧于容器体中心部、左侧 于混合注出装置中心部将装设体与盖体加以半纵 断之侧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之分解说明显示图。 图12为图11所示实施例之留住部分之纵断正视图。 图13为图11所示实施例之不规则纵断侧视图。 图14为图11所示实施例之刷子体纵断正视图。 图15为图14所示实施例之刷子体纵断侧视图。 图16为图11所示实施例之盖体纵断正视图。 图17为图16所示盖体之半纵断侧视图。 图18为图11所示实施例之通路块体开放状态留住部 分纵断侧视图。 图19为图11所示实施例之装设体半纵断正视图。 图20为本发明第八实施例之显示盖体与刷子体组 装固定状态之部分断裂主要部分正视图。 图21为显示装设体其他实施例之部分断裂正视图 。 图22为图21所示实施例之结合体俯视图。 图23为通路块体其他实施例之开放状态留住部分 纵断侧视图。 图24为图23中沿A-A线切断箭视之俯视断面图。
地址 日本